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荣少将后代 解密:刘伯承元帅后代四位少将
刘伯承简历--刘伯承(1892~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现代军事家。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入学生军,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过沪顺起义、南昌起义,先后任过中央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军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他对中国革命军队的建立和壮大,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的迈进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那刘伯承元帅的家庭生活又是怎样的?刘伯承的后代现状是什么样的?元帅刘伯承夫人是谁?刘伯承子女共有几个?刘伯承的子女又分别是谁?刘伯承的儿子有几个?刘伯承的女儿有几个?
元帅刘伯承夫人是谁? 汪荣华,中国十大元帅之一刘伯承的夫人。
汪荣华,安徽省六安市郝家集人,1917年2月4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受姑父冯先丰的影响,1930年,年仅十三岁就参加革命,加入了少年先锋队,立志要为天下劳苦大众谋求翻身解放。1931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四方面军十二师政治部宣传员,1935年秋,汪荣华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2008年5月27日17时20分,汪荣华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刘伯承子女有几个?刘伯承的子女又分别是谁?
刘伯承与他的夫人共育有8个子女,4个儿子4个女儿,他们分别是长子刘俊泰、次子刘太行、三子刘蒙、四子刘太迟;长女刘华北、次女刘解先、三女刘弥群、四女刘雁翎。那刘伯承元帅的后代现状是什么样的?
刘伯承与原配夫人程宜芝共育有一子,长子刘俊泰,因早年中了鸦片烟毒,一直不能劳动,时常犯病发疯。1961年饿死于老家。
刘伯承与第三任夫人汪荣华,共育有7个子女,3个儿子4个女儿。次子刘太行,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研究所副所长。后任装甲兵部队作战部副部长。
三儿子刘蒙,少将军衔,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又在军事院校深造。
四子刘太迟,少将军衔,空军司令部装备部副部长。
长女刘华北,1945年6月在延安保育院时被敌人暗杀。
次女儿刘弥群,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少将军衔,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
三女儿刘解先,北京总后勤医院第一门诊部医生。
四女儿刘雁翎,解放军总医院核医学科,北京医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如果把刘伯承元帅女婿张驰计算在内,将门共出了四位少将。如果按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血统论算,刘伯承元帅的六个孩子中一共诞生了三个少将两个大校。夲博秦全耀不得不说,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刘家堪称中国的“将校专业户”、“将军摇篮”。
相关阅读:出奇制胜:蒋介石斗不过一只眼的刘伯承(新浪读书)
刘伯承被看做是中国“三个半”战略家之一,人们常常赞誉他“料敌如神”,敌人也承认他“用兵神妙”。三次战役都是险棋,但正因为险,才更出敌意料,才能出奇制胜
长征结束了,别人走了二万五千里,而刘伯承拖着伤痕累累的身躯和心灵走了三万五千里;别人过了一次雪山草地,而刘伯承过了三次雪山草地。
长征结束后,中革军委进行了新的调整,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7人组成主席团,毛泽东任主席,刘伯承又被任命为总参谋长、红军大学副校长。这再一次肯定了刘伯承的军事指挥才能。
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委以刘伯承重任,让他担任八路军129师师长,并且选派了最得力的搭档——邓小平。从此,他们一直从抗日战争合作到解放战争,从晋冀豫根据地一直打到了全国各地。他们打出了一个八面威风、令蒋介石闻风丧胆的名字——刘邓大军。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刘伯承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他指挥了无数次重大战役。许多战役出奇制胜,成为军事史上的典范。
刘伯承精通兵法,但他并不囿于书本,而是把兵法中可行的东西灵活地运用于战争实践,从而打出漂亮仗。他注重理论也注重实践,他相信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不是教条的理论。
刘伯承元帅被看做是中国“三个半”战略家之一,人们常常赞誉他“料敌如神”,敌人也承认他“用兵神妙”;日军和国民党军队甚至组织专人研究刘伯承的战术,但到头来却还是败在刘伯承的手下。
刘伯承将军常说:“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何为“五行?”“五行”即任务、敌情、我情、地形、时间,掌握这五要素是战争取胜的基础和关键。所以,在每次重大战役前,刘帅都要对这五方面的因素进行认真分析,从而以奇制胜。着名的神头岭战斗就是一例。
1938年,日军为配合其津浦路作战,以三万余人的兵力向晋南、晋西发动进攻。为钳制向晋南进攻的日军,刘伯承率129师发动了长生口战斗,消灭了敌人130余人,击毁汽车5辆。为了进一步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刘伯承运用“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的兵法,决定发动神头岭战斗。
神头岭山岭崎岖,地形复杂,公路也是从岭上通过。有的同志认为这种地形道路崎岖,不便于我军行动,而刘伯承却决定以这里作伏击战的战场,他说:“这里地形复杂,敌人的陆空技术兵种难以施展其长,骑兵也难以左右机动,选择这里,利于我隐蔽、埋伏,而不利于敌军展开回旋。”
在具体部署这次伏击战之前,刘伯承亲自到神头岭侦察地形。他发现,这里的汽车路是从岭上通过的,但司令部的参谋却没有在地图上标志出来,刘伯承严肃地批评他说:“这么大的疏忽,能打胜仗吗?做参谋必须细心,要像头发丝那样才行。”由于他的细心,避免了部署上的错误。
在兵力部署上,刘伯承在神头岭三面设伏。战斗打响时,由于我军埋伏部队伪装巧妙,在发起攻击前,进山的日军一直没有察觉。当战斗打响后,日军步兵还没来得及展开、骑兵还没上马、炮也没架起来便束手就擒,只十来个小时战斗便结束了。连从潞城赶来增援的日军108师团随尾部队、16师团林清部队的1?500余人,除100人逃脱外,其余全部被129师歼灭在神头岭上。
这次战斗被当时侵华日军称为“支那第一流游击战术”、“八路军游击战的典型战术”。
战斗结束后,长期在129师政治部工作的一位同志说:
“这种伏击战在我们外行人看来,简直是近于‘押宝’的战斗,但是偏偏刘将军所筹划的伏击战,简直是打得百发百中。”这就是神算。
1946年6月,国民党部队开始全面内战后,蒋介石用重兵围攻中原李先念部,同时加紧向苏北等解放区进攻。当时,蒋军向各解放区进攻的兵力已达160万人,其中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有万人。而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不过8万人,而且分为两个方向作战,人力紧张,压力也很大。
但是,为了支援中原和苏北作战,把敌人吸引过来,迟滞蒋军的全面进攻,刘伯承指出:“我们的铁锤首先要击在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大动脉——陇海线上!打乱敌人发动内战的部署和时间表!”
