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鼎立雕刻集团董事长王向荣

2017-05-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雕塑本来就在石头里,我只要把多余的部分去掉."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如是说.这句话曾经一度让我感到费解,而此刻在中国石雕艺术大师.福建工艺

“雕塑本来就在石头里,我只要把多余的部分去掉。”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如是说。这句话曾经一度让我感到费解,而此刻在中国石雕艺术大师、福建工艺美术大师——王向荣面前,我得到了答案。

眼前的王向荣,书生模样。黑框眼镜下的眼神,在提到“石雕”时,只留纯粹和专注……

回忆二三事,往事在眼前汇成一条小溪,缓缓流淌而过。水潺潺,石头与凿碰撞的声音,小孩子的嬉闹声杂糅在一起,随着风飘至耳边,触动耳膜。这一切,成了王向荣开启“问石”之路的美妙乐章。

1970年9月,生于中国雕艺之都——福建崇武,成长于民间石雕艺术世家的王向荣是家族的第五代“石雕人”。从睁开眼的第一天起,王向荣的世界便和“石雕”有着斩不断的联系。每个小孩子都会有陪伴其成长的玩具,石雕小件就是王向荣童年时期的玩具。每一天,王向荣都能看到爷爷和叔公手握着凿或钎在石头上细细地雕刻,而他就蹲在一旁摆弄这些石雕和工具。耳濡目染之下,王向荣的“问石”之心从此在心里发了芽。兴趣一起,泥巴和蜡烛也成了他手上的故事。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门前有一条小溪,干枯的时候会有很细的黑泥。我和伙伴们会去挖出来,然后参考爷爷和叔公他们的作品学习、雕刻,或者是看着小人书、连环画里的图案模仿。伙伴常常拿出家里用的蜡烛,将其烧软,然后一起捏造小人物。”因为有了石雕,王向荣天马行空的想象有了栖息之所,而他也更加坚定地将自己的灵魂寄托在那一块块冰冷的石头里,用无止休的热爱唤醒石头沉睡的生命。这条漫漫“问石”路,从此拉开了序幕。

1986年初中毕业后,王向荣随父亲到了闻名中外的国营惠安石雕厂学习石雕雕刻工艺,开始了专业的石雕学习,并利用晚上的时间在厂部雕塑培训中心学习素描及泥塑创作、绘图设计等基础技能。之后跟着叔叔又学了三年的石雕“打巧”、“捏剔”等造型雕刻,1993年在崇利达石刻品工艺有限公司负责寺庙古建及传统石雕的创作设计及造型“打巧”工作。说是工作,对于王向荣来说,是不同阶段的学习。学习,是问石的根。即使在1999年开始创办的鼎立石业雕刻有限公司如今已成为中国石雕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即使在2012年被评为“中国石雕艺术大师”,即使雕刻作品屡获大奖,他也不放弃学习,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这门古老技艺的学习、研究、探索、实践和创新。

时光荏苒,已是不惑之年的王向荣,“问石”之心却依旧。在回想“问石”路上所创作的作品时,王向荣静默了片刻。他的神情是淡然的,甚至带着疑惑:“目前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来的代表作品,也没觉得对哪一件作品十分满意。从来不会因为作品获奖而感到喜悦和激动,第一件作品获奖也一样。因为每次雕刻完一件作品,过一段时间再来看,还会发现很多不足,或者是因为看到了有更多更好的艺友与雕塑艺术家老师们的雕塑作品,所以总觉得自己的作品还是很不成熟。”在他的思想长河里,获奖并不能代表作品的好坏,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鼓励,鼓励获奖者朝着这个方向走。不断否定,自我反省,才有可能成长。这是王向荣学习路上坚持的信念,秉着这个信念,他将学习贯彻到底。如今,王向荣还从师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研究生导师贺忠令,不断提升自己的雕塑基本功,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

无论是彼时初出茅庐、认真学艺的石雕学徒,还是此刻颇具名气、独具一格的石雕艺术家,“累”、“辛苦”这些字眼从未出现在王向荣的脑海中,在恶劣的雕刻环境下,他甘之如饴。对雕刻的执着,对技艺的渴求,对创作的热情,让他乐在其中。“作为一名石雕艺术工作者,能够做自己的喜欢的事,我是幸运的。虽然环境比较差,但当我投入其中,你会忘记一切,只要能去学习、探索石雕艺术的种种可能性,我就会感到满足。”

从材料语言来讲,汉代石雕所呈现出的浑然、朴实和厚重的整体感深深地吸引着王向荣。在对材料本身进行设计构思时,他更多地考虑保留材料的完整性。

“石雕本身就在石头里,我只不过是把多余的部分丢掉。如何丢?这又是一门学问。既要保证材料材质的完整性,又要求最终作品具有思想性、灵动性和时代性。”其实,问石路上亦如此,学是一种加法,学得多懂的就多,然而在作品的创作中要学会如何运用减法,这是一种修养。

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飞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内而外开放的。同样,在美丽的雕刻中,常潜伏着强烈的内心的颤动。”石雕之所以有生命,就在于它传递了其内在的神与韵。“无须将所学的全部运用在一件作品上,在所学之中有针对性地取舍。问问自己的内心,你需要这件作品表达什么,传递给世人怎样的信息。”王向荣说,一路学,也要一路丢。在这个过程中,要时常审视自己。人们常常活在外界的期望和自身的浮躁之中,忽略了自己的初衷,模糊了前进的方向。雕刻的凿子就像是时间和反省,用这样一把凿子去雕刻人生,就能清楚地看到自己最真实的模样。可惜的是,大部分人都把时间用在了寻找装饰品,来粉饰自以为丑陋的石头。

因为明白也坚定自己要行走的方向,王向荣珍惜每一次凿刻的机会。认真倾听每一次凿刻时发出的声音,那是来自他内心最深处、最原始的声音,有着对石雕的热爱,对作品的定义,对“问石”的深刻理解,对每一次摸索、研讨时的享受、反省和思考。就这样地雕刻着,就这样地行走着,无以自拔……

今年1月份,《中国文化报》揭晓“2013文化产业年度人物”名单,王向荣榜上有名。对于这个消息,“当时我自己都不知道,是在网上新闻发布后才看到的。”这样的回答若是在采访前听到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此刻却成了再自然不过的属于王向荣的印记——默默问石,无心他物。雕刻之行走到现在,王向荣升华自己的“问石”,于静谧之中掀起了一场社会各界石雕艺术爱好者共同“问石”之旅。去年11月,鼎立艺术馆开馆典礼暨“问石——中国当代国际石雕艺术邀请展”举行。“问石”开启了有形的体现,并在今年3月18日以“随性随意”为主题举办了惠安第一个由本土雕刻艺术家构成的作品联展。

为何建造艺术馆?王向荣表示,他希望这个艺术馆不仅能够成为国内外雕塑艺术家进行学术交流和艺术作品展示的平台,也能作为传播石雕艺术的美育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为学院现代雕塑和优秀民间传统雕刻相互之间的探索与借鉴,也为雕塑毕业生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实践方式,并且持续性地让国内外雕塑艺术家及本土雕刻家走在一起,共同交流,相互借鉴。“这是我愿意为社会,为这个行业做的一件事。”

我想,这就是“问石”之程的初衷吧。从一人“独问”,到众人“齐问”,从而带动整个石雕行业的升级和发展。在别人看来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会得不偿失,然而就像王向荣所言,你若一心想做,那些部分都只是多余的,只有“丢”掉该丢掉的,才能还原最真实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