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华简介 吴兴华成就

2017-12-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吴兴华(1921—1966),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少年时即有神童之誉;年仅16 岁考入燕京大学西语系;同年发表长诗<森林的沉默>,轰动诗坛;在燕京期间,他的语言和文学天才就开始引人注目;他的英籍导师谢迪克教授在48年后追忆说:吴兴华"是我在燕京教过的学生中才华最高的一位,足以和我在康乃尔大学教过的学生.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耶鲁大学教授,英语文学批评巨擘)相匹敌";他的才华令人瞠目,他的命运却令人扼腕——1957年,因与苏联专家持有不同意见被错划为右派;1966

  吴兴华(1921—1966),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少年时即有神童之誉;年仅16 岁考入燕京大学西语系;同年发表长诗《森林的沉默》,轰动诗坛;在燕京期间,他的语言和文学天才就开始引人注目;他的英籍导师谢迪克教授在48年后追忆说:吴兴华"是我在燕京教过的学生中才华最高的一位,足以和我在康乃尔大学教过的学生、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耶鲁大学教授,英语文学批评巨擘)相匹敌";他的才华令人瞠目,他的命运却令人扼腕——1957年,因与苏联专家持有不同意见被错划为右派;1966年,惨死于文革初期的暴虐之中,年仅45岁。

吴兴华简介

吴兴华先生吴兴华(1921年11月21日—1966年8月3日),原籍浙江杭州,生于天津塘沽;笔名兴华、钦江,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副系主任,教授;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

1937年未满16岁即考入燕京大学西语系,16岁时即发表无韵体长诗《森林的沉默》,轰动了诗坛。他的诗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外另辟蹊径,融合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汉语言文字的特质和西洋诗歌的形式,在实现中国古典诗歌的现代转化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作为翻译家,他是第一位把《尤利西斯》引进到中国来的人,他翻译的《神曲》和莎士比亚戏剧《亨利四世》被翻译界推崇为"神品"。

作为学者,他写下了大量诗歌理论,并翻译了大量文艺理论,可惜由于岁月的湮没他的大部分文稿散佚不知所之。

1957年,因与苏联专家持有不同见解而被错划为"右派份子",从二级教授降为四级教授,被禁止授课及写作。1962年"摘帽";文革中被划入"劳改队"并被北京大学红卫兵殴打和抄家;1966年8月3日,吴兴华和西语系其他被勒令"劳改"的教授一起清理校园里的杂草;劳动中他体力不支,又被红卫兵灌下从化工厂污水沟里排出的污水,当场昏迷;红卫兵说他是"装死",仍对他又踢又打,不准送学校医务室;等到晚上,看他还不能起来才送医院;次日凌晨,这位学贯中西、壮志未酬的天才离开人世,年仅44岁。

夏志清先生曾有言,20世纪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就学养而论,有三位代表人物,第一代是陈寅恪,第二代是钱锺书,第三代就是吴兴华。 

王世襄曾经说:"如果吴兴华活着,他会是一个钱钟书式的人物。你应该写写他。"而曾经教过吴兴华的英籍导师谢迪克则这样追忆他的学生:他是我在燕京教过的学生中才华最高的一位。

吴兴华评价

       吴兴华1921年出生,少年时便有神童的美誉,1937年他在《新诗》上发表《森林的沉默》的时候,不过16岁,这首诗意象瑰丽,节奏舒缓,在当时刚刚开始兴起的现代派潮流之外,独立开辟出一条新古典主义诗歌的新道路,可以想像,若能假以时日,作者应该能开拓出新诗的一种新意境。

可惜作者后来深陷政治运动,并最终于1966年猝死于劳改队中,关于诗人的死因至今都没有定论,何况他那些散佚的诗歌。

吴兴华不容于主流的文学史,大致有两个原因。首先自然是政治运动,诗人生前努力配合当时的政治气氛,深信自己身上的"原罪",实际上属于自我改造的典型。他成为"右派",主要的原因也不在他的诗歌创作,而在于他对文学与苏联专家有一些不同看法。

当时即使是他身边的好友一般也只是把他看做翻译家,很少有人知道他还在写诗,这种情况客观上导致了他的诗歌流传不广,流传的也以翻译为主。不过时过境迁,当年的"右派"诗人在平反之后大都能获得发言的资格,独有吴兴华的名字不彰,这就引出了吴兴华诗歌的一个独特层面,也是吴兴华文学地位不明确的最重要原因:他是独自在开拓一条自己的诗歌道路,这条道路基本上不具备复制的可能,而在这条道路还没有达到顶峰的时候诗人却已经去世了。