当时,敌人配备纵深六七十公里,到处设置封锁沟和封锁墙。按常规应先扫除铁路以北的守备之敌,然后进击陇海线,而刘伯承却认为进行正面而有重点的猛袭,势必出敌不意,给敌人造成防不胜防的趋势。但解放军要取得预期的战役目的,突击部队就必须保持“闪电”般的战术特点,那就是不可顾虑自己的侧背,大胆撇开敌人的前沿据点,向纵深目的地挺进,对毫无防备之敌发起总攻。
乍看起来,刘伯承的这种布置似乎有点冒险,但刘伯承正是利用敌人固若金汤的防守心理突袭正面之敌,使敌人防不胜防。同时,刘伯承在战役的具体部署上也是非常严谨细心的,他在决定了主力突击部队的作战行动后,又布置了地方武装和民兵密切监视国民党部队前锋据点。
在刘伯承指挥下,晋冀鲁豫野战军一出陇海线,不仅切断了蒋军东西交通干线,吸引了正向华东进攻的蒋军主力5军、11师等部回援陇海线,接应了中原解放军突围,而且成为解放军战略反攻的第一次试探行动。
在巨金鱼战役中,刘帅指挥更为出色。当时,蒋介石调集重兵,妄图扫荡豫皖苏解放区,打通平汉线。由于敌人总是以几个旅的密集队形稳步前进,使我方难以下手。刘帅毅然采取“釜底抽薪”之计,甩开正面敌人,向东200里直插敌侧背,突然攻击巨野、金乡、鱼台,歼敌万余人。
敌军还想继续深入我解放区腹地,并佯渡黄河。刘邓大军则全然不顾,继续在东线与华东野战军形成钳击徐州之势。这是一次高度斗智的竞赛,蒋介石毕竟胆略不及,最后被刘邓大军牵着鼻子退了回去,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这三次战役表面看起来都是险棋,但正因为险,才更出敌意料,才能出奇制胜。
蒋介石像疯子一样臭骂他的手下人:“专门给你们安上四五十只现代化电眼睛,还斗不过刘伯承的一只眼睛!可耻!可恨!”细心谨慎,加上“包天胆略”,这是刘伯承百战百胜的法宝。
刘伯承有一句名言:“接受任务定下决心要有包天胆略”;在部署和指挥战斗时,要像“描花绣朵的姑娘那样认真细心”。这是他百战百胜的一个诀窍,也是他指挥风格的生动写照。
1947年8月26日晚,刘伯承率领大军挺进大别山,当晚进到淮河北岸息县、临河一带。这时,尾追的敌人先头部队距解放军后卫部队只有30里,双方已有接触,情况紧急,部队必须马上渡河。原先,根据解放军前卫部队的调查,证明淮河可以徒涉,但在渡河前,上游突然降雨,水位上涨,部队指挥员向刘伯承报告说不能徒涉,只能靠搜集来的十几只小船摆渡。
面对汹涌波涛,计有三个旅的兵力及野战军指挥机关要从这里渡河,仅十来只小船显然是不够的,弄不好,尾追的蒋军20个旅压过来,解放军将背水一战,千里南征的种种努力也就毁于一旦。在这危急关头,刘伯承沉思了一会儿,问部队指挥员:
“河水真的不能徒涉吗?”
“到处都一样深吗?”
“你们实地侦察过没有?是不是亲自找向导调查了?”
“能不能架桥呢?”
