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晖吴家齐 原来吴小晖家族才是中国首富家族
劳动节假期,安邦和《财新周刊》一直在互撕,度过了一个充实的劳动节。起因就是最新的一期财新周刊发表了封面文章《穿透安邦资本魔术》,质疑安邦自我注资涉嫌虚假出资,安邦随即公告要起诉财新周刊和总编胡舒立。胡舒立还是国内很有魄力的一位主编,在互联网新媒体流行下,传统刊物里也就《财经》、《财新周刊》和《第一财经》算的上值得订阅的财经杂志,有价值、有深度。
起了个吸引眼球的标题,哈哈,忘看官勿怪~
成立于2004年的安邦保险集团目前以资产总量计算是中国人寿、平安之后的第三大保险集团,近几年在国内外的大肆并购吸引各路眼球。财新认为安邦的资本结构是安邦资本魔术的命门,在2014年增资499亿元有通过循环出资放大资本、利用保险资金虚假注资之嫌。
安邦掌门人吴小晖,旗下有一家财险类公司(安邦财产保险公司)和三家寿险类公司(安邦人寿、和谐健康以及安邦养老),保费收入和投资收益基本组成营业总收入,从成立到2016年初累计不超过4000亿元。但从2014年10月到2016年3月,安邦花了近160亿美元(约合1000亿人民币)在海外大笔收购,似乎有花不完的钱。
1、保费收入。安邦赖以起价的安邦财产保险公司2011年保费收入达到顶峰71.5亿元、行业占比1.
5%,随后一直下滑,至2015年保费收入52.5亿元、行业占比0.62%;人寿保险业务,2013年保费收入13.7亿元,借助万能险业务巨幅增长,到2014年则达到529亿元。从2005-2015年十一年期间累计保费收入刚过3000亿元。
2、投资收益安邦旗下四家保险公司利润表上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占比较大,累计不超过900亿元。3、分析结论安邦旗下寿险公司在2014年保费收入增长惊人,得益于安邦利用银行通道销售理财型万能险产品。
安邦几乎完全依赖银行通道来获取杠杆资金,以负债端撬动资产端,做大投资和总资产后再在承保端吸引客户资金流入:安邦人寿2012-2014年96%-100%保费通过银保渠道获得,和谐健康披露业务以“银保理财型”为主。
但理财型保险的退保率和流动性要求都远高于传统保险产品,大多期限不超过5年;而安邦的海外收购基本都是长期投资,属于短债长投,期限错配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都非常高。因此,安邦在2014年的大举增资是其资本布局的关键一步。
1、复杂的股东构成安邦股东结构非常复杂,主要是2014年注册资本从120亿增资到619亿时,名义上37家非国企法人股东背后有64家不同的企业法人股东,这101家直接、间接股东有个共同特点:大多经历多次股权变更和关联持股,且与吴小晖历史上控制的公司有过直接、间接股权关系。
多年来根据媒体曝光,安邦股东有以下特点:(1)股东结构复杂,存在大量隐秘关联股东关系;(2)许多对安邦注资几十亿的公司注册资本只有100万;(3)101家股东中有35家在2012-2014年成立,且存在同一天注册,或同一地注册情况;(4)所有新股东都在2014年存在股权变更或增资,且多数在安邦重要增资日期前。
2、层层剥离出吴小晖家族除2家国企股东和平安信托,安邦的101家直接、间接股东的背后,可追溯到86名个人股东,换言之,安邦的619亿注册资本中的98%近606亿元最终出资责任可追踪到86人身上。
这86人中,9人出现在安邦第二层股东结构,49人第三层,25人第四层,5人在第五层和第六层。
吴姓持股人是第一大持股群,共10人。疑似吴小晖亲属,持有14.2%股权,其中吴小晖的妹妹吴晓霞为最大单个持股人,通过多个公司控制5.4%安邦股份。
林姓持股人为第二大持股群,共10人,疑似吴小晖母舅系亲属,持有13.8%股权。吴姓、林姓持股人合计持有安邦28%股份,但近一年的股权变更显示,股份下降到14%。是因为股权分散了,还是使用了更隐蔽的股权代持人?股权变更记录似乎更指向后者。
如持有安邦2.42%股权的中乒集团注册资本10亿元,却是由一家刚成立于2016年5月注册资本为500万的杭州光威投资公司100%控股。另一家老牌安邦系公司拥有安邦1.
