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樵《通志》中的科学精神

2017-10-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南宋史家郑樵(1104―1160)是中世纪前旧史家中最具创新意识的代表人物,他把大量的动植物及其他科学知识写进史书<通志>中,可谓前所未有的创举,体现了治史的科学精神.郑樵,字渔仲,宋代福建兴化军莆田人,自16岁始便在家乡夹?山结茅苦读,立志读尽古今之书,通百家之学.他一生突出的贡献在史学,但因治学领域郑樵在<通志・天文略>中记录了包括日月食.陨石.彗星等在内的大量天文资料.仅"日食"一项,书中就保存有从周平王51年(公元前720年)春到隋大业12年(616年)

南宋史家郑樵(1104―1160)是中世纪前旧史家中最具创新意识的代表人物,他把大量的动植物及其他科学知识写进史书《通志》中,可谓前所未有的创举,体现了治史的科学精神。

郑樵,字渔仲,宋代福建兴化军莆田人,自16岁始便在家乡夹?山结茅苦读,立志读尽古今之书,通百家之学。他一生突出的贡献在史学,但因治学领域

郑樵在《通志・天文略》中记录了包括日月食、陨石、彗星等在内的大量天文资料。仅“日食”一项,书中就保存有从周平王51年(公元前720年)春到隋大业12年(616年)夏共计1336年间的348次日食记录。对于灾异现象,郑樵总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解释,反对把天象与人事吉凶牵扯在一起。

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曾提到《通志・七音略》中的韵图具有数学坐标的雏形。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用一页篇幅影印了一个韵图并作以说明,认为该韵表相当于一个坐标系统:自右至左是一个以字首的辅音为“分度”的横轴,自上至下是以元音及尾音为“分度”的纵轴,这样每个汉字的发音就由所在位置上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分度”来确定。

郑樵还把前人研究自然的情况和自己的心得写进《通志》。《吕氏春秋》的《精通篇》说:“慈石召铁或引之也。”后人一直试图以人性“慈爱”来解说磁体吸引铁针现象,这当然很不科学。郑樵在《夹?遗稿》中说:“盖磁石取铁,以气相合,固有不期然而然者。”他以气之相合解释磁石为什么吸铁,而近代科学正是以磁场来解释此类现象的。郑樵虽然没有系统阐明磁石吸铁的原理,但此种解释在宋代科技史上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郑樵是一位热爱大自然、善于观察的史学家。《通志》中的《昆虫草木略》专门对昆虫草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论述,并将其结集成一系列著述,如《动植志》、《本草成书》等。其中记载植物5类311种、动物3类142种,如果再计算各种之下的细分种,当在千种以上。

在当时,郑樵意识到环境的变化对物种产生变异的影响实属难能可贵。例如在解释“垣衣”时,他说:“垣衣曰昔邪,曰鸟韭……有数种生于屋上,曰‘屋游’;生于屋阴,曰‘垣衣’。在井中者谓之‘井中苔’,在墙上抽起茸茸者,谓之‘土马?’……”

在郑樵身后700年,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他在书中表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中早已有关于自然选择理论的明述。对于中国人长期密切关注每个有希望的变异,并因此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这点,达尔文表示出由衷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