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张霖之 毛泽东正值神州有事时:解析“刘毛”矛盾起源

2018-03-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生资产阶级?大家四下张望,都感到跟不上毛泽东的思路.毛泽东讲到矛盾的性质问题.他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国内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矛盾.那个时候还没有修正主义.八大一次会议.二次会议都是那样说的.杭州会议制定十条(即"前十条),一直都是搞社会主义,整个运动是搞社会主义教育.怎么来了个‘四清’与‘四不清’的矛盾,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交叉?哪里的那么多交叉?这是一种形式,性质是反社会主义的嘛!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毛泽东的话讲到这个

新生资产阶级?大家四下张望,都感到跟不上毛泽东的思路。

毛泽东讲到矛盾的性质问题。他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国内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矛盾。那个时候还没有修正主义。八大一次会议、二次会议都是那样说的。杭州会议制定十条(即“前十条),一直都是搞社会主义,整个运动是搞社会主义教育。

怎么来了个‘四清’与‘四不清’的矛盾,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交叉?哪里的那么多交叉?这是一种形式,性质是反社会主义的嘛!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毛泽东的话讲到这个份上,刘少奇反问他:“对于这个‘派’,我总是理解不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有,但是资产阶级都要消亡了,怎么能有什么‘派’?一讲到‘派’,人就太多了。不是到处都有敌我矛盾。像煤炭部、冶金部,哪个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毛泽东当即回答:“怎么没有?张霖之就是。”

张霖之时任煤炭部部长。毛泽东这么一讲,刘少奇就不敢再提什么了。

1965年元旦之后的中央工作会议,主要内容是修改《十七条》,这项工作由邓小平、彭真、陈伯达负责。经过一个星期的讨论、修改,原来的《十七条》变成了《二十三条》,文件仍定名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不仅条文有了增加,更重要的是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

文件去掉了原来刘少奇主持制定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里的“扎根串联”的刘式语言,代之以“在整个运动中,省、地、县级党委和工作队,必须逐步做到,依靠群众大多数,依靠干部大多数(包括放了包袱的干部),实行群众、干部、工作队‘三结合’”等规定,提出运动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说法。

这一新观点不幸地成为“文革”中的主流观点,被毛泽东点名的张霖之,首当其冲被造反派打倒,最终被迫害致死。

正如古人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毛泽东与刘少奇的矛盾也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少到多“滚雪球”似的发展过程。或许到了此刻,毛泽东才真正横下心——绝不做任何让步。他坚持自己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反对他所认为的资本主义复辟。

从“四清”运动下发的四份重要文件,可以看出毛泽东与刘少奇分歧加深的过程。

第一份文件。

1963年5月20日下发的《前十条》(即《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心内容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中出现了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要依靠贫农、下中农,以“四清”(清理账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简称“小四清”)的方式解决干群矛盾,并组织革命的阶级队伍,“向着正在对我们猖狂进攻的资本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作尖锐的针锋相对的斗争”。

这时毛泽东与刘少奇处于一个战壕中,目的方向是一致的。

第二份文件。

1963年11月14日下发的《后十条》(《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后十条》进一步指出运动的基本方针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挖修正主义的根子”的同时,对前一阶段运动中出现的过火行为做了纠偏,强调要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干部,防止扩大打击面。

这时的毛泽东与刘少奇已经有了分歧——毛泽东认为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说白了,就是清理当官的。刘少奇不同意,他主张整下边“四不清”问题,是清查经济上有污点的会计、出纳等人。刘少奇认为的“四不清”是党内外矛盾交叉的表现。而毛泽东认为“党内外矛盾交叉”实际上忽略了主要矛盾,走资派被“小人物”掩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