84%股权、注册资本6亿元的浙江瑞信物资公司原本可追溯到吴家,现在却变成了由一家成立于2016年2月、注册资本为50万的北京公司持有。其他股权持有人依次是黄姓10名持股人(有过世和变更的)、温姓持股人9名,这些人都在吴小晖的出生地浙江平阳县,吴小晖通过吴、林、黄、温共32名层层公司股东间接控制了安邦25%的股权(一年前高达37%),可以合理推测这些和其他6名王姓、4名蒋姓、6名苏姓、5名郑姓等持股人是吴小晖家庭成员,毕竟吴家兄弟姐们众多,个人婚嫁后配偶姓氏外人不得而知。
根据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王健林家族净资产约1900亿人民币,但若按安邦19710亿总资产算,吴小晖家族名下财产4927亿元,似乎远超首富。
安邦股权的最大问题是这86名个人股东并未实际出资600亿来职称安邦运作,而是通过5.6亿的股权投资控制了号称注册资本达24亿的49家公司,再通过层层幼蛇吞巨象式控股撬动了对安邦98%股权、600亿注册资本(111倍杠杆)和超过19000亿资产(3400倍杠杆)的最终控制,代表了古今中外资本市场历史上杠杆利用的终极水平。
——虚假增资——
“会计知识网”上的一篇文章描述了另一个形象的例子。如有A、B、C三家公司,其中A公司向B公司投资500万元进行增资;待B公司增资完后,B公司立刻向C公司投资500万元进行增资;待C公司增资完后,C公司又立刻向A公司投资500万元进行增资,这样500万元又回到了A公司,A公司等于一分钱没出,而A、B、C公司注册资金都增加了500万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循环可无限地循环下去,不断地增加A、B、C的注册资本。
这种虚假增资行为让注册资金、公司总资产等公司基本信息失真,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要通过相互投资达到用少量资金炮制大量高资产公司、虚假增资的目的,参与的公司的数量越多越好,越隐蔽,也可以创造更多的“资金”。“安邦系”股东公司的关联企业数量增加之多,且增资前新增速度加快,股权变更数量和频率极高,都印证了相关判断。
由于短期内需要“增资”的额度巨大,安邦控制人干脆使用了比相互投资更直接、快捷的循环投资圈,经由6套有限合伙企业的三层传导机制,最终实现用安邦的资金给自己注资。在安邦的工商记录里,在对外投资项目中披露了它投资的四家合伙制股权投资企业:顺邦铭岳(上海)、旭通致睿(上海)、君助智玺(上海)、祥隆华泰(深圳)。
其中,三家上海的合伙企业全部在2013年12月5日同一天注册,注册地址为相邻办公室。工商记录显示,安邦财险于2014年5月30日起至11月28日止向这四家合伙企业各分别注资45亿元、合计180亿元。
11月28日,安邦财险撤出,转而由安邦集团接手,向4家合伙企业各分别注资40亿元、合计160亿元。同期,还有两家合伙企业也接受了安邦财险和安邦集团的注资,即荣悦广和(深圳)及盛丰华利(深圳),这两家公司均注册于2013年11月5日,注册地址亦为相邻办公室。
工商记录显示,安邦财险于2014年3月24日起至2014年11月18日止,向盛丰华利注资45亿元,11月18日,安邦财险撤出,转而由安邦集团注资45亿元。
安邦财险对这6家有限合伙企业从2014年3月底至11月底的总出资达270亿元。此时间正是安邦2014年两次增资获批期间,也是按照监管要求出具验资报告的时间段。
PD后记:
5月5日今天最新消息,保监会叫停安邦两款产品,认为“产品设计偏离保险本源,通过生存金返还设计形式,将消费者所交保费大量快速返还,把长期年金保险“长险短做”,实际做成两年期业务,规避了保监会中短存续期产品的有关监管规定,扰乱市场秩序”,这其实与文章提到的理财型万能险风险是一样的。
另,吴小晖与财新周刊和胡舒立硝烟不断,一方面是发公开信向财新泼脏水,另一方面起诉胡舒立,原因是胡舒立捏造吴小晖有过三次婚姻。这种事情大家都当闹剧即可,不过自文章发表后,安邦控股的金融街、金地集团、金风科技等股票集体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