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市长张金如 专访中共绍兴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金如
—专访中共绍兴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金如
-观察记者 夏 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和谐社会是今后各级党委政府的奋斗目标。作为率先发展的绍兴,在认真贯彻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同时,也确立了“重创新促发展、重民生促和谐”的工作基调。在绍兴执政者眼里,民生问题是和谐之本、和谐之源。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中共绍兴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金如说:“我们要始终把群众‘想什么、盼什么’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帮助困难群体,从‘小事’入手,加强民生保障。”也正是在“真情系百姓,真心重民生”的基调下,“教育均衡”、“清水工程”、“公交新政”、“节能减排”等一个个惠及民生的举措徐徐展开。
观察记者:十七大以来,“民生”无疑是百姓最关心、热议的话题。绍兴在落实“创新创业”战略的同时,也提出了“重民生促和谐”的要求,具体的举措有哪些?
张金如: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创新创业”战略非常正确,也非常及时,符合浙江发展的实际,切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党的十七大精神高度一致。“创新创业”与“民生和谐”是紧密相联的,最终目标也是一致的,就是要让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美好。因此,我们把“重民生促和谐”作为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战略的实际行动来落实。
首先是体现在理念上。发展不仅仅是为了创造GDP,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并使社会财富能让更多的人分享,发展就是要造福于民。因此,我们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更加注重城乡区域协调,更加注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其次是落实在行动上。每年围绕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科教文化、权益保障、社会稳定等重点领域,理出一批民生实事工程,政府全力推进。
比如,针对“住房难”问题,我们扩大了廉租房受益面,增加了经济适用房供应量,实施了老住宅小区改造整治,积极稳定商品房价格,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再次是坚持在机制上。从完善制度入手,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用于公共服务的比重。制订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构建民情反映、民主决策、责任落实、投入保障、督查考评等机制。对一些重大实事项目,实行社会公示、听证,让人民群众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愿望。
观察记者:教育是民生之基。作为浙江省最早高标准普及15年基础教育的地级市之一,绍兴在实现“教育结构优化和均衡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亮点,对此您能否作些介绍?
张金如: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提高“人”的素质是积累最大的资源。在这方面,绍兴实施了市本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加大了对市本级范围内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的投入力度,学生学杂费、贫困学生资助、教师合理收入、公用经费等都被纳入政府财政保障范围。
同时,着力促进市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使广大农村学生都能读上书、读好书,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包括鼓励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任职,让农村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到城区学校挂职,城乡教师享受同等工资待遇,加快农村学校撤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等。
我们希望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力争推进城乡教育管理体制一体化、经费保障水平一体化、办学条件一体化、教师编制一体化。同时,着眼市场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公共实训基地,把提升产业层次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结合起来,为全民创业打实基础。
观察记者:最近,来绍兴的游客都有这样的深切感受:停着乌篷船的环城河变得清澈了,河水变得流畅了。我们想知道,是什么促成了这样的变化?
