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东阜阳师范学院 阜阳师范学院:围绕办学定位 建设地方性综合型高水平大学
    办学定位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个性特征,是高校办学指导思想与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涉及到一所高校的发展目标、培养规格、办学层次、服务方向、办学类型与办学特色,其核心是办学目标,其重心是办学类型与办学特色,既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历史与现实,更体现出学校的发展理念与追求。科学的办学定位对一所大学来说,起着导向、汇聚与动力作用。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60年办学历史,阜阳师范学院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契机,聚合集体智慧,提出了地方性综合型高水平大学发展目标。
    突出特色彰显师范性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学校转型发展,不是否定过去,另起炉灶,而是建立在学校发展历史与学科优势基础上,强调特色。在学校长达60年的办学历史中,教师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体专业,为皖北培养了大批优秀师资,已经形成了浓郁的“师范文化”,“学高人之师,身正人之范”成为学校师生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指南。
根据学校深化改革顶层设计,实施教师教育精办战略,到2020年,教师教育规模总量由2010年的62%调整到25%以内。
通过协议引领,构建“四位一体”发展思路,实现卓越教师培养目标,即深化校地合作,与阜阳、亳州等地市签订校地全面合作协议,搭建互利共赢平台。一是加大经费投入,按学分置换课程,推进师范生双导师制;二是开设基础教育论坛,设置基础教育专项课题研究,增强服务基础教育能力;三是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设置综合技能达标课程,形成教育实习准入制度,落实一学期见习实习制度;四是根据实践课程教学需要,完善校内实践实训平台,构建集微格教学、远程见习、三字训练、教学设计一体化的实践教育体系。
    立足皖北体现地方性
    阜阳师范学院1956年建校,长期扎根皖北大地,以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资源为重心,以服务求支持。学校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智库顶层设计功能。成立包括政府领导、知名校友、企业家代表及专家学者等组成的理事会,充分发挥理事会对学校改革发展的咨询、协商、审议、监督等作用,形成校地长期合作机制;二是围绕地方主导产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学校在专业发展规划与结构调整过程中,主动对接农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化工、新材料、食品中医药、纺织服装及旅游等皖北地区主导产业,新成立商学院、经济学院,更名八个二级学院,新增物联网工程、金融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制药、复合材料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应用型专业;三是成立社会服务领导小组,设立综合性社会服务部门,发挥师生人力资源优势,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先后同安徽昊源化工集团、安徽瑞虎肥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沪谯集团等省内外大中型企业签订横向合作协议100多项。
“关于淮河航运历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咨询报告”“阜阳市旅游资源开发”“农民工的特殊地位与作用”等20多份咨询报告被安徽省委、省政府采纳。学校设置“六位一体”实践育人课程学分,实施德育实践、科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文化实践、就业实践等,引导并鼓励学生深入社区,服务基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深化改革凸显综合型
    结合安徽省“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高等教育发展方针,学校科学研判外部环境与发展趋势,确立了综合发展战略走向。在学校性质上,根据教师教育需求及区域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实施招生就业培养一体化,严控教师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促进教师主体向非教师教育专业主体转变。
在学科专业结构上,坚持学科发展与专业发展同步推进,改变文理主体学科专业传统,大力发展管理学、工学与文理应用型学科专业,积极构建以文、理、工、管理、经济为主体的学科专业布局。
在人才培养方向上,根据学生发展兴趣与发展需求,立足优势学科专业,发挥省级科研平台优势,培养一部分拔尖创新人才;立足特色应用专业,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建设综合性实训中心,强化卓越教师、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等培养;立足创业就业新形势,优化就业创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培养大批合格的就业人才。
    汇聚人才走向高水平
    结合安徽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规划,瞄准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阜阳师范学院重点从三个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完善人才招聘办法,根据特殊学科需求,柔性引进人才及团队,一人一策,一队一策,吸引高端人才队伍加盟。
二是加大激励力度,稳留高水平师资,实施“清颍学者”计划,建立校级学科领军人才培养制度,确保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设立卓越贡献奖,重点奖励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依托胚胎发育与生殖调节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皖北文化研究中心、环境污染物降解与监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七大省级科研机构,加大投入,集聚科研力量,打造高端科研平台。
三是重点施策,加快教师分类发展。研制出台师资队伍分类建设管理办法,针对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研究型教师,实行分类评聘;以分类考核为基础,探索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完善新进教师教学培训制度,实行教学助教制、主讲教师制,实施教学培训学分管理;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建立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机制,助推中青年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建立健全应用型专业教师培训平台,鼓励并遴选与紧缺专业相近专业方向的在职教师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