近代书法家潘龄皋的几件逸事
潘龄皋(1867—1954),字颐山,号锡九,河北省安新县安州镇人,其父潘希曾,清庠生,早年去世。自幼就学家塾,饱读诗书,酷爱书法,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光绪二十年考入举人,翌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例行在该院供职三年。
他曾历任甘肃隆德、皋兰、张掖县知县。在任间多施惠政,为官清廉,民感其德。后升狄道、秦州、肃州等州知州。不久改授陕甘督署总文案、甘肃巡警道署提学使。入民国,任甘肃省财政厅厅长。袁世凯当政后,又出任安肃道尹兼嘉峪关监督,一九一七年辞职;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委任潘为甘肃勘查禁烟大员,同年十月,代理甘肃省长。因不肯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一九二二年辞职还乡。
潘龄皋回乡赋闲后,深居简出,娴静少言,潜心书法,特别是行书渐成独特风格。他轻财仗义,乐善好施,常为乡里做善事。一九二五年,安州乡绅陈起等人,赴天津和奉军第一师长、直隶督军李景霖秘密商定,强行向安新征收席箔税。陈等横征暴敛,百姓激愤,在潘龄皋的支持下痛打陈起,强收席苇箔之谋遂告破灭。为此,安新席民捐款在安州北门建亭立碑,以示纪念。
后来,日寇侵占安州时,他拒受伪职,逃往北平定居。日寇又诱其出任河北省长,他以种种借口坚辞不受,并为此被逮捕。后以卖字为生,为人抄佛经、书写扇面、条幅、中堂等,显示出拒不俯首投敌的民族气节。
抗战胜利后他深明大义,以年迈体衰为由,拒不接受国民党政府委认,却毅然参加倡导和平、阐扬文化的"文友会"。天津解放后,他为和平解放北平奔走呼号。潘曾两次致电傅作义,并应邀参加傅作义召开的"贤达会",陈述己见,身主和谈,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积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他拥护共产党领导,并同时被聘为政务院文史馆馆员。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潘龄皋登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后,又应邀去中南海赴国宴。席间与林伯渠、徐特立、吕正操等领导同志畅谈和诗。以诗记录盛况,抒发欢乐心情。
他是笔者的堂外祖父,家母叫他二伯父。由于他幼年聪慧,其舅父以女(其表姐)妻之。由于血缘关系,其长女与长子并不聪慧。而且庶出的四子一女也多不甚聪慧。过去报道他的资料中说他只有一女,实属不了解实情。笔者襁褓丧父,他对我们孤儿寡母关照不少。
笔者在北平上学时,家母来北平时多住在他家中,笔者上大学时也曾义务辅导过小舅父(它的庶出四子,比我还小两岁)的学习。他的最小子女比他的曾孙女还小,不得不叫"小爷""小姑奶奶"。
他是大书法家,笔者曾多次观看他写字。有一次看他写《胡大川幻想诗》中"大地有泉皆作酒,长林无树不摇钱"。家母源存有他的一些条幅,均毁于十年浩劫,甚为可惜。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北京市政协的第一次会议由潘老先生致闭幕词。当时笔者在北洋大学任教,他的堂弟潘焯皋也在北洋大学工作。我们一起在收音机前听广播。记得他说了这们几句:"我是一个封建官僚,照理说我应该说封建主义好,但是我要说新民主主义好,新民主主义好得多!"随后听到长时间的鼓掌。潘焯皋先生已于二十年前逝世,笔者也耄耋之年了。
写法家多长寿,他原配夫人逝世后,又续娶。并纳妾三人,吸食鸦片多年,竟以高龄87岁(虚岁88,即米寿)逝世。近年来许多人退休后习书法或绘画,不无道理。
这里附带说明一点:说他是河北省安新县安州镇人,从历史上看并不确切。安州(古称濡阳)使原来直隶省保定府的一个"州"
下属只有一个"新安县",民国时期改为安新县,县城仍在安州。解放后
才将县城移到新安即现在的安新县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