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奎琳 杜普雷与大提琴
一直都很喜欢大提琴音乐,它音色醇厚,宽广而温暖,它对忧伤独特的表现,更是其他乐器所不能比拟的。
记得第一次被大提琴的音色所打动,是在艺校二年级时学校举办的一场教师艺术专业展示的晚会上,那天晚上,学校所有的专业教师必须向学生表演一个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节目,给我印象就深的就是学校的大提琴老师拉的那首《杰奎林的眼泪》(博客背景新添加了这首音乐)。
当时并不知道杰奎林.杜普蕾,只是单纯的被音乐打动。那分明是从天宇深处飘落的泪滴,融化在这妩媚沧桑,低婉的琴弦里,拨皱了心池,让紧握心底的灵魂蠕动,爬起,抖落红尘。
而第一次听说杰奎林.杜普蕾是在一部根据她姐姐的记述改编的电影里。电影的一个译名是《狂恋大提琴》,而我更喜欢的翻译是《她比烟花更寂寞》。虽然大多数了解她的人都强烈抗议影片的内容歪曲了事实,并一再表示电影中的她的形象和现实中大相径庭:她其实是温和简单的女孩,没有那么自私,更不会那么乖戾。
但是影片中的几个镜头却是难忘的,比如在影片最开始和最后通过对照表现出的轮回,她前后两次在儿童乐团打破鼓时满脸的笑容,还有,在她琴弓划落指尖时在背景音乐中爆发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以及她赤裸着身体瑟缩在姐姐农庄的那条干涸的河岸上。
我们能在镜头的影象和音乐中感受她天才却无比寂寞的一生中那些无言的凄凉,当然,电影仅仅是电影,尤其是我在反复几十次聆听她的那首《眼泪》后,更愿意和相信那些影象仅仅是一段被导演臆想出的历史和真实。
昨天我又买了百代公司为了纪念她的50冥诞而发行的VCD《狂恋大提琴之杜普蕾实录》(特地去买了正版,呵),在这部记录片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珍贵的画面,她在排练中真实自我的流露:无比的艺术激情与充满感染力的欢笑。同时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杜普蕾对音乐的敏感与把握是多么的自然天成和源自内心。
贯穿杜普蕾一生的,自然应该是音乐。虽然她的整个演奏生涯前前后后只有十二年,如一颗划空而过的彗星最闪亮的那一瞬间,虽然短暂,却以其非凡的光采照亮了我们的生命,留给我们永远不变的美丽回忆。她的舒曼和圣桑都散发着深情款款的诗意,而她与巴比罗利爵士合作录制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更是“实现了一种连作曲者本身也会赞赏的理想”。
至今为止,即使是当代最杰出的大提琴演奏家,包括她的同门师兄麦斯基和从小就被她的录音感染的马友友都没有勇气面对她非凡的录音重新录制该曲目。
杰奎林.杜普蕾演奏时毫无保留的投入和长期在世界各地一直坚持进行演出的疲劳一直在消耗着她的身体,每天的排练、采访、音乐会、电视、广播象网一样的罩住了她的生活。终于,在1971年,她的身体再也无法经受更多的透支,开始出现一系列难解的症状,她经常觉得拿不住弓,有的时候甚至连走路都出现了困难。
但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她还是在1971年的12月重新走进百代的录音棚,与巴伦薄一姆合作录了Frank和肖邦的钢琴奏鸣曲,这张她们夫妇合作的绝唱现在听来格外令人心醉。
而从那之后杰奎林.杜普蕾再也没能走进百代的录音棚。
1973年,杰奎林.杜普蕾终于被确诊为患有多发性硬化症,并且在之后的几年病情不断恶化,这位昔日拉琴时一头金黄色长发会如麦浪一样随风舞动的大提琴家从那以后就再也没能离开过轮椅。
如今我们只能在她留给我们的那些无比精彩的唱片中体会当年的欣喜和感动,而我们真的无法说清她灿烂如烟花的生命究竟给多少人留下了多少感动。
今天,我又一次一遍遍的聆听着这首《眼泪》,依然是如此的动人,仿佛从灵魂深处走来,如泣如诉。浪漫优美的旋律让我又一次陷入深深的回忆。回忆是痛苦的,尽管往事已被岁月尘封,可在成长的岁月里,我们不知留下了多少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