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杨教授 西工大杨合教授因病逝世享年55岁系我国材料加工领域著名科学家

2018-02-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9月24日,入选"青年千人计划"刚一年的35岁北师大化学教授何智因病离世,令人扼腕唏嘘.9月28日,据西北工业大学主页消息,我国材料加工领域

9月24日,入选“青年千人计划”刚一年的35岁北师大化学教授何智因病离世,令人扼腕唏嘘。

9月28日,据西北工业大学主页消息,我国材料加工领域著名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85工程""航宇材料技术科学"一级科技创新平台精确塑性成形团队带头人、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生导师、材料成型及控制系主任杨合教授,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于2016年9月27日23时29分在西安不幸逝世,享年55岁。

杨合教授(图片来源:西北工业大学官方网站)

西北工业大学主页网站发布讣告,沉痛哀悼并深切缅怀杨合教授。

杨合,男,1962年9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2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2年),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004年)、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领军人才入选者(2014年)。

1979年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1983年、1986年获学士与硕士学位,随后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并于1990年博士毕业,1992年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后出站破格晋升教授,1994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塑性工程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机械学科评审专家组专家、国家基金委十二五规划“高性能精确成形制造”领域负责人;制造领域国际期刊MFR及《塑性工程学报》副主编、JMPT编委,《机械工程学报》及《航空学报》(中英文版)及《中国机械工程》等期刊编委;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个省部级重点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或委员。

主要从事精确塑性成形研究,提出了主动利用和控制不均匀变形实现难变形材料复杂构件高性能轻量化成形成性一体化的理论创新构想与技术路线,取得重要研究进展。主持完成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课题、863项目等重要课题50多项。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400多篇,SCI收录180篇,EI收录300多篇,其中,在塑性成形领域TOP1期刊IJP发表论文4篇,热制造领域顶级期刊JMPT 46篇;在国内外重要会议做大会或特邀报告52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3项,软件著作权16项。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团队);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等。已培养出博士(后)、硕士80多人,其中,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银优博及陕西省优博论文奖10人次。

关于学者、科学家,近来总是能看到一些令人悲伤的新闻。

2016年9月24日凌晨,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刚一年的北师大化学学院何智教授,因腹壁转移腺癌疾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35岁。2015年9月,刚回国入职几个月的何智还兼任了入学新生班主任的工作。回国一年多时间,何智正处于招兵买马,筹备实验室的阶段,在校网的个人主页上还留有招生信息,课题组的英文网站也尚未建设完善。

2016年9月19日下午,著名诉讼法学家、中山大学法学院蔡彦敏教授在广州去世,享年55岁。中山大学法学院介绍,蔡彦敏教授为中山大学法学院乃至全国的诉讼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先后招收并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近两百人,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并引领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深受学生爱戴。

2016年8月16日上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主任医师、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研究所所长程英武教授在门诊工作时突发急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9岁。程英武教授的学生和同事表示,程教授没有疾病史,血压偶尔偏高,患有颈椎疾病,但他平时喜欢打太极,最近因为专注于学术研究,打太极的时间越来越少。

担任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研究所所长以来仍然坚持坐诊,并且多年来“不开设特需门诊只开设专家门诊”,为的是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2016年8月15日凌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课题组组长、国家“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博士生导师赵永芳突然疾病离世,年仅39岁。赵永芳的同事表示,赵永芳是一位非常敬业的科学家,一个非常纯粹的科研工作者,生物物理所几乎每夜都有“不灭”的灯光。除了高强度的工作,她还要照顾年迈的双亲和两个孩子,生活工作一肩挑。

中国科协近期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的平均工作时长为8.6小时,最长工作时间每天16小时。高学历者每日工作时间更长,睡眠缺乏情况严重,博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日平均工作时间最长,为9.29小时。同时博士和硕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周花在运动上的时间都不足5小时,显著少于其他学历群体。

由《知识分子》联合自然科研等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得出了类似结论。该调查称,12.84%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每周工作时间不多于40小时,刚刚符合《劳动法》的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而多达58.39%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调查显示,将近一半人表示自己过度疲劳,不太健康;只有一成人群表示自己非常健康。

教授英年早逝,科研工作者的健康问题屡戳痛点。在学术光环的背后,他们都面临着怎样的压力?

