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良代表 王嘉良颜敏版中国现当代文学(上)67

2018-02-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 王嘉良 颜敏版(上) 大纲要求部分第一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起源与诞生一."五四"文学革命1."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发端于胡适1917年1月发表于<新青年>上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同时,正面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相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标志着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王嘉良 颜敏版(上) 大纲要求部分

第一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起源与诞生

一、“五四”文学革命

1、“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发端于胡适1917年1月发表于《新青年》上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

同时,正面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相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紧接着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以呼应(怎么活 怎么写、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随后钱玄同、刘半农等有识之士纷纷响应。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汇集了各种反对新文学和白话文的观点,于1918年3月在《新青年》刊登出。同时则由刘半农以《答王敬轩书》对“王敬轩”的观点一一加以辩驳,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双簧戏”,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

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云雨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

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她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2、文学研究会 是新文学的第一个纯文学团体,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叶圣陶、许地山、孙伏园等。核心人物是郑振铎和沈雁冰。由沈雁冰主编的《小说月报》是其会刊,还出版了《文学季刊》、《文学周报》等刊物。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艺术”,反对“为艺术的艺术”,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为人生、现实主义)

与文学研究社倾向相近的是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等团体。

3、语丝社 得名于《语丝》周刊。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孙伏园、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农、俞平伯、川岛(章廷谦)、冯文炳(废名)、淦女士等。起主导作用的是周氏兄弟。他们倡导思想自由、个性表现、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宗旨,使《语丝》多刊载针砭时弊的杂文和随笔体散文。

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 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富有战斗性和批判性。

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

4、创造社 被称为“异军突起”的创造社于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其成员是当时的留日学生,以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为核心,包括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等。他们认为文学是自我情绪的表现。理论主张:尊重自我,注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

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为艺术,浪漫主义)

后期少壮派否定了前期的表现自我情绪的文学倾向,转而提倡革命文学。

5、新月社 严格地说,新月社不是一个纯文学团体,它最初是一些知识分子于1923年12月在北京发起的聚餐会,其主要成员有胡适、梁启超、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多数是留学英美的青年。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倡导“格律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月诗派”,还倡导了“国剧运动”。

6、新月社的文学主张:①批评了“五四”以来新文学情绪过分泛滥和形式散漫化倾向,提出“以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②对“五四”新文学的“欧化”倾向不满,强调要融合中西,要从中国古典艺术中汲取营养。

7、五四文学的基本主题与文学的多种流向 五四新文学的基本主张是“人的文学”,强调表现具有现代个性意识的、身心健全的、灵肉统一的人的生活。“人的文学”的主体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与人的社会属性相联系的社会现实人生(现实主义),另一个是与人的自然属性相联系的身边琐事和自我意识(浪漫主义)。衍生了现实主义流派、“乡土写实派”、现代主义流派等文学倾向。

8、“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二、鲁迅小说的开创性贡献及《阿Q正传》

1、鲁迅小说在艺术上的创造(在艺术上的独创创造):①同“五四”时期“人的文学”观念相一致,鲁迅小说改变了我国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主的特征,而将表现人、塑造人的性格特征置于小说的守首位。鲁迅突破了情节小说的传统模式,成为现代性格小说的创始人,而且可以说中国现代小说的两大基本形象——农民和知识分子都是由鲁迅开始的。

②鲁迅小说在形式上作了多方面的创造,起提供的经验显示了现代小说的文体革新意义。在艺术上吸取西方小说结构灵巧多变、形式多样的优点;在体裁上,有日记体、纪传体、戏剧体等;在结构上,有单线结构和明暗线交错的双线结构;在叙事方式上,既有注重抒情的第一人称叙事,又有侧重客观描述的第三人称叙事。

③鲁迅的小说融合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创作手法,为“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创作运用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开启了方向。

2、阿Q精神胜利法着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妄自尊大,自我解嘲。②自轻自贱,反败为胜。③麻木健忘,不知羞耻。④愚昧无知,终不醒悟。

3、阿Q形象的深广典型意义:⑴小说对阿Q身上的国民性弱点,特别是“精神胜利法”的种种弊端,作了透辟的描写,使这个形象被赋予了鲜明的特色和极强的典型性,包含了鲁迅对人生、历史的深邃思考。⑵《阿Q正传》创造阿Q形象还有反映中国近代农村的社会矛盾及揭示辛亥革命弱点的重要意义。

①小说以极其深刻的笔触,提供了深刻而完整的生活形象,写出了“未庄”这样一个处于封建末世的毫无变动的死气沉沉的“小社会”。②小说对阿Q的革命要求和“阿Q式革命”的实质作了精辟的剖析。一方面,阿Q具有革命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鲁迅对阿Q的革命持基本否定态度。③小说对辛亥革命的弱点和不彻底性作了鞭辟入里的揭示。

4、《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是无与伦比的,小说提供的艺术经验突出反映在一下三点:①着力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②小说采用了悲喜剧交融的表现方法。③用“传记”式结

