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市东林书院大门楹联
【东林书院简介】东林书院,位于无锡苏家弄,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为当时著名学者杨时(号龟山)长期讲学之所。元至正年间废为僧区。“东林书院”名称来历与杨时游庐山时所写《东林道上闲步》这首诗有关。南宋时,邑人建杨时祠堂于此。元至正十年(1350)。僧月秋潭于其上建东林庵。直至明成化二十年(1484),僧人信谅又加重修,百余年间,其地成为僧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革职里居的顾宪成及其弟允成与高攀龙等人同倡捐资在原址重兴修复,并相继主持其间,聚众讲学,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会期各三日。
在讲习之余,间或指陈时弊,裁量人物,锐意图新,自称“东林人”,引起朝野倾慕,当时海内学者都以东林为楷模,影响极大。成为当时江南传播理学、讲学论典的重要场所。明天启五年(1625),阉党枉法祸兴,诏毁全国书院,东林首罹其难,书院被严旨全部拆毁,不许留存片瓦寸椽。
东林讲学等人亦被斥为“东林党”而蒙遭迫害。崇祯即位,惩处阉党,昭雪东林诸人,并下诏修复书院。崇祯二年(1629),无锡吴桂森应旨修复丽泽堂,建来复斋,居中主持讲学。以后历清代各朝,续有修茸,书院复还旧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书院为学堂,后为东林小学。民国三十六年(1947),书院建筑全面整修。1982年、1994年先后多次修缮。2002年无锡市政府决定全面修复东林书院,修复后的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三公祠、东西长廊、来复斋、寻乐处、心鉴斋、小辨斋、再得草庐、时雨斋、道南祠、东林报功祠等主要建筑,均显现明清时期布局形制与鼎盛时期风貌。解放后东林书院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