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鞋院士李小文 “布鞋院士”李小文病逝 5天前发博文仍讨论学术

2017-11-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5天前发出最后博文 仍在学术讨论王垚新闻人物李小文院士1947年出生于四川自贡,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大前身),后留学美国,曾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专长于遥感基础理论研究,是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成名作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2014年,他因一张衣着朴素.脚穿布鞋作报告的照

原标题:5天前发出最后博文 仍在学术讨论

王垚

新闻人物

李小文院士

1947年出生于四川自贡,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大前身),后留学美国,曾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专长于遥感基础理论研究,是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成名作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

2014年,他因一张衣着朴素、脚穿布鞋作报告的照片被网友熟知,更有网友觉得李小文是现实版的“扫地僧”:“一个沉默、不起眼的小角色,却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

“我祈祷!”昨日中午12点,网友rockyman在科学网李小文的博客留言板上留下这三个字。仅4个小时后,一大波留言让留言板一下子多出了10页,内容近乎一致,哀悼。

他们都知道,李小文在科学网开辟的这块小小空间,是他生前最为活跃的阵地。李小文不用QQ,但想在网上找他的人却基本不会扑空。翻阅这长长的留言板,除了后增的哀悼,他生前几乎有问必答、有言必回。

先生最后一次出现,是死神到来的两天前,8日上午10点49分,他在一个控诉网友冷血的网友博客中留下“热血应该是有的,就不知该往哪儿洒”,成为在科学网的绝笔。而在6日晚上接近午夜,自称“老邪”的他,还在跟素不相识的大四学生互动,为其推荐读研专业书。

网友留言几乎从不忽略

“老邪一路走好,天堂里少喝二锅头!”在科学网博客的留言板上,叫他“老邪”的,比叫“扫地僧”的多。

“黄老邪”是李小文在这块网络自留地中的自称,这个名字从2008年开博时就一直伴着他。而在北师大,他的学生们建起的QQ群,名字是“桃花岛”。

“老邪”似乎比“扫地僧”更能凸显李小文的本领高超与特立独行。但与“黄老邪”不同的是,“李老邪”待人亲和,有问必答,从未有过黄药师的一丝邪气与孤傲。

从2008年1月开博至博主离世,400多条的网友留言下,除了广告帖,老邪几乎都给出了毫不敷衍的回复,甚至是来来回回的互动。学术交流、时事交流、升学交流,乃至家长里短的情感抱怨,老邪都从不会忽略。

更多的时候,老邪会发表自己的科技小文,遇到搞遥感的其他专家驳斥观点,还会上演一场胜负之争。1月5日,这个博客最后一次更新的博文《答田青博主》,就是关于人口问题的学术讨论。如今,这篇“最后的博文”下,已经被悼念的留言占满。但回溯留言的底页会发现,1月8日上午9点,“恐有‘抛砖引玉’之意,实无‘引蛇出洞’之心。田女侠垂鉴。”写下与田青讨论的结束语后,他在这座桃花小岛再不曾出现。

最爱用的落款“小文”

李小文的博客,来客多是学生。除了给同行进行学术答疑,学生们的课业疑惑,他也会通通作答,甚至还有高中生拿高中文科地理题来提问。有时候,答复得晚了,李小文还要先言抱歉,如果问题繁琐,他会主动要求对方留下邮箱地址,邮件里,他最爱用的落款是:“小文”。

去年7月,一个快要期末考试的学文科的高中生掌握不透“太阳高度角”“地球公转、自转”的常识,理科出身的李小文仔细揣度文科生的思维,写下了接近500字的解答,生怕孩子看不懂。“想象你竖根杆,发现中午影子最短,你兴奋地报告给酋长,酋长奖励你一个贝壳……你是文科生,这样理解不困难吧?”

