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卫华教授 汪卫华副教授为我校本科生做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主题报告

2017-09-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本科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工作,培养本科生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10月30日晚,我校法学院副教授汪卫华老师在松江校区图文西厅为广大学生做了题为<天下文章一大抄?--谈谈学术研究的形式.内容与规范要求>的讲座.此次讲座由教务处组织安排,7月份即开始启动计划,是为贯彻落实中国科协.教育部以及上海市科协.上海市教委下发的关于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的通知和文件要求的应时之举,有力之举.教务处副处长张廷佺老师主持了讲座.讲座开始,汪老师开门见山解释了何为"学术伦理&qu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本科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工作,培养本科生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10月30日晚,我校法学院副教授汪卫华老师在松江校区图文西厅为广大学生做了题为《天下文章一大抄?——谈谈学术研究的形式、内容与规范要求》的讲座。

此次讲座由教务处组织安排,7月份即开始启动计划,是为贯彻落实中国科协、教育部以及上海市科协、上海市教委下发的关于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的通知和文件要求的应时之举,有力之举。教务处副处长张廷佺老师主持了讲座。

讲座开始,汪老师开门见山解释了何为“学术伦理”,即,学者有责任也应当诚实地去做自己的学术研究,破除了所谓的“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观点。通过某国部长因博士毕业论文抄袭而引咎辞职等反面个案,汪老师告诫同学们:抄袭、剽窃是十分严重的事情,也是一个拥有学术道德的学者应当极度避讳的行为。

同时,汪老师又指出,学术抄袭和学术借鉴这两个概念不可同日而语,学术研究需要学者吸收借鉴前人的优秀理论成果,并以此为切入点后续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规范的具体要求。

接着,汪老师清晰界定了了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的本质区别。人文学科讨论的是“意义”、“价值”的问题,而社会科学更强调解释一般规律、探讨“为什么”的为题。以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为主要门类的社会科学的三大特点即:社会事实、价值中立和可证伪性。他认为,相比以价值为导向的人文学研究,任何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都应保持价值中立、避免立场决定结论。这也是学术诚恳的态度的一大体现。

之后,汪老师谈到尽管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的标准不同,但在方法上亦有共通之处,即对于学术研究的形式、内容与规范都有着类似的要求。在选题方面,他给同学们提出四点建议:推陈出新、留意异象、小题大做和清晰具体。并就此通过生动的事例进行了详细解说。

他认为,以社会科学为例,选好题的根本是要时刻保持存疑的精神、审慎的态度和寻找替代性解释的意识,时刻反省并提醒自己做学问和生活一样,“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在内容方面,汪老师强调了文献回顾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当代学生学术研究的问题。

同学们往往不知写何物、不知如何写、写出的文章与后续研究脱节。针对此现象,他说,做学术研究应“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海纳百川,推陈出新。

这既能诚信地体现了对于研究对象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能创新性地帮助澄清思路、提出新的假说。在形式方面,汪老师指出规范的学术要就要从标准化格式,援引可靠的资料来源等方面进行努力。他还向同学们介绍了国外不同的引注系统和国内关于参考文献著录的规则,并推荐鼓励同学们多去涉猎优秀的学术期刊和学术网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最后,汪老师告诉大家借用《诚实做学问——从大一到教授》这一书名告诉大家,无论是什么样的身份做学问,讲求学术伦理道德是最基本的准则,并非俗语所说的“天下文章一大抄”。好的文章好的研究需要以学术伦理为基石,以个人规范研究为主干,以前人优秀成果为阶梯。

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同学们细心聆听汪老师传授的专业知识和谆谆教诲、认真详细地记录讲座精华,积极踊跃向老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疑惑,并和汪老师交流探讨了个人的想法、思考和感悟。讲座在同学老师们的雷动掌声圆满结束。此次讲座,使同学们对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有了更为感性丰富的理解,对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有了更为清晰明确的认识,也为我校的学术培养和学风建设添上了精彩的一笔。(文/张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