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升的女儿 葛洪升细述:永远不忘“宁波帮”的功勋
葛洪升说,在大批热心帮助宁波建设的海外“宁波帮”中,有两位不很为人知的人士尤令他感动,一位是李惠利先生,一位是闻儒根先生。
“他们都自称是‘小本经营’,是小老板。自己生活简朴,平时很节约,帮助家乡却很热心大方。”他说。
1988年,葛洪升会见李惠利时,“李先生就说自己钱不多,但他捐的医院一定要建成宁波一流的大医院,设备也一定要最好的,他还说他身体不好,可能看不到医院建成了,但请书记放心,我会把建医院的钱安排好的。”
“闻儒根先生,据说与包玉刚家族有远房亲戚关系,经常回宁波,包玉刚每次回宁波的活动,他都来参加,他在宁波和浙江好多地方都有捐资,虽然都是敬老院、希望小学之类的小项目,但关心家乡的热情十分感人。”
1984年葛洪升访问香港时,闻儒根请吃早茶。“吃完之后,闻先生送我们上车,说他回餐馆结账。陪我们的甬港联谊会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闻先生哪里是去结账,他是回去收拾我们未吃完的早点带回家去自己吃,闻先生每次与别人一起在外边吃饭都是这样,凡是吃剩下的他都打包带回去,他平时一个铜钱都不舍得花。他曾告诉我,为了赚点钱老婆孩子起早摸黑的一些艰辛事,我很感动。”
这些勤俭持业的“宁波帮”却从来没有在造福桑梓的事业上吝惜过,也从来没有在帮助家乡建设上间断过鼓与呼。
1985年11月,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国务院为一个地方的经济开发专门设立协调机构,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这个小组的两位顾问即是卢绪章和包玉刚。
包玉刚第一次回到宁波时,就在码头上连声赞叹:“好港,名不虚传,想不到家乡有这样一个好港口。”此后,他多次向中央、省、市各级领导提议,在北仑港搞“水水中转”,开辟集装箱码头,建设大钢厂和设立保税区。而这些设想,在今天都一一成真。
1987年2月,国务院正式作出批复,决定对宁波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大大增强了自主管理经济的能力。
葛洪升对此说:“虽然包先生并不熟悉‘计划单列’这个词,但他是真心帮助宁波的,中央主要领导先后对宁波计划单列的明确表态,都是在会见包先生时讲的。包先生对宁波计划单列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功不可没。”
宁波今天的成就“宁波帮”贡献很大
葛洪升记得,最早来宁波投资实业并取得成功的是应昌期。他先后在宁波投资1亿多美元创办现代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亚洲最大的毛纺企业利华(宁波)羊毛工业有限公司,也在他的老家慈城捐建中学。
更多的应昌期们来了。据宁波侨办的资料,1984年到2007年间,宁波三资企业5000余家,实际使用外资200多亿美元,70%是海外“宁波帮”直接投资或由他们牵线搭桥而引进的。这期间,“宁波帮”5万多人次回乡,向宁波捐资12亿人民币,在全国捐资60亿人民币。
“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邓小平的一声号召鼓荡起海外“宁波帮”反哺故里的豪情,在此后的日子里如百川汇流,奔涌不息。
而与之呼应的是,1984年后,宁波真正迈开对外开放的大步,招商引资团组开始远渡重洋。
1987年10月15日,宁波首次组团参加广交会,合同成交3560万美元。
1988年,宁波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使宁波正式成为对外贸易口岸。
1992年11月1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宁波保税区。
2009年,宁波人均外贸额已超过1万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5倍。
包玉书5个子女曾在宁波大学立下碑文:“我兄妹五人,自幼耳濡目染,深知父辈创业维艰,以不骄不侈自律,更以秉承家风反哺故土,报效国家为荣,特此立碑,以示永铭。”他们的话代表着所有“宁波帮”人士的心声。
葛洪升说:“今天宁波取得这样的成就,‘宁波帮’有很大的贡献在里面。宁波人民,永远不要忘记小平同志,永远不要忘记‘宁波帮’的功勋。”
新闻链接
葛洪升简介
1931年生,山东莒县(今属莒南)人。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台州地委科长,新安江电力工程局党委宣传部部长,电力工业部第九工程局党委副书记,浙江省电力局局长、省经委副主任,中共宁波市委书记,浙江省委常委兼宁波市委书记,1988年任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
1990年11月任浙江省代省长,1991年3月至1993年2月任浙江省省长。
1993年10月任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95年12月任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副主任、党组书记。1996年1月任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
是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14届中央委员。
记者手记
他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解说者
在宁波帮博物馆开馆之际,重温邓小平同志的话“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仍能感到其中的气势和豪情。响当当的“宁波帮”,让全世界的宁波人有了更多的身份自豪感,这才有后来无数浓墨重彩的报效桑梓的故事。而从邓小平同志作出动员“宁波帮”的指示,到宁波市联络发动分散世界各地的“宁波帮”建设宁波,时任宁波市委书记的葛洪升是关键的亲历者,自然也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解说者。
葛老2003年从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离休,一直住在杭州,但仍旧很关注宁波的发展,2008年一年间就来过宁波十余次。刚过78岁生日的葛老听说记者来自宁波《东南商报》,就欣然接受了采访。在葛老的家中,他聊起“宁波帮”,谈锋甚健,一连说了近两个小时。
他的秘书说,葛老采访安排一般不超过一小时,这次可算是破例了。在采访中,对二十多年前的人和事,葛老仍然记得清楚,如数家珍,这不仅是他有着过人的记忆力,更是他对宁波、对“宁波帮”有很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