李小文不愿被叫大师。他曾说:“什么‘大师级人物’,喜欢写‘小文’而已”。小文却心存满满大爱。2008年安徽阜阳手足口症疫情至多名幼儿死亡,李小文写下“黄老邪欲哭无泪”。他觉得“空间信息技术能帮助确定重点监控区”,自己本有关注,却遇阻而没能发挥作用,“多少有些责任,欲哭无泪”。

一名博友说,李小文多少有些魏晋文人的风骨,而这种风骨,就是现在学术界缺少的真性情,是学者本分的回归和做学问应有的那种心态。但毕竟,这种风骨已经震撼世人,就如网友所言:侠骨留香,山高水长。老邪,已成“一代宗师”。

缅怀

电子科大资环学院:

将组织悼念活动

2012年1月,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成立,李小文担任首任院长。“9号晚上我们就接到了李院士病危的消息。”昨天下午,成都商报记者联系上电子科大资环学院的相关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学院主要领导都已经赶到了北京,“我知道他逝世时,完全不敢相信,觉得太突然了,上次回来时感觉他身体还可以啊。”

这位负责人表示,这些年李小文每年都会回母校两三次,常是坐火车颠簸而来,回来后必喊学生们来座谈,从学习过问到生活。去年9月他趁着电子科大校庆回母校给学生们作演讲,是他最后一次回成都,“那次他夫人陪着一起回来的,那几天都在学校住,召集他带的研究生座谈了很久。”该负责人表示,学院将组织悼念李小文院士的活动。成都商报记者江浪莎

四川理工学院:

派专人前往北京悼念

昨日下午6时许,成都商报记者从四川理工学院获悉,在得知李小文院士逝世的消息,校方第一时间安排院士(专家)工作站的负责人刘小芳出发前往北京,代表学校及工作站表示悼念。

据了解,这个全省第一个依托高校建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四川理工学院省、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于2014年7月10日,李小文院士受聘该工作站首席专家,带领其团队“进站”,携手四川理工学院团队一同参与《江河流域水环境的集成感知与在线监测》项目研制,并且拟以釜溪河流域为试点,开展水污染治理创新性研究。成都商报记者袁伟

当众声喧哗的网络将“布鞋院士”的盛誉簇拥向你,你却独盼这热潮退却,安静地做一辈子风轻云淡的“技术宅男”。

梦也科研,成就“20世纪80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的是你。

酒里乾坤,三杯两盏淡酒间与学生趣谈诗书武侠的,也是你。

还是那双布鞋———一点素心,三分侠气,伴你一蓑烟雨任平生!

———北京师范大学第六届

“感动师大”新闻人物颁奖词

记/者/手/记

3个月前

他在电子科大演讲

红布遮住了他的鞋

昨天下午5点过,我正刷着微博。忽然,“布鞋院士李小文逝世”的消息映入眼帘。我一下就懵了,消息来得太突然了———就在去年9月23日晚,我还在电子科大清水河校区的600人报告厅,听完了这位老先生的90分钟演讲,那仅仅是3个月前的事。

我赶紧把当时的新闻稿搜出来,版面上院士的照片是大家熟悉的形象:蓄着胡须穿蓝色马甲,拿着资料认真坐下。唯一不同的是,那天桌上的红布遮住了他的鞋。

2014年9月23日那天,晚上7点半开始的演讲,学生们纷纷提前去占座。两名男生专门提前了一个小时到,却发现中间最好的位子已经没了。结果,大家只能挤着挨着,坐在过道上听,却依然兴奋不已。

但在李小文眼中,自己从不是高人。那天,尽管他说话时带有沉重的呼吸,还夹杂着咳嗽,但他依旧坚持站着讲,“这是对听众的尊重”,后来因为话筒太低全场听不到声音才罢休。

他知道自己因布鞋而走红,看到主办方在桌子上盖了张红布能遮住脚,就幽默地表示,“谢谢你们为我考虑周到。”这种爽朗和坦诚,让他的演讲妙语连珠,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掌声不断。

在那场演讲前,成都的记者们都想跟老先生约个面对面采访,但无一例外全被拒绝。不过,电子科大的学生记者团,却享受到了这种“特别待遇”。有个学生悄悄跟我说,网上的那些传闻,还不足以刻画李老师的全貌,“他本人要比那些描写平易近人100倍。”在跟学生记者聊天时,李小文说了心里话,“看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他们幸福、有成就,这样我就比较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