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凯平幸福心理学 专访:幸福是一种整体体验——访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彭凯平
“很长时间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仅仅局限为一种个人的体验,但幸福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文化、家庭的整体体验,”中国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彭凯平20日在“国际幸福日”当天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2012年,联合国大会宣布幸福和福祉是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目标和期望,并通过决议将今后每年的3月20日定为“国际幸福日”。作为中国幸福科学(积极心理学)的学术带头人,彭凯平应邀赴美国纽约参加2014年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活动,并作为全球幸福运动代表,介绍幸福科学在中国的研究和实践。
他指出,在“幸福”这个词似乎已经被过度使用的年代,人类的幸福感却远未达标。幸福问题不仅是个人的情感体验,更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一个生存挑战。
针对幸福这样的感性体验如何用量化手段进行研究这样的疑问,彭凯平介绍说,他的研究团队利用大数据方法,结合幸福科学理论等,构建了一套包含7个维度、1252个衡量指标的中文心理词库,以科学的方式探寻测量国人幸福程度的方法。
他说,根据得出的中国幸福指数、中国幸福地图、中国人的幸福走势图,从中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例如中国人幸福感最低的时刻包括玉树地震和波士顿爆炸案,这最佳诠释了“万众一心”这个现象。让国人感到比较幸福的节日有母亲节、情人节、七夕、感恩节、圣诞节、春节,但不包括五一劳动节。
“此外,人不是越有钱就越幸福,”他说。研究发现,幸福与经济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所测得的幸福城市里既有杭州、广州等较发达城市,也有很多欠发达城市。“这就说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必须开始考虑能够提高人民幸福的其他因素。”
彭凯平此次应邀介绍了“中国幸福状况和中国幸福研究的贡献”。他认为,幸福是人类的共同话题,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个话题上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中国的积极心理学是一个大格局,关注幸福对中国的意义,对国际的意义,”彭凯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