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叔子父亲 纪念辛亥首义百年:杨叔子院士忆父亲杨赓笙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又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在这个特别有意义的时刻,我作为有着55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国民党元老杨赓笙最小的儿子,不能不抚今思昔,瞻望未来。
我父亲是一个有骨气、有节操的炎黄子孙、爱国主义者。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我父亲就是孙先生领导的这一革命的竭力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是孙先生的忠实追随者。孙中山先生题赠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他生活的年代,1869年至1955年,除了1949年解放后这几年的岁月,全都是内忧外患的年代。他年轻时加入了同盟会,反对专制帝制,反对清政府;辛亥革命后,他反袁讨袁,与李烈钧一起首义湖口,又称“二次革命”;后又募款南洋,支持与参加云南护法,深得蔡锷称赞;北伐期间,他大力支持北伐,清廉主持赣政,同情共产党人;“九一八”事变后,他反对“攘外必先安内”,揭露与声讨汪逆,首次公开孙先生早知汪不可靠的遗言;抗日战争中,他支持冯玉祥他们起兵抗日之举,入赞冯幕,反对蒋介石对日妥协与退让政策,并兴办中学,培养人才;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力主国共合作,反对内战,反对征兵征粮;江西解放前夕,他为江西和平解放奔走。
父亲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887年,18岁的他便在府试中名列榜首,并在九江学使试院考中前清秀才,旋补廪生而拔贡,又入白鹿洞书院就读,被选入京师国子监深造。其时作有《绿天轩集》,并结交了九江徐秀钧、张书渔等革命党人。
受当时革命思潮影响,父亲再入白鹿书院后,醉心新学,立志革命。后因目睹清廷腐败,内忧外患,决定放弃功名。借去省城参加乡试之机,他与同窗密友报考了江西大学堂。从事民主革命活动的徐秀钧见他思想进步,颇有胆识,就介绍父亲进入江西大学堂学习新学。
在学校里,父亲加入了同盟会,成为江西省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并与孙中山先生经常有书信来往。1907年,革命党人徐锡麟、秋瑾遇难,父亲发动江西同盟会开了追悼会,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1911年,辛亥鼎革,中国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统治。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父亲和江西都督李烈钧志同道合,相交莫逆,时称江西的“一文一武”。他们早年都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李烈钧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参谋总长,父亲则担任过孙中山先生的秘书,都是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1912年,“二次革命”前夕,李烈钧前往上海,参加孙中山召开的国民党要员会议,商讨讨袁事宜,并叮嘱父亲到湖口做讨袁准备。
父亲返回湖口后,召集当地水巡总督及下属连级以上军官会议,说明讨袁的意义,做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工作。会议取得积极效果。但是工作一开始就碰到一个最大的困难——没有经费。当此紧要关头,父亲变卖家产,筹措军饷,家中细软变卖一空,田产和房屋也全部卖掉用作军饷,其他亲友受此影响也踊跃捐款。后李烈钧与父亲秘密商议讨袁事宜,决定在湖口起义。
为鼓舞起义军士气和号召全国人民相应义举,父亲亲自撰写了《江西讨袁总司令檄文》:“民国肇造以来,凡吾国民,莫不欲达真正共和目的。袁世凯乘时窃柄,帝制自为。灭绝人道,而暗杀元勋;弁髦约法,而擅借巨款。
金钱有灵,即舆论公道可收买;禄位无限,任腹心爪牙之把持。近腹盛暑兴师,蹂躏赣省,以兵威劫天下,视吾民若寇仇,实属有负国民之委托。我国民宜亟起自卫,与天下共击之!”这篇充满战斗激情的檄文发表后,到处流传,争诵一时,影响很大,感人至深。
“二次革命”失败后,父亲流亡海外。1914年又积极协助孙中山先生组建中华革命党。1916年筹募经费支援蔡锷云南起义。北伐后,他曾任江西省民政厅长,后代省主席。抗战前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议。
抗战期间,他悲愤地写道,“江山断送汪精卫,风雨飘摇蒋介石。”后来,他在江西黎川接办江西中学,自任校长。父亲虽有时代局限,但毕竟终向共产党。1949年1月,他与国民党耆老欧阳武等共七人,发起与组织江西和平促进委员会。他任主任委员,主张走北平和平解放道路,后遭软禁,直到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担任了江西省政协委员,1955年在南昌逝世,终年86岁。
现在,父亲逝世已56年了。父亲在1932年63岁日寇侵占东北、国难当头之际写的“莫伤老大佳音少,天到隆冬后即春”之望,在1933年64岁生日时写的“但祝邦家千万寿,此身原不计长留”之志,在1939年70岁避难江西南城怀念故居时写的“愁深转促欢心动,否极终循泰运回”之愿,憧憬国家强大、家乡富足、人民安宁的美景,今天不仅得以实现,而且远远超出了他的希望。
今天,我既是自省,更是告慰父亲:您的后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全国人民一起,不仅把您所追求的孙中山先生的理想化为了现实,而且还在做着孙中山先生与您从未想过的伟大事业。我深信,在这一伟大事业进程中不管有多大困难,也阻挡不了中国迅速和平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