刘伯承发出一连串的问题,得到的回答总是肯定的。为了让部队迅速渡河,刘伯承、邓小平、李达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邓小平阻击追敌,李达指挥渡河,刘伯承先行渡河指挥已进入大别山的其他纵队。
第二天拂晓前,刘伯承来到渡口,手里拿着一根很长的竹竿,登上渡船,不停地用竹竿试探着河水。当航行至河中央时,发觉水并不很深,就命令部队立即架桥。后来又有一位饲养员,由于掉队,牵马徒涉过河,刘伯承又立即命令部队徒涉,终于在追兵赶到之前全部渡过了淮河。当蒋军赶到北岸时,河水涨了起来,把敌人拦在了北岸。
事后,刘伯承严厉批评那位指挥员说:“粗枝大叶害死人!害死人!”“越是紧要关头,领导干部越要亲自动手实地侦察!”
刘伯承不仅自己心细如发,对下级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也是极其严格的。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晋路打破击战时,一位参谋把自己标制的作战地图送给住在阁楼上的刘伯承审阅。刘伯承看后,问那位参谋:
“这阁楼的楼梯,你是不是每天都走几遍?”
“是的。”
“我问你一个问题,这楼梯有多少级?”
参谋窘住了,他不明白刘伯承为什么问这个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问题。
刘伯承笑着说:“我知道你没数过。你应该懂得,不论是指挥员,还是参谋,都应该熟悉地形,对待战场上的地形、地物,我们万万不能像对待楼梯那样,自以为熟悉而给疏忽了。”
“你过来看看,这座县城你怎么给搬了家呢?”
原来,这位参谋把一座县城的位置标错了。
由于刘伯承的细心严谨,避免了由此而造成的部署上的失误。
1947年12月,由于刘伯承细心侦察,使野直总部脱离险境转危为安,为保卫大别山又立战功。那是一个大雾弥漫的清晨,率野直机关在北面店宿营的刘伯承一大早起身向村里走去,想了解一下村庄的面目。他走着走着,忽然和一个早起拾粪的老农碰了面。他招呼说:“老大爷,起得早啊!你是哪个村里人呀?村上住队伍了吗?”
老农没敢正视这迎面而来的老军人,只是赶忙回答:“我是邻村的,村里住上了队伍。队伍修工事,可俺村里树木太少,弟兄们把几棵枣树都砍倒了,还说不够,我张罗着看还有啥木料能使?”
寥寥数语,使刘伯承立即警惕起来。他完全明白了老农报告的情况,邻村肯定住上了敌人的队伍,因为自己的队伍既不会砍老百姓的树,又不会在此地修工事。但他不能暴露自己,马上机智地向老农说:
“老大爷,你快忙去吧,我到前面看看。”
老人走后,刘伯承立即派一个参谋去弄清情况。仅仅过了两三分钟,“乒乓”两声枪响,不见参谋转回。他更证实了自己的判断,快步转回司令部,三言两语把情况讲清后,立即命令警卫员去让中原局转移,然后自己率领村内野直机关镇静而勇敢地转移。由于发现及时,部队没有受到重大伤亡,安全转移后,与陈赓在平汉路胜利会师。
据说,蒋介石在这次事件后曾像疯子一样臭骂他的国防部负责作战的人:“专门给你们安上四五十只现代化电眼睛,还斗不过刘伯承的一只眼睛!可耻!可恨!”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刘伯承一直是统领数十万大军的主帅,尽管工作很忙,但他还是千方百计地了解敌情,亲自阅读从敌军手中缴获的报章、杂志、日记、公文和下级审讯俘虏、询问敌方逃兵的记录。因此,他对敌主要军官的脾气、秉性、所属派性、地位、出身、作战特点、行动规律等基本都能掌握,这就使他能够在制订作战方案时,把敌人高级将领的指挥特点、行动规律包含其中,使整个战斗胜券在握。
在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深知日军指挥官傲慢自负,目空一切,作战时呆板地按照条令、操典、战斗文书行事的特点,便相应地制订作战计划,打了许多胜仗。响堂铺一仗就是一例。抗战初期,蒋介石数百万大军在日军的进攻面前节节败退,所以日军也把八路军当做蒋军,不放在眼里。
1938年3月31日,敌军有180辆汽车将通过响堂铺前往涉县,刘伯承将军定下决心,要在响堂铺打日军的伏击,但是,日军会不会临时改变计划呢?这是人们最担心的问题。
出自对日军指挥官心理的分析,加上对敌情的了解,刘伯承指出,只要部队注意隐蔽,不过早暴露行动意图,敌人是不会改变行动计划的。果然不出所料,那天上午敌人的车队浩浩荡荡开进了我军的埋伏圈,经过两小时的激战,全歼了敌人的汽车和押车部队。这一仗使前来观战的国民党军东路将领不得不佩服刘伯承将军的智谋。
刘伯承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部过程。在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基本态势下,从游击战到运动战、阵地战,从小规模的战斗到百万大军对阵的大会战,从单一兵种作战到诸兵种联合作战,他都经历过、指挥过。战争的对象、规模、样式和特点都在不断变化,但刘帅却能以不变应万变。
无论什么局势,他都根据战争态势把握全局、灵活用兵,运用军事辩证法把战略、战役、战术统一起来。细心谨慎,再加上“包天胆略”,这就是他百战百胜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