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和邵洵美 杨绛:和谁我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2018-01-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温润是杨绛性格的底色,可要误以为她是个"面人儿",那就大错特错了.除了淡泊安宁外,她性格中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文革"时,钱钟书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下边一角贴了张小字报澄清辩诬,后来被揪出来批斗了,她还是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就在前两年,一家拍卖公司要把钱钟书的书信拿出来拍卖,她立即给远在香港的收藏人李国强打去电话:"我当初给你书稿,只是留作纪念;通信往来是私人之间的事,你为什么要把它们公开?

温润是杨绛性格的底色,可要误以为她是个“面人儿”,那就大错特错了。除了淡泊安宁外,她性格中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文革”时,钱钟书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下边一角贴了张小字报澄清辩诬,后来被揪出来批斗了,她还是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

就在前两年,一家拍卖公司要把钱钟书的书信拿出来拍卖,她立即给远在香港的收藏人李国强打去电话:“我当初给你书稿,只是留作纪念;通信往来是私人之间的事,你为什么要把它们公开?”“这件事情非常不妥,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请给我一个答复。”杨绛生平,绝少这样疾言厉色,那次是真的出离愤怒了,还好在她的反对下,拍卖最终取消了。

绝大多数时候,她采取的方式并不激烈,但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风骨。风雨飘摇的年代,很多人劝他们夫妇离开中国,他们一口拒绝了,原因是“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去外国做二等公民”。有人说她一辈子这也忍,那也忍,她撰文称,含忍无非是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

雨过天晴后,她提笔写了《干校六记》,无一句呼天抢地的控诉,无一句阴郁深重的怨恨,就这么淡淡地写尽了一个年代的荒谬与残酷。胡乔木评价说:“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那样的年代,孕育出了不少身上散发着温润气息的女性,后来读齐邦媛的《巨流河》,也当得起上面的十六字评语。

在《将饮茶》中她写道:“常言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杨绛其人其文,给我的印象,就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哪怕漫天乌云,只要抬头看见有这么一道金边,也能给人无限慰藉,让人看到活着的尊严和希望。

说杨绛,绕不过钱钟书。

理想的婚姻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我有限的见识中,觉得就应该是钱钟书和杨绛那样,志趣相投,心性相契,平淡相守,共度一生。

在生于民国的诸多伉俪中,也有不少神仙眷属,像我喜欢的杨步伟和赵元任就是其中一例。但要论性情相契,几乎找不到比钱钟书和杨绛还要投机的,他们在出身、爱好、志趣、性格等各方面都十分接近,要说区别的话,可能钱钟书更露锋芒,而杨绛更蕴藉。文如其人,女儿钱瑗评价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杨绛在东吴大学读书的时候,以“洋囡囡”的绰号闻名全校,据传追求者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众。其实看她年轻时的照片,称不上艳冠群芳,可能是以气质取胜。那时女大学生基本身后都有一群追求者,像张兆和、许广平等,现在看来,也就是中人之姿,兴许还是因为物以稀为贵,那个年代的女大学生肯定很少。

这些追求者也并不都是路人甲,其中有个叫费孝通的(后来写了《江村经济》,成了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杨绛是青梅竹马,小时一起念过几年书,后来又在东吴大学重遇,于是俨然以杨绛的保护人自居,说什么凡是要追求她的,都要走他的门路。杨绛听了颇不以为然。

就在费孝通一厢情愿时,杨绛和钱钟书在清华初遇。两人初次见面,都忙着表明自己是单身。钱钟书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的第一句话是:“我没有男朋友。”据杨绛后来回忆,有人问她钟书少年时可“翩翩”,实际上初遇时他穿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一点都不“翩翩”,打动她的,是钱钟书酷爱读书,和她志同道合。

正当钱杨二人鸿雁传书,感情日渐升温时,费孝通这个愣头青又来清华找杨绛了,他理直气壮地表示自己更有资格做她的男朋友。杨绛明确地拒绝了他,他还不死心,提出还要继续做朋友。杨绛直接明了地回应说:“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换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

费孝通倒是通情达理,后来还和钱钟书做起了朋友,一同出访美国时还主动送钱钟书邮票,让他给杨绛寄信。钱钟书想想好笑,觉得费孝通和他很像《围城》中的方鸿渐和赵辛楣,是对“同情兄”。

钱钟书在《围城》中将婚姻比作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可他和杨绛却是例外,有一次,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当即表示,“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