中山大学青年人类学者夏循祥老师曾撰文《你以为大学教师工作时间很自由、很轻松?Too young, too simple》。现节选部分内容,近距离了解青年教师的日常。

和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比较起来,中大教师每年220-290学时的工作量,真是少得可怜。然而,内行人都知道,大学教师的工作几乎是全天候的,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教学和科研背后都需要大量的隐性时间。“影子工作”指的是消费者使已购商品变为可用物品的任何劳动。这个概念运用到大学教师身上,就包括青年教师成长为好教师、好学者的任何工作和时间。

就我5年的教学经验来说,备一门新课,每一个教学时间至少需要6-10倍的课程准备。而一门课只有开到3-5次以上,才会成为一门成熟的课程,在教案方面不用大动干戈也能够讲得自圆其说。而认真的教师,依然需要3-6倍的备课时间。

也就是说,上述看起来少得可怜的教学时间其实需要3-10倍的“影子工作”。何况,大部分青年教师的年工作量都超过规定工作量一倍以上。2015年7月-2016年6月的考核年度,我可以计算的工作量已经是198小时,而下学期还有三门课(144学时)和50个学时的论文指导任务(5名本科生毕业论文和5名大三的学年论文)。

系里其他同事的工作量也都是严重超标,我肯定不是最多的那个。按上述计算法,我这一年的工作量将在392*3-10=1176~3920之间(有一门课对我而言是新课)。而上班族即使不休年假,每年的工作时间大概是1992小时【52周*5天-11天公共假期)*8小时】。

此外,科研需要的时间更多。大部分自然科学的学者们需要大量的实验室工作。而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虽然不用被实验室固定,但要想成为一名好的学者,必须通过持久的大量阅读、调查以及无时不刻的思考和写作。阅读将体现在文献综述方面,调查获得的资料将为这些阅读和思考赋予生命。

也就是说,只有靠近学校和尽可能地呆在学校,大学教师才会更好地利用校园里的实验室和资料室。我的工作合同要求每年发表一篇CSSCI期刊文章,从写作到顺利发表,所需时间按100小时算并不为过。何况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能发表。

除了教学与科研,大学教师们还有一些学校与社会事务,比如作为学生活动的指导教师、评委、评审,以及随时接受学生及家长的咨询。担任班主任、硕博士导师的教师们虽然有工作量可以计算,但除了少数人,实际工作量基本上都会超标。还有部分教师要担任行政职务,填表、写报告、组织会议、排课等决策也需要很多时间。有的教师还会自己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同学们开读书会。

另外一项很耗时间的事务就是报销。报销并不一定意味着“有钱花”,而是大量的实际工作。比如我所在的人类学系,每年都有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调查,是一门必修课。每个教师负责带领6-10位同学去全国各地的农村调查,全天候地陪着(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并且负责衣食住行的统筹和报销,并且在事后指导每位学生写出一份3万字以上的田野实习报告(论文)。

农村吃住基本上都没有发票;交通耗时较长但学生们不愿意乘坐硬座(学校只能报销硬座);还需要“招呼”好当地的“话事人”;向导和翻译的劳务费也只能打白条;这些都不符合现行的财务制度。

所以有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师们常常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自己需要通过实践课程来教学相长,一方面又要面对着令人绝望的报销制度。

一个不小心,会影响你整年的心情。2014年我带的暑期实习,收集到了所有能够收集的发票,但财务处就是不认可,到现在还没有处理完,导致这两年每到年终我的个人账户就被封杀。去年底,我还因此被学校白白收回了个人项目的6000多元。今年我只能借用其他同事的账户才能报销其他的差旅费。

好吧,我说的是,大学教师其实是没有“下班”这个概念的,只有在家还是在办公室(实验室)的区分。我们需要几乎所有的时间来使自己成为一个好教师、好学者。我曾经开玩笑说,“我的假期都是假的”——连女教师休产假落下的工作量同样要补回来!这也是很多大学教师都很宅的原因。当然,混到大牛级别,就不用这么辛苦了。所以普通市民看到牛人们到处演讲、开会、作报告的轻松自在,绝不是大学教师们的常态。

一个对教学负责并且处于学术成长期的大学教师最宝贵的就是时间,他们的工作绝不是朝九晚五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靠自觉来完善自己。

(相关资料整理自:广州日报,澎湃新闻,东方早报,中国科技网)

募格学术的小伙伴们注意了,我们新开通了服务号——募格学院。关注募格学院,即可在每周的免费微课开课前得到提醒,帮您不错过任何一期微课。还有每日推送的【英语随身听】,优雅美丽又智慧的剑桥博士Selena老师将为你科普各类与科研学术有关的英语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