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世恩的女儿 中共朔县党的创始人康世恩

2017-12-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康世恩同志1915年生于河北省怀安县西湾堡乡田家庄村.1936年8月,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同年7月29日,北平失陷,他离开北平,历尽艰险,辗转太原.1937年9月,八路军120师北上抗日,路经太原,他报名参加了八路军.1938年1月,他来到朔县,按照晋西北区党委指示,在朔县西山下木角村成立中共朔县县委,他任县委委员.统战部长.公开身份是朔县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牺盟会特派员.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朔县的活动,1938年是一个重要阶段.动委会成立之初,康

康世恩同志1915年生于河北省怀安县西湾堡乡田家庄村。1936年8月,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同年7月29日,北平失陷,他离开北平,历尽艰险,辗转太原。1937年9月,八路军120师北上抗日,路经太原,他报名参加了八路军。

1938年1月,他来到朔县,按照晋西北区党委指示,在朔县西山下木角村成立中共朔县县委,他任县委委员、统战部长。公开身份是朔县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牺盟会特派员。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朔县的活动,1938年是一个重要阶段。动委会成立之初,康世恩就组成一个以知识分子为基本成员的宣传团,扩大到50多人。宣传团是动委会的宣传队,也是政治工作队,又是培养干部的学校,活跃于西山、南山广大地区。

通过召开大会、小会、写标语、散传单、演节目、教唱革命歌曲等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的方针和政策,宣传前方将士英勇杀敌的事迹,揭露日军残暴的侵略罪行,把广大群众发动起来,并在全县五个区成立了动委会,使朔县成为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动委会还举办各种训练班,训练和提高干部。有小学教员训练班,妇女训练班、农民训练班、青年训练班、自卫队训练班。为各区、各村动委会培训了大批干部。康世恩回忆说:"正是因为我们做了群众工作,打下了群众基础,把群众和党的关系密切起来,加上各个组织的作用,所以抗击日本侵略者,才有了力量,对付顽固势力也有了办法。"

康世恩以动委会主任的公开身份,按照党的政策,做了大量统战工作,在朔县扩大了党的影响,推动了抗日战争。1939年2月,他离开朔县赴任决死四纵队六团组织股长。

康世恩同志在朔县工作、战斗、生活一年多时间,在朔县群众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除了缘于他有过人的工作胆识和魄力之外,还有一个,他是地道的朔县女婿。1938年初,康世恩在工作中结识了朔县动委会妇女干部杨华甫。杨华甫出生在朔县利民堡,1936年参加革命,担任过县妇联主任,动委会宣传部长。由于工作关系,康世恩和杨华甫有了较多接触,产生了爱情。1939年2月他们结婚。此后,他俩携手战斗,风雨同舟54载。

康世恩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创始人。1949年9月25日,人民解放军解放玉门。次日,他率一个步兵团进驻和接管玉门油矿。并任军事总代表,从此,他同中国石油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挥师川中,会战大庆,纵横华北,决策江汉,运筹渤海,主政中国石油数十年,殚精竭虑,奉献毕生。

康世恩同志,勤政廉洁、淡泊名利,堪称楷模。18岁离开家乡,求学北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操劳一生。他官至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中央石油部部长。他的家乡怀安县距首都北京仅一箭之遥,但他60年再没有回过老家。

究其原因,一则由于工作太忙,一个接一个的石油会战,使他难以抽身;二则他还有个顾虑,自己家庭是地主,回到家乡少不了迎来送往,探望亲友,自己是共产党员的高级干部,不要使人感到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给党造成不良影响。

退居二线以后,顾虑少了,时间多了,本可回乡走走,但他考虑到家乡比较贫困,自己长期主管石油和石化工业,万一提出要石油、要项目、要资金等问题,既难满足家乡的迫切需求,又不能违反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所以,他思之再三,还是暂时不忙回去。

直到1994年,他身患癌症之后,才对儿子康卫平说:"如果这次能把这个病治好,我一定要回到怀安老家看看。"康卫平说,你放心,到时候我陪你一起回老家看看。

可是,康世恩最后的这个愿望,由于病情恶化而未能实现。1993年4月,康世恩的老伴杨华甫去世后,子女清点东西,发现他们两人40多年来,除留下一些旧衣物和日常用品外,总共有人民币4万余元。一位副总理兼石油部部长,夫人曾是石油设计院党委副书记,一生积蓄才这么一点,令人敬佩。

1995年4月21日,康世恩同志在北京逝世,走完了他人生旅途的80个春秋。他虽然永远离去了,但他的思想品德和精神财富,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