构,塑造了一个圆满的典型形象。

三、闻一多、徐志摩的新格律诗探索

1、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理论建设:既源于欧美唯美主义和意象派运动的影响,又与中国旧体律诗有着血脉相乘的艺术渊源。闻一多的新旧格律诗的区分:①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②律诗的格式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③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意构造。

这样就明确指出了新格律诗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强调诗歌的外在形式应该适应它所表现的精神内容,这样至少在理论上避免了新格律诗步入形式主义歧途。

2、闻一多新诗创作的主要内容:①对民族对祖国深沉的爱恋是他新诗创作最主要的情感内容,如《红烛》、《太阳吟》②他的许多作品还流露出对民族前途和民众苦难深沉的忧虑,如《心跳》、《荒村》③他的诗歌还着意于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怀,如《红豆》、《忘掉她》、《你莫怨我》等。

3、分析评价闻一多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及其创作实践: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对新月诗派有着很大影响。其诗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关于新诗“三美”的理论集中见之于他的《诗的格律》一文。

①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作者在继承我过古典诗词中的“顿”、借鉴西方十四行诗的“音步”的基础上,提出了“音尺”。新格律诗的音乐美,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节奏感强。

《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的力作。全诗五节二十行。每行九字,这九个音节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最后都以双音节结尾。②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如《死水》中的“绿酒”、“白沫”、“翡翠”等。③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死水》《洗衣歌》等都称得上是具有建筑美的范作。

4、徐志摩介绍及其风格:(1897—1931),浙江海宁人,字摩诘。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主要的作品集有《猛虎集》、《云游》、《志摩的诗》等。

徐志摩的诗作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对自由、美与爱的追求。艺术成就:徐志摩的诗作,基本奉行闻一多的新格律体的主张,但是又比闻一多的诗要更加的灵动和富有才气。他的诗作具有音调和谐的音乐美,形式基本整齐,具有灵感性的特征,语言轻倩优美,意象明丽流转,具有空灵飘逸的艺术风格。

四、语丝派与鲁迅、周作人的散文创作

1、语丝派:语丝派是第一个以流派命名的散文创作群体,它得名于1924年11月创刊的《语丝》,其主要作家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农、孙伏园、川岛等。语丝派散文承继了“新青年”散文群落的批判传统,以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判为基本内容,提倡思想自由,并兼采众长。

共同的创作旨趣,使语丝派作家逐渐形成了共同的特征:排旧促新、纵意而谈、不拘一格、幽默泼辣,这种鲜明的问题风格被称为“语丝文体”。主张率性自由地抒写个人情感,张扬自我意识,这大体上成为语丝作家的自觉追求,也形成了语丝散文的共同特色。

2、简述语丝派散文在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语丝派散文无论在思想建设还是文体创造上,都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①语丝派散文注重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等领域的批评,带有鲜明的理性批判色彩,在与甲寅派、现代评论派以及北洋政府的论战中,显示并强化了杂文的战斗风格。

②语丝派散文对杂文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进行了有益探索,他们在理性的批判中,有意识地创造形象,以生动的譬喻、灵活的笔法和传神的语言,将自己对历史对现实的观感、体验和思索准确地表达出来。③语丝派散文的小品文实践丰富了我国现代散文的艺术表现,促使了现代散文审美品格的多样化。

这两类文体是语丝派作家对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贡献:①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泼辣犀利、敏锐深刻,不留情面地触及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和国民的劣根性,具有强烈的社会功利性②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文,冲淡平和,幽默谐趣,写个人的志趣与生活情趣,散淡自然,呈现出典雅古朴的含蓄与隽永。

3、周作人对中国现代散文的贡献:①散文理论建设。1921年6月他提出“美文”的概念,后来又强调散文的“言志”,他的言志其实就是要表现真实的自我,抒写真切自然的性情,不事造作,确立了“言志”派在现代散文中的重要地位。②散文创作实践。他的散文作品先后结集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泽泻集》、《永日集》等。

4、周作人散文创作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①批判文明和讽喻现实的议论性散文,少温柔敦厚之风,多犀利辛辣之气,体现出浮躁凌厉的风格。如《偶感》、《死法》等②抒发自己生活情趣,风格平和冲淡的“悠然南山”式小品。如《吃茶》、《谈酒》、《乌篷船》等。

5、周作人散文艺术的主要构成:①随性而谈、情趣盎然的“闲话”体式。(“闲话体”散文)②舒徐自在、平和素淡的“简单味”。所谓“简单味”,就是不故作高深,不刻意修饰,语言素朴无华,情感自然流露。③幽默诙谐、含蓄婉曲,构成了他的散文的浓郁的“趣味性”。④他的散文在文体结构、语言运用方面也颇有建树。结构突破传统模式,信笔所至不拘一格。语言在口语化基础上又融进了欧化、古文、方言等因素。

