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王羲之行草千字文(碑帖精华)
集大成者成大器(序) 庆来小弟的新作《集王羲之行草千字文》即将付梓,邀我写篇文字放在前面,而且希望我能够说点自己的真实想法。我觉得,写在书作前面的话,其正确使命是把精彩而高卓的阳春白雪推介给热爱书法艺术或更大范围内的人群,因此,对我赞赏的书家及其作品,非但不能推托,还要抱守真诚,架好这座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桥梁。
书法集字自古有之,唐代怀仁和尚可谓杰出代表。当时,怀仁和尚以帝王能为玄奘撰写序文而深感荣幸,加上他对王羲之书法十分仰慕,于是,他就立下集书圣书法艺术与帝王文章合璧于一体的宏愿。尔后,怀仁和尚设法收集移拓书圣王羲之的墨迹,历时二十四载,集王羲之行书《圣教序》大功告成,遂使“逸少真迹,咸萃其中”,成为集字书法之经典。自此碑以后,效法怀仁和尚集诸名家书法为碑刻者不断出现,主要有《兴福寺碑》、《永仙观碑》、《金刚经》、《沙林寺弘觉禅师断碑》等佳作,但仍以怀仁所集《圣教序》最为成功。所以说,集字也是一门学问,无论是过去的徒手描摹、移拓,还是如今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想做到剪裁得体、形神兼备,必须是谙熟书法技艺的有心者方可为之。庆来小弟效法古人,运用计算机技术集成的这本《千字文》,以王羲之行书为主,辅以草书,从高处着眼,大处立意,又认真于丝毫,细致于微末。风格高古,朴实典雅,剪裁得体,位置天然、章法秩理、浑然天成。既无粗野之瑕疵,也无造作之匠气,其情、其境、其意、其趣,耐人体悟,让人遐思,如聆美乐,绕梁不去。
应该说,这是一部传统与现代、艺术与技术的结撰之作,也是一部回归历史、重塑经典的集大成之作。从历史角度审视,《千字文》是我国较早的字书之一,相传,梁武帝非常重视对王子的书法教育,他藏有许多王羲之的书品,便让人从中挑出一千个无重复的字,制成临摹纸片,每纸一字,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杂乱难记。梁武帝寻思,若是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文章,岂不妙哉。于是,他召来自己最信赖的文学侍从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讲了自己的想法。 周兴嗣经过苦思冥想,终将这一千个零乱的单字编撰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千字文》。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即令刊之于世,方使《千字文》流传至今。可是,当时用于书法教学的临摹纸片选用了王羲之书写的哪些字体,我们却无缘相见,实为书坛憾事。
庆来小弟能够跨越时空,大胆运用现代技术集成此帖,再现了梁武帝时期用于书法教学的大王书体风貌,这既是对中国书法宝藏的保护与充实,也是对大王传世碑帖的继承和发展。其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从教学方面评价,自南北朝以来,学书由大王取法者代不乏人,至今,《兰亭序》、《十七帖》、《圣教序》仍是我们学习行草书的必修之课。这本字帖的出现,又为我们学习王羲之书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和教材。因为,这本字帖在着眼涵盖王羲之书法笔画的特异性与组字结构的广泛性的同时,还特别关注了当代书家在行草书创作上的书写习惯。虽然,在字体选择、章法布势上融入了作者本人对行草创作的一些认识和想法,但是,这本字帖的问世,其实用价值、研究价值同样是毋庸置疑的。
庆来小弟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我觉得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取决于他在技与艺两方面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我第一次见到庆来小弟的几件集字作品,是在五年前的《书法导报》上,虽然当时还不太成熟,但他已经找到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点,已经找到现代技术服务于传统艺术的切入点。当时有人不理解他的行径,也有人认定他的追求存在着“方向道路上的错误”,但他无所萦怀,我行我素,坚持而不动摇。历尽艰辛,精益求精,终结硕果。我为之自豪,为之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