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浩中电 陆浩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畅谈新能源基地建设与发展

2018-02-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报北京3月11日电(记者张倩)甘肃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极大关注.今晚,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在住地接受了央视<小丫跑两会>栏目主持人王小丫的专访,畅谈我省新能源基地建设,展望"十二五"新能源产业发展.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小丫跑两会>栏目组深入我省酒泉市玉门.瓜州等地进行了实地采访.王小丫首先请陆浩观看了相关短片,画面中壮观的风电场展现出我省风电产业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王小丫问道:"2006年甘肃省就提出'建

本报北京3月11日电(记者张倩)甘肃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极大关注。今晚,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在住地接受了央视《小丫跑两会》栏目主持人王小丫的专访,畅谈我省新能源基地建设,展望“十二五”新能源产业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小丫跑两会》栏目组深入我省酒泉市玉门、瓜州等地进行了实地采访。

王小丫首先请陆浩观看了相关短片,画面中壮观的风电场展现出我省风电产业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王小丫问道:“2006年甘肃省就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当时是出于怎样的考虑?”说起这一战略构想,陆浩娓娓道来。

他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对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使资源保障出现很多约束性的问题。加上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发展新能源产业被国家高度重视。对甘肃来讲,包括风能在内的新能源资源非常丰富。

过去玉门、瓜州这一带被称为世界风库,“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对此,我们做了详查,整个河西的风能蕴藏量能达到2.3亿千瓦,核心区可以达到4000万千瓦,毫无疑问,这是发展风电非常好的自然条件。

陆浩说,甘肃风电起步比较早,1997年就建成了第一个实验风场,到2006年实现装机11万千瓦,运行效果非常好,就是规模太小。受此启示,经过调查,我们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这一战略构想一经提出,就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经过2007年论证、2008年批复、2009年开始建设。

截至去年底,已完成了550万千瓦装机,在酒泉地区形成了一个规模化的、以风力发电为主的大型新能源基地。“有一些地区发展风电,但往往面临着发出的电送不出去的瓶颈制约,但在酒泉采访时我们发现,现在基本上能够实现全部输出,甘肃靠什么做到了这一点?”王小丫问。

陆浩说,建设风电场,首先是要解决电力外送问题。甘肃风电之所以能够基本实现全部外送,主要是从风电基地建设一开始,我们就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了“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思路,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方面的支持,风电基地建设与外送工程建设同步实施,贯穿整个河西走廊的双回750千伏输电工程的顺利竣工,为风电外送创造了必要条件。

到今年2月底,一期工程已有355万千瓦接入。随着接入系统的完善,预计今年5月可实现550万千瓦风电全部上网。2月份当月全省风电发电量5.9亿千瓦时,占全省当月发电量的10.7%,发电量全额收购,运行情况比较好。

当被问及如何解决由于风能的不稳定而造成“垃圾电”的问题时,陆浩说,风能的特性就是间歇性、随机性,变化波动大。当风力发电占整个电网的比重较小时,电网有强大的调峰能力,所以应该说对电网没有大的影响。我省现在电力外送就是这种状况。

但当风电规模增大后,特别是在整个电网里面占比很大时,确实要考虑调峰电源的建设问题。事实上,风光、风火、风水都可以互补,加上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不断成熟,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发展新型储能技术,把过剩的电能储存起来,如在我省河西一些地方选择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就可以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另外,就是要增大对风电的自我消纳能力,实现电能的就地转化利用。“对于解决风电输出瓶颈,除了解决输出电网之外,还有一个可行的方案就是在当地建设高能耗高载能产业,把风电就地消纳。但是高载能往往意味着高污染,如果在本地发展高载能产业,如何保持生态环境?”

针对这一问题,陆浩说,传统的高载能产业往往意味着高耗能、高污染。用清洁能源上高载能产业,能源是清洁的,发电过程的耗能、污染都不存在了。高载能不等同于落后生产力,有不少材料就是高载能产品,是国民经济中必不可少的。

随着科技进步,高技术、先进的高载能产业成为发展方向,在能源富集区、布局一些高技术高载能产业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特别是在能源短缺地区布局的高技术高载能产业向能源富集区转移,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风电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也拉动了当地就业。就此,王小丫问道:“风电场建设完成之后,需要更多技术人才,而当地老百姓又往往缺乏这样的专业技能,如何保证他们就业的可持续性?”陆浩说,“民生为本,就业为先。

”风电产业和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带动了就业。酒泉市风电产业直接吸纳的就业人口在1万人以上,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成后,预计将吸纳近2万人就业。我们对保证当地群众实现可持续性就业,也作了考虑和安排。

我们在酒泉成立了酒泉新能源工程学院,在武威成立了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努力形成风力发电设备制造、风电厂建设、载能产业布局及专门人才培养的一体化链条,为西部乃至全国新能源开发利用培养和输送专业技能人才,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群众特别是年轻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当谈到按现行的财税政策,地方政府还不能从风电产业的发展中得到直接的税收,这是否会影响到地方政府发展风电的积极性时,陆浩说,对此问题,我们要从大处着眼,从长远发展看。的确,增值税转型以后,新上项目进项税额可以抵顶已上项目销项税额,使地方财政收入受到影响。

但由于甘肃与风电产业相关的装备制造业已成规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是全方位的,酒泉连续两年发展速度居全省各市州首位,风电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就业,带动了消费。

从更远一点来讲,风电建设对于我省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推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将会一如既往地做好协调服务,支持风电产业发展。

当谈到甘肃“十二五”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时,陆浩充满信心地说,我们要在壮大传统能源产业的同时,发挥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电、光电等新能源产业,把我省真正建设成国家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