吴兴华诗歌创作最活跃的时代大致是1941年前后,当时中国诗歌主流一是解放区如贺敬之类似民谣的创作,一是以穆旦等九叶诗人为代表的现代派风格。

吴兴华却和两者都不相同,他虽然精通西文,却有意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吸取养分,最后雕琢出一种既具古典之美,又有现代诗自由风格的新古典诗歌。可以想像,这样的写作要求诗人在穿透语言的能力之外,同时具有极深的中西古典文化修养,这也就注定了这种写作方式不可能复制,更不可能形成一个流派。

吴兴华在这条诗歌道路上只能独自前进,不能登顶,就只有湮没。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吴兴华虽然诗名不显,但他的诗却推动了当代华语诗歌的进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诗人本人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吴兴华的好友宋淇在港台地区以梁文星的笔名发表了吴兴华的大量诗歌和诗论,吴兴华的这些作品很显然影响了当时的一批诗人:覃子豪曾经批评梁文星的诗论比较保守,张爱玲更发现叶维廉的某些诗歌创作受到梁文星的影响。

由于梁文星在港台地区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不在场的诗人,他不可能对诗歌的当下进程发生持续的影响,但在诗歌发展史上,他的名字却不能够漠视。 吴兴华是诗人,更是学者,同时还是著名的翻译家。

但和他的诗歌一样,他的译作和论文同样只在小圈子流传,很久没有再版。虽然他翻译的《神曲》和莎士比亚戏剧《亨利四世》被翻译界推崇为"神品",普通读者却很难见到。而10多年前《尤利西斯》同时出版两个译本,译者都没有提到中国第一个译介这部作品的正是吴兴华。

同时吴兴华还发表了对乔伊斯更晦涩的著作《芬尼根守灵夜》的研究文章,这部作品到现在也还没有翻译出来。最近10年关于吴兴华的研究开始升温,有学者认为吴兴华的修养可以与钱钟书相匹敌。

这样的说法读者当然无从比较,只能从留存的《吴兴华诗文集》中一窥天才诗人的创作生涯了。 如今的读者,知道吴兴华的已经不多,他的诗论、译著和文学批评更是藏于高阁,很少有人注意。

这时候我们看到《吴兴华诗文集》引用诗人当年在燕京大学的老师谢迪克对诗人的评价,不免感到唏嘘:"吴兴华是我在燕京教过的学生中才华最高的一位,足以和我在康奈尔大学教过的学生、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相匹敌。

"布鲁姆如今大名鼎鼎,是西方最主流的文学批评大家,而吴兴华却只留存在少数人的记忆当中。 "当我想到一生不过是有数的几十年/自己还正走在中途,说不清再有多远/就达到大家共同的目标,那时,向后转/看看从前的事准是可悲可笑又可怜/同时我又怕我尚未将我的工作赶完/我的笔就和我一齐在土中深深收殓/……"吴兴华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不过17岁,他没有想到自己此后的人生道路真的像诗里面写到的那样,在最辉煌的中点陨落,只留下徒然的呼喊。

吴兴华成就

         他在诗歌、学术研究、翻译三个领域齐头并进,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与陈寅恪、钱钟书同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学养的知识分子的代表。

吴兴华的诗歌处女作,发表于1936年北平吴奔星主编的《小雅》诗刊第2期,题为《歌》。他的诗崛起于抗战时期的沦陷区,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外另辟蹊径,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意境、汉语文字的特质和西洋诗歌的形式,力图实现中国古典诗歌的现代转化。

他学贯中西,博通文史,一手写出《威尼斯商人-冲突与解决》,一手写出《读通鉴札记》和《读〈国朝常州骈体文录〉》,被海外学者誉为现代中国真正学贯中西的少数几位学人之一。

他是将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介绍进中国的第一人,他那现已佚失的《神曲》译稿被誉为译林神品,他译的莎翁剧作《亨利四世》受到广泛推崇。此外,他还为现在流行的朱生豪《莎士比亚全集》译本作了大量校译工作。

吴兴华是天才式的人物,英年早逝,可悲可叹。像吴兴华以及钱钟书这样学贯中西、通今博古的学者,在中国历史上几百年才产生一个,当今之世是无人能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