张金如:这些都得益于我们去年底开始实施的“清水工程”。众所周知,水是绍兴的城市之脉。我们要让人与水和谐相处,吸引更多的人到绍兴来玩水、爱水,让水真正为绍兴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因此,不仅要“护水”、“亲水”,还要“治水”、“清水”。
“清水工程”就是要在两年内通过集污、清淤、整治、管理等方式,使绍兴水质达到三级标准,让人们可以在河里游泳,并且像管理土地一样管理水面,像管理道路一样管理河道。目前,市区15条内河已经完成清淤,河坎新砌、绿化补种、过桥管线包装等整合工程也已完工。
17个老小区已完成截污工程改造,污水收集率提高了5.64%,预计明年三季度前可完成截污工程。今后,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围绕“清水、活水”的目标,继续推进“清水工程”建设,有效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观察记者:从今年1月20日起,绍兴市区和绍兴县的公交车票价都下调到了1元,并且从市区坐公交车可以到达所有行政村。请问绍兴版“公交新政”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张金如:2006年,绍兴实施了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要求推进农村客运场站建设,实现城乡一体的公交新格局。我们按照“方便、快捷、畅通”的要求,整合现有公交资源,合理调整公交线路,当年全市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建设农村停靠站、回头站521个,建立了包含有325条农村客运班线的城乡公交网。
为了进一步提升城乡公交网的附加值,还陆续开通了所属各县市之间的城际公交,绍兴市区和绍兴县实现了“公交一卡通”,即城乡居民凭一张IC卡可以乘坐两地所有公交车。
从今年1月20日起,绍兴市区和绍兴县的公交线路实行降价,其中无人售票公交车票价由原来的2元下调到1元,有人售票公交车由原来的起步价1.5元下调到1元。现在,从市区坐公交车可以到达所有行政村,其中绍兴县的农村公交覆盖范围已开始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
观察记者:绍兴是一个以传统制造业为工业经济主体的城市,但在前段时间公布的2007年上半年全省11个城市的减排成绩单上,绍兴由于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的削减均居前列,综合减排全省第一。绍兴在节能减排方面,有何创新或措施?
张金如:绍兴是工业大市、资源小市,年综合能耗500吨标煤以上企业占全省的1/5多,且结构性矛盾突出,所以在节能减排方面我们压力很大、力度也很大。我们认为,节能、减排、增效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并明确提出,宁可牺牲GDP,宁可放慢发展速度,也决不放松节能减排,并用铁的政策、铁的手腕来推进。
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加强源头管理,严控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提高节能环保准入门槛,并坚决关停污染排放严重的企业。
同时,我们与全市300多家重点能耗企业签订协议,如果达不到节能目标,就要对电价实行梯度征收超能耗资金,并且市政府每年出资1000万元,连同征收的能耗资金,全部用于奖励在节能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奖励在企业中推广节能新技术。
关于排放,我们实行了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建设项目污染物新增量替代实施方案、以污染轻重和环境敏感程度分级分类审批、技改项目坚持“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原则等等。同时我们还出台了以“节能减排”论官员政绩的考核指标,其中万元GDP能耗、化学需氧量削减率和二氧化硫削减率实行“一票否决”。
观察记者:随着长三角经济元素流动发生变化,在该区域未来的经济版图中,绍兴将如何自我定位、实现和谐发展?
张金如:长三角一体化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成为长三角的一员,能使绍兴百姓享受更多的实惠。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接轨上海,加强与杭、宁、甬、苏等城市的联系。其次是坚持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快绍兴大城市的建设。最后是做好产业的定位,把绍兴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历史上,绍兴经济和三只“缸”—酒缸、酱缸、染缸是分不开的。要实现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我们决心从这“三缸”和纺织业等传统产业入手,扩张优势,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实现产业集群转型。当前政府在培育科技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方面着力要做的是:一要强化投入,确保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
通过有效投入,加快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成果产业化和技术创新主体的体制机制。二要优化平台。一方面推动企业建立创新平台、研发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把研发机构办到省内外科技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市;另一方面推进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把企业孵化器建设作为培育科技型苗子企业和加快高新产业发展的主渠道和工作载体,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财政专项经费加以扶持。
三要细化合作。重点是推进项目合作,通过产学研联盟,解决一批技术难题,研发一批高新产品,解决产业发展中的一些共性关键性技术。四是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目前绍兴正广泛吸引人才,以提高绍兴企业的创新能力。
为解决来绍工作大学生的住房问题,我们每年推出一批人才公寓,为大学生提供一套45平方米的配有电视、宽带和家具的公寓,第一年的月租金只要70元,而符合条件的硕士、博士生落户绍兴的,每人可以按市场价一半都不到的价钱购买一套100平方米的商品房,等等。通过一系列措施,我们将努力使绍兴成为高学历人才向往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