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楷模百姓靠山——记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

2017-05-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村委会办公室里,面对这位饱经沧桑的老村官,记者不禁思索:王乐义靠什么成为全国村官的楷模?老人心灵深处有一块伤疤,那是他永远的痛.面对老人,记者也不忍心触动.每年清明节,王乐义都会想起自己的大女儿,想起上世纪70年代末那个没有星光的夜晚.那时,王乐义的大女儿获知,有一个招工指标笃定会落到自己头上.但没想到,王乐义坚持不接受这个指标.大女儿闹情绪又受到家人批评,一气之下服毒自尽.王乐义后悔没能早早打消女儿的特权思想,但不后悔自己的决定.为一己之利让群众对共产党员说三道

在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村委会办公室里,面对这位饱经沧桑的老村官,记者不禁思索:王乐义靠什么成为全国村官的楷模?

老人心灵深处有一块伤疤,那是他永远的痛。面对老人,记者也不忍心触动。

每年清明节,王乐义都会想起自己的大女儿,想起上世纪70年代末那个没有星光的夜晚。那时,王乐义的大女儿获知,有一个招工指标笃定会落到自己头上。但没想到,王乐义坚持不接受这个指标。大女儿闹情绪又受到家人批评,一气之下服毒自尽。

王乐义后悔没能早早打消女儿的特权思想,但不后悔自己的决定。为一己之利让群众对共产党员说三道四,教育别人一心为公,自己却追逐私利,王乐义实在干不出来。

曾担任孙家集镇党委书记的退休干部李培吉说,王乐义的威信就建立在这样的处事原则和自律精神上。

上世纪80年代末,王乐义了解到大连瓦房店出现冬暖式大棚蔬菜种植新技术,便下定决心将其引到三元朱村。该技术投入高,风险大,不光群众不敢干,就连村里的干部也说:“乐义啊,俺也种过大棚,冬季烧煤三四千斤还种不好,你不烧煤就想种出黄瓜来?神仙也办不到。”

风险大,党员先干。全村17名党员建起17个新式蔬菜大棚。徐德新回忆说,“那时我们17名党员把家产物业都抵押上了。我们白天在棚里干,晚上一起琢磨解难题,熬过九九八十一道难关,才赶在春节前收获了黄瓜。”那时每斤猪肉才一元钱,可是三元朱村17勇士当年收入都过2万元。

全村群众都想种大棚,当万元户。17名党员没有犹豫,一致决定免费向群众传技术。

后来的发展超出了村民的预期。三元朱村原村委会主任王佃科说:“看到这项技术好,县里要推广,省里也要推广,还要往全国推广。”

全村人都在盘算,技术向全国推广了,我们还有什么优势?一些党员向王乐义提出了要求:技术在全村封闭3年再进行推广。

一边是三元朱村的小九九,一边是全国的大算盘,王乐义心里不是没有波澜。他和大家说,我们搞技术,党和政府给了那么多支持,一户富了不算富,一个村富了也不算富,我们的技术要让更多的人富起来。

重大利益割舍,王乐义一锤定音。村民说,不是因为他在全村官最大,而是因为他办事从来不是只想着自己,大家信服。

这冬季蔬菜革命的一把火,很快燃遍寿光大地,走向天山南北、长城内外。三元朱村人传技术,足迹遍布26个省、市、自治区。有的村民急了:“大棚遍地开花,这么多黄瓜卖给谁?等着吃腌黄瓜吧!”王乐义把群众的牢骚当动力,引导大家靠技术升级保持优势。他们首创大棚黄瓜、苦瓜一年两茬种植技术,一个大棚当年毛收入达到15万元。

创新,突破,他们现在已经把蔬菜大棚技术推进到第五代。大棚滴灌、电动卷帘、钢架支撑、电脑控制、无土栽培、大棚膜自动清洁、生物防治等20余项新技术,从三元朱村走向全国。三元朱村还与科研院所长期合作,聘请9名专家教授当顾问。当年凭经验种菜的农民,开始走到世界蔬菜科技的前沿,成为蔬菜技术创新的原动力。

徜徉在三元朱村的大街上,走过村民的联体别墅、公寓大楼,走进村里的幼儿园、敬老院,落座村里的青年科技大楼、农业科技培训学校,记者感慨万千。难以数清的奖状、奖牌,记录着这个村的艰难和辉煌,也见证了一名村官楷模艰难的攀登和难以企及的高度。

1978年,王乐义因患癌症做了直肠切除手术,腰间一直挂着粪便袋。即便如此,他仍然坚持每天早上6点起床,早晚都在村里转一圈,8点半到办公室安排工作。然后,接待外地来学习、参观的。面向全国免费培训的技术培训班,每期他都要讲第一堂课。多年来只要不出差,他几乎天天如此。

三元朱村的村干部跟记者提起王乐义常说的一句话:村干部不是当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村“两委”班子成员都明白王乐义的做人准则:有利益,干部别和党员争,党员不和群众抢;有困难,党员干部走到前头。(记者 单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