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建民隐形饥饿 万建民院士呼吁:关注3亿国人的“隐性饥饿”

2017-06-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万建民院士呼吁:关注3亿国人的"隐性饥饿""目前,全球约有20亿人在遭受'隐性饥饿',我们国家'隐性饥饿'的人口数量达到3个亿."9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在<产业前沿技术大讲堂>作专题报告时指出,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了6亿吨,数量上已基本能够满足人民需求,但是"质"的问题却没有解决:长期微量营养素的缺乏和失衡,导致大量国人.尤其是偏远山区的贫困人群营养不良,并由此引发各种慢性疾病.肚子饱不是

原标题:万建民院士呼吁:关注3亿国人的“隐性饥饿”

“目前,全球约有20亿人在遭受‘隐性饥饿’,我们国家‘隐性饥饿’的人口数量达到3个亿。”9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在《产业前沿技术大讲堂》作专题报告时指出,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了6亿吨,数量上已基本能够满足人民需求,但是“质”的问题却没有解决:长期微量营养素的缺乏和失衡,导致大量国人、尤其是偏远山区的贫困人群营养不良,并由此引发各种慢性疾病。

肚子饱不是真的“饱”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把膳食中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称为“隐性饥饿”。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我国民众膳食结构多存在不合理,钙、铁、维生素A、维生素D等矿物质和维生素没达到推荐摄入量。

“人体健康除了需要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等大量营养素外,还需要钙、铁、锌等16种矿物元素以及13种维生素。”万建民说,如果必需的微量营养素长期摄入不足或失衡,身体虽然感觉不到饥饿,但健康却在无形中受损。

多项研究表明,“隐性饥饿”会导致出生缺陷及发育性残疾,增加儿童和孕妇死亡率,严重影响一个国家的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

万建民透露,2016年5月,他在贵州铜仁和湘西两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时发现,当地儿童的营养状况与十年前相比,改善的幅度“非常非常小”,蔬菜、水果、蛋白质缺乏以及人口营养不良的问题没有根本性解决。

对此,他强调:当前粮食生产不仅要关注“量”的满足,更应注重从营养角度评价粮食安全性。

“生物营养强化”应对接精准扶贫

那么,“隐性饥饿”有没有解决办法?目前,业界公认的技术手段是“生物营养强化技术”。

2004年,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在全球范围启动了“国际生物强化项目”,并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中国生物营养强化项目。

所谓“生物营养强化”,就是通过育种或栽培手段提高现有农作物中能为人体吸收利用的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不同于普通的营养强化,“生物营养强化”聚焦于植物自然生长过程中的基因性强化,而非合成加工过程中的人为添加。

据了解,项目启动至今,已培育出十多种营养强化作物品种/系,包括铁、锌、维生素A原、叶酸等多种微量营养素及玉米、甘薯、小麦、水稻等作物。“其中‘中麦175’目前已在5个省市示范种植。”万建民透露。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物强化项目副主任张春义认为,随着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和大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基于分子设计的个性化作物育种将成为生物营养强化的趋势。

所以,“生物营养强化可以做成一个精准扶贫项目,瞄准特定贫困人群,针对当地缺乏的营养元素种植相应的作物品种,实现营养扶贫的目标。”尽管没有直接参与生物营养强化的工作,但是万建民在会上一再呼吁和建议,尽快成立汇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和企业等多方资源的联盟组织,让营养强化技术和产品实现产业化应用,“服务百姓家庭,特别是贫困地区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