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丹博士 《以首都博物馆为例谈博物馆志愿者服务与管理》杨丹丹
志愿者来自社会方方面面,作为与博物馆联系密切、较为稳定的特殊受众,其参与志愿服务是博物馆联系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方法之一。首都博物馆杨丹丹首博开展志愿者工作情况概述志愿者与博物馆间的角色定位志愿者团队管理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环境和公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博物馆越来越清楚的意识到,“人”是博物馆事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素质、高水平的博物馆人可以成就观众美好的参观感受,博物馆在充分发挥其文物资源优势的同时,开始关注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并逐步从博物馆内部延伸到博物馆以外的人员和组织,逐步建立起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博物馆文物资源人力资源博物馆以外的人员和组织首博开展志愿者工作情况概述首都博物馆的志愿者工作开始于九十年代,基本团队最初只有几十个人余人,其成员绝大多数是高校的在读学生。
经过了新馆至今7个年头的调整和发展壮大,现在已达到3百多人,成员由原来的大学生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目前首都博物馆的志愿者主要承担的工作是讲解导览,为观众答疑解惑、社教活动的组织策划、展厅秩序维护及疏导观众、资料信息的搜集整理及翻译工作及活动摄影等项服务。除了基本团队以外,在特展期间,首博还通过高校的学生会或志愿者团体,组织高校学生担任特展的讲解服务和维持参观秩序的工作。
2005年底,首博先后分四批次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广泛吸纳社会力量成为博物馆事业的协助伙伴,五年多的时间里,志愿者队伍在不断扩充并初具规模,人员结构由在校大学生、在职人员、自由职业及离退休人员组成,分为个人和团队志愿者;服务范围也由最初的展厅讲解逐步扩展到疏导、教育辅导、活动策划、摄影、翻译及文字整理等方面,形成以中老年志愿服务为主,团队大学生为辅的服务模式。
首博志愿者在校大学生在职人员个人志愿者自由职业团体志愿者离退休人员与此同时,非常注重强调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招募培训到考核上岗,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范和服务流程,为方便观众,讲解志愿者须提前预约服务时间,采取展厅讲解时间,以保证服务质量,方便监督管理;为激励志愿者,每年将根据志愿者服务的时间以及其他各维度的表现评选出优秀志愿者,并在志愿者年终大会上予以表彰,给予一定的奖励;首都博物馆在开展志愿者工作中,树立创新意识,扩大志愿者服务范围,建立志愿服务档案数据,提高志愿者的专业技能,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为志愿者更好的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必要的服务保障。
博物馆志愿者工作树立创新意识扩大志愿者服务范围建立志愿者服务档案数据提高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建立完善服务管理体系志愿者:为什么要来博物馆做志愿服务?志愿者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博物馆:是否需要志愿者的参与?对于志愿者的服务又有怎样的期待?博物馆植根于社会,其宗旨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博物馆联系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