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

2017-08-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近些年,我对佛学有较多的关注,读了不少有关的书籍和文章,也进行了许多自认为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作为中国***党员,难道信仰发生了改变,还是遇到了什么挫折碰到了解不开的疙瘩?非也,是在做医生的过程中对怎样做好医生的一种找寻和解惑,是现实工作与内心思想碰撞的火花.医生,怎样做医生,合格医生的标准是什么,好医生的标准又是什么,怎样做才是好医生?有没有标准答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法律意义上的合格医生标准是"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

近些年,我对佛学有较多的关注,读了不少有关的书籍和文章,也进行了许多自认为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作为中国***党员,难道信仰发生了改变,还是遇到了什么挫折碰到了解不开的疙瘩?非也,是在做医生的过程中对怎样做好医生的一种找寻和解惑,是现实工作与内心思想碰撞的火花。

医生,怎样做医生,合格医生的标准是什么,好医生的标准又是什么,怎样做才是好医生?有没有标准答案?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法律意义上的合格医生标准是“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其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

执业医师资格的取得并不难,只要具备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条件(学习、工作等经历),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合格就可以了。这里除了考试(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性质是行业准入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没有其他的要求。

行业准入考试作为医生合法行医的最低标准(门槛),在实践中受到越来越强烈的挑战。近些年国内不尽如人意的医疗状况和令人匪夷所思的医患关系,让人们反思我们的医学教育和行业准入标准,让许多有心人在思考和探索我们应该怎样做医生,以及怎样做才能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和满意的医生。

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所有答案都少不了“德”和“才”。德是指品德,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责任心的一种表现。才是指才能,是指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和手段。

我国著名医学家现代外科之父裘法祖教授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他把“德”与“佛”划等号,把“才”与“仙”相比拟。历史一再证明,对一个人而言,德是灵魂,是向导;才是能力,是工具。德是才的统帅;才是德的辅助。无才无德是谓愚人;有德无才是谓君子;有才无德是谓小人;德才兼备方为“圣人”。

那么,“佛”和“仙”的实质又是什么呢?这勾起了我强烈的探寻兴趣。

追寻裘法祖教授名言的脉络,其源于明代裴一中《言医·序》,其中有:“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

这段话用今天的语言可以翻译为:一个人的学问不贯通古今,见识不通达贯穿天地人间的大道(佛性),才华不脱俗出众,心灵不亲近于佛,即不具有慈悲之心,这样的话,宁可种田织布维持生计,也断不可将医生作为职业去贻误生命。医生是一种光明神圣的事业,并非读书未成、生活未有着落而解决就业择业问题的一种渠道。它需要天资聪颖,并刻苦学习,通达贯穿天地人间的大道(佛性)之理,认真钻研古今之书,而后才可谈得上行医。

可见,此所谓佛者,慈悲为怀,普济众生;仙者,才智出众,技艺超群。

此外,历代对德、才以及良医的论述还有许多——

《资治通鉴》有“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的说法。意思是德是统帅,才是必要的补充。

春秋《左传》有一句话:“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就是做人,立功就是做事,立言就是做学问。我们做医生的,是做学问的,但是做人是最起码的要求。因此要做一个医生,一个好医生,首先应做一个好人。什么是好人,就是要诚实、正直,要谦虚、本分,要关心别人胜于关心自己,要成为一个胸襟开阔的人。正如裘法祖老先生所说的“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

清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中说:“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一艺而三善咸备,医道之有关于世,岂不重且大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