五、朱自清散文美学风格

朱自清的散文以“漂亮”、“缜密”著称,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典范”。

朱自清散文独创性的艺术成就:①“温柔敦厚”的美学风格。冲淡、清丽、温和、矜持、高雅、素朴。②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描写细腻,具有画面感;融情入事,融情于景,情事相衬,情景交融。③圆熟精巧的艺术构思。结构严谨精美,富有变化;巧设“文眼”,凸显主旨。④清新隽永的语言运用。一要自然,二要创新。

六、田汉话剧创作

田汉、欧阳予倩、洪深是中国现代话剧的三大奠基人。

田汉认为自己20年代的戏剧是表现了“青春期的感伤”和“渐趋明确的反抗”。表现:《咖啡厅的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等。

田汉对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贡献:①他最先接受和介绍西方现代派戏剧(当时称为“新浪漫主义”),并对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多种创作方法作了大胆的尝试;②他开创了我国现代写心境、重神似的浪漫主义抒情剧,是戏剧中革命浪漫主义流派的最杰出代表;③他还是现代戏曲改革的先驱者,为我国现代戏曲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七、丁西林独幕喜剧

丁西林喜剧以幽默见长,欧阳予倩擅长的是尖锐泼辣的讽刺,熊佛西更注重趣味性和寓言性。

丁西林独幕喜剧的特点:平淡自然的喜剧情节,神形毕肖的喜剧性格,精巧缜密的戏剧结构,机智蕴藉的喜剧语言,神思悠远的喜剧结尾,形成了他独具的幽默喜剧风格。

第二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深化

一、三四十年代文学运动与思潮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革命文学”重新成为新文学运动的热点。

1、革命文学运动: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于1928年初正式发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宣传的武器,要为革命斗争服务,要实现大众化,革命作家要努力改造世界观,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服务。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2、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夏衍)、冯乃超等,主要人物有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

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对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作了科学总结强调了左翼作家必须和实际斗争相结合,必须同旧社会和旧势力进行韧性的战斗。“左联”是中国文学界规模空前的一次大联合,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思潮的高涨,也标志着党对新文艺领导的加强。

“左联”除将鲁迅主编的《萌芽》和太阳社的《拓荒者》辟为机关刊物外,还先后出版了《前哨》(后更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月报》、《太白》、《光明》等期刊。

3、“左联”的主要历史贡献:①“左联”的成立,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译介和研究,在理论建设方面颇有建树;②“左联” 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是推动“文艺大众化”;③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和左翼文学运动的展开,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漠视的意义。

其中最主要的是,它同新文学的使命要求和中国革命现状的契合。④左翼文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提倡文艺大众化,创造了一种勇敢反叛专制制度、体现鲜明政治倾向性和阶级倾向性的红色文本,在新文学中是独树一帜的。

4、左翼文艺的不足:左翼文艺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对“五四”文学精神的否定与变异,这主要表现为它对“五四”新文学的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精神内涵的否定。“左联”思想倾向上存在着“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5、这一时期除了左翼文艺思潮外,其他文学观和文学思潮主要还有:

⑴后期“新月派”的文学人性论

后期新月派:是与上一时期以新月社为主体的新月派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一个文学派别。1926年6月以后,闻一多、徐志摩等相继离开北京,原来的新月社无形解散。当他们与《现代评论》的胡适、陈西滢等人于1927年重新集合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和《新月月刊》时,便进入了新月派活动的第二个时期,即后期新月派时期。

梁实秋倡导“人性论”,以“健康”、“尊严”为标志的人性。他们认为人性是复杂的,善恶交织的,因而需要用“理性”来加以“指导”和“控制”,落实到文学创作中,他们就追求“文学的纪律”,即以格律、节奏、匀称为特征的合度的表现。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贵族主义的精英文学观。

⑵“现代派”的文学自由论

“现代派”:是因1932年5月在上海创刊的《现代》杂志而得名。主要编辑有施蛰存、杜衡(苏汶)、戴望舒等。《现代》一创刊就宣布他们是一个致力于文学自身的艺术、忠于自我感觉的文学刊物,并表现出宽容和自由创造倾向。这种倾向难免与左翼文学运动发生冲突。 ⑶“论语派”的性灵表现说与幽默观

“论语派”:以1932年9月创刊于上海的《论语》半月刊而得名,后有《人间世》、宇宙风》相呼应。形成了一个散文领域的自由主义文学派别。主要成员有林语堂、陶亢德、邵洵美和原语丝社的周作人、刘半农、章川岛、孙伏园等。

《论语》是一个与原《语丝》有明显承继关系的文学刊物。以刊登散文小品为主,为造成1934年“小品之年”的繁荣而贡献甚多,它还承继了“自由思想,独立判断”的倾向。在文学上,他们将中国古代的“性灵说”和西方的表现主义、浪漫主义糅合起来,倡导一种无拘无碍自由自在地表现作家个性的性灵派文学,同时倡导幽默。(提倡幽默、闲适、性灵)

《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