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魁智、李胜素畅谈戏曲人生
李胜素
23日晚,大型传统京剧《失空斩》在洛演出,开演前一天,于魁智就来到了洛阳,并接受了记者专访。
平和谦虚 大师风范
于魁智是当今京剧界的领军人物,有“最具票房魅力的青年文武老生”之美誉。他和搭档李胜素被称为“京剧界第一黄金搭档”。
22日晚,记者见到了久负盛名的于魁智和李胜素。于魁智,上穿银灰色西装,下配深色休闲西裤,目光温和,举止儒雅,看起来比照片上要清瘦一些。采访前,他半开玩笑地说,自己从前一天演出结束到次日中午一直没吃饭,下飞机后先去补觉,以充足的精力来接受采访,因为“面对媒体可不敢胡说”。
正采访时手机响了,他对在场的记者表示“不好意思”,还解释说“是一个关于协商表演节目的重要电话”。
李胜素,五官秀丽,皮肤白皙,短发微卷,一袭红褐色休闲毛衣,显得端庄娴静。她不时插入几句玩笑话,让现场气氛更为轻松。
越是大师,越平和谦虚有涵养,此言不虚。
挚爱京剧 终生不悔
自幼受母亲熏陶,于魁智的嗓音一直不错。曾经是合唱团的演员,如今他唱歌却找不到感觉了——前不久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参与政协主题歌《我们》合唱时,觉得唱出来的歌曲里都带“京剧腔”。
面对市场经济,看到别的歌星大把挣钱,他会不会觉得有落差?
“没有,一点儿都不后悔。” 于魁智回答,“做人应该有知足心、感恩心,能够平衡好自己的心态,无论哪一行,只要干好就行了。”他说,自己最初选择京剧,可能是懵懵懂懂的,而把京剧作为一生的事业却是经过认真思考的。
20世纪80年代,面对很多选择和诱惑时,许多师兄弟都动摇了。同一个宿舍里,其他同学都忙着学英语,就他在研究《击鼓骂曹》,结果同学们都出国了,唯独剩下他在坚守京剧之路。
“我对中国的京剧前途充满信心。”于魁智坚定地说,“由教育部、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让十几万在校师生近距离感受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
在政协委员的推动下,‘京剧艺术走进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已正式在全国10个省市开始试点,这表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国已创办了5届‘京剧研究生班’,培养戏剧专才。
每年12月30日,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和京剧人欢聚一堂,已持续了17年,这对京剧是莫大的支持和关怀。除了中国,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都做不到。在这种情况下,京剧怎么可能走向衰落呢?”
能看京剧说明年轻人“成熟”了
“无论我和李胜素到什么地方演出,总有一群外地的年轻人打‘飞的’来观看;我们的京剧网站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帮着做的,很多‘粉丝’都是年轻人。”谈及此处,于魁智很欣慰。
“最近,有年轻朋友告诉我能坐下来认真看戏了,我说能看戏就是成熟了。”一旁的李胜素笑言。不过,她认为,现在年轻人工作非常紧张,很少能抽时间进剧场欣赏一场原汁原味的京剧,难免让人遗憾。
鉴于此,于魁智建议通过一个长效机制让大家熟悉和研究京剧,而不是单纯地为了活动而“轰一下”。“只有静下心来现场感受演员的装容、一颦一笑,才能挖掘到深层次的东西”。
对洛阳戏迷评价颇高
“河南是戏剧大省,洛阳的戏迷也很多。”作为获得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中国戏剧梅花奖最多的省份,河南令于魁智印象深刻,而懂得欣赏戏剧的洛阳戏迷也颇受于魁智的赞扬。
2007年,他曾经来洛演出,直观地感受过洛阳戏迷的欣赏水平。“无论是观众发自内心的叫好,还是礼节性的鼓掌,我辨别得很清楚。”他说。在洛表演时,观众每一次恰到好处的喝彩,都使这位京剧名家“感觉心里热乎乎的”。
“豫剧虽然是一个地方戏种,但是和京剧也有很深厚的渊源,过去老一辈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和豫剧名家马金凤、常香玉就经常在一起切磋合作。”于魁智说,他和李胜素也曾多次参加《梨园春》的节目,二人对豫剧都非常感兴趣。
李胜素插话说,她的老家虽然在河北,但小时候她曾在豫剧团学过豫剧,因此听到豫剧感到很亲切。
“洛阳文化底蕴深厚,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很幸福,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和学习戏剧,更深入地了解戏剧内涵。”于魁智说,他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再到洛阳演出,希望洛阳戏迷继续关注中国京剧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