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光华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题 邀请校友“招兵买马”
红网长沙6月22日讯(通讯员 黄红立 记者 刘怡斌)前不久,湖南大学的许多优秀校友都收到了来自母校的“英雄”贴,欢迎他们回母校“招兵买马”。校友们在目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时,集体来到曾经就读的学校,拿出1500多个岗位,送到学弟学妹们的家门口。而这只是该校面对金融危机,抓好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侧面。
早在今年3月,湖南大学党委书记刘克利在全校召开的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表示,“要抓住‘敢为人先破难题、科学发展上水平’这一重要载体,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多管齐下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湖南大学通过对外集思广益、集中全校力量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对内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鼓励学生去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等措施,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学校共举办专场招聘会360余场,大型招聘会6场,参会企业共计600余家,这些措施为学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成功校友“招”回来
来自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王启文是湖大87级土木建筑专业的校友,在看到母校的邀请函后,他第一时间联系母校表示愿意参与。3月中旬在该校举行的“校友·湘商”专场招聘会上,他和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湖南大学校友、湘商共80余家单位回母校设台纳贤,提供招聘岗位1500余个。当天共有几百名毕业生当场签约,上千人达成就业意向,在众多的招聘岗位中,土木、建筑、机械、市场营销等工科专业成为亮点。
湖南大学2009年共有毕业生7600余人。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破解”大学就业难题,学校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深入各学院调研,并与学院签订就业责任状,实现“一对一”帮扶,要求以对学生极端负责的态度,动员千军万马,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用尽千方百计,满意千家万户,做好就业工作。通过遍布全国的600多家就业基地,充分发挥全国各地校友、科研合作单位的作用,积极提供信息帮助学生就业。
就业基地“立”起来
湖南大学有一张就业“网”,通过对全国80多个城市进行了就业实地考察和调研,建成就业基地600多家,成立就业理事会,华为、上汽、远大等100余家知名企业成为理事单位。60%的毕业生通过基地和理事单位举办的招聘会或定单式培养计划就能顺利找到工作。
金融危机以来,部分基地和理事单位临时取消来校招聘计划,学校另辟就业市场,把输出重点转移到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的华东地区,先后与昆山市、苏州高新区、天津开发区及南京、宁波等地人事部门签订人才合作协议。这些单位为学校2008年年底举办的大型招聘会带来了近百家企业,上千个岗位。
目前,湖南大学基本建成了以华中、华南、华东、京津为重点,辐射全国的就业市场网络,并计划在2010年底前毕业就业基地增加到1000家。
就业顾问“请”进来
湖南长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光华现在每周六都要准时都要去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因为他现在还有一个临时身份——该院的“就业指导顾问”,为学生举办“企业高管系列讲座”,为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像他这样的就业顾问在湖南大学还有近200多位,涉及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各界职场人士等各个方面。机汽院大三学生白阳阳说,“这样的就业顾问我们特别喜欢,企业高管为我们指明了道路,大家有了努力的方向,有助于我们提前做好准备。”
湖南大学注重将就业指导工作前移,校长钟志华院士主讲的《大学生成才之路》、胡志勇教授主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公选课深受学生喜爱。通过举办“模拟商战”、“模拟法庭”等实战性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职场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举办“女生礼仪培训”、“女性职场论坛”等就业培训活动,针对性地提升女生求职能力。
目前,“先就业、后择业”、“先基层、后高层”、“自主创业”的观念已被广大学生接受,该校前往部队、西部就业、基层农村的人数也有较大增长,与基层和西部单位及中小企业签订就业协议达到900多人,比去年增加300人,占已签约毕业生的43%。报名参加各省市选调生的将近700人,是往年的十倍。
该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黄超结合自己在望城县乔口镇蓝塘寺村村民委员会担任村主任助理几个月来的感受时说,“在农村真是个锻炼人的地方,只要你肯学,最能锻炼的就是实际动手能力。”已经成为浏阳普迹镇新街社区的“村官”毕业生曾觅昊说,“对于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只有到基层去才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才会有更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加体现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他高兴地告诉记者,自己已经“爱上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了”。
自主创业“扶”起来
湖南大学还积极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每年设立100万元“SIT计划”项目供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成立“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和“KAB创业俱乐部”,引导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在创业宣讲培训、组织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点对点提供个性化创业辅导、指导申报创业扶持基金等方面下足功夫,积极推动大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凭借自身知识优势自主创业,以创业实现就业。
目前,该校大学生创业团队已获得“科技部中小企业扶持基金”1项,获得各类省级及以上创业大赛奖项10余项,多数项目获得了社会资金扶持,5个项目已成功在长沙高新区注册企业,另有5个项目正在创办、注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