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先楚将军的后人 韩先楚:将军回乡的愧疚
在"文革"后期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党政军机关纷纷表态跟进,而兰州军区却不同意把邓小平作为敌我矛盾批,不同意向军队印发清华、北大的批判文章。程子华等人在1987年5月21日《人民日报》的回忆文章提到,兰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为此受到一些人的围攻,说他是邓小平在大西北的代理人,责问他有什么上方宝剑。
据说韩先楚不慌不忙地表示:"中央撤销了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但是保留了党籍。难道还有反革命修正主义的共产党员吗?"
韩先楚与另一位党内元老陈云的交往,也堪称佳话。中共八大时的中央副主席陈云,1937年在新疆星星峡迎接西路军残部,赢得军方将领的普遍敬意。韩先楚在东北战场上力拼国军时,陈云是中共东北局领导人之一。"文革"期间,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路经北京,登门拜访已经靠边站的陈云,陈云却不肯见面。
韩先楚的犟劲也上来了,说:"你再进去报,就说我韩先楚没别的要求,只见他一面,一句话也不讲,见一面我回头就走"。卫士长无奈,如实向陈云报告。陈云不做声。卫士长便做主引韩先楚进来。韩先楚用军人步伐走到陈云面前,"咔一声响,立正敬礼。一言不发,当即向后转,仍是那种军人的步伐,大步而去"。
江青咬牙切齿地说:"军队有两霸,一是许世友,二是韩先楚。"南京军区司令员对挂名军区政委的张春桥,表现出公开的蔑视。而许世友佩服韩先楚是"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硬骨头。
韩先楚,新中国开国上将,出生于湖北黄安(现红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过放牛娃。黄安是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从这里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代主席),陈锡联、秦基伟等223位共产党的高级将领,被誉为"将军之乡"。
韩先楚是一员英勇善战的将领,在解放战争的东北战场上四保临江,军史专家认为是蒋介石国军由进攻转入防守的关键节点;在朝鲜战场上坐镇38军,打出"万岁军"的威名。将军之乡,最可贵的是风骨。红四方面老领导徐向前、李先念都称赞他"为人坦率、正直","耿直,正气凛然"。
韩先楚将军
程子华等人回忆,红军时期部队抓住几个打探红军消息的人,领导上认为这是敌人派来的侦探,决定把他们处决,派韩先楚去执行这个任务。韩先楚觉得,打听红军消息的不一定都是侦探,也可能是红军的家属寻找亲人,表示不同意这种做法,因而被说成"革命不坚决"、"手软",由干部被撤职去当伙夫、抬担架。
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和总参谋长黄克诚受到不公正的批判,韩先楚没有墙倒众人推,在庐山及后来的军委扩大会议上,都采取了比较公正的态度。黄克诚复出后多次提到此事,称赞他不说过头话。
1981年,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的韩先楚回到久别的红安县新集镇。他走进当年借了军粮的乡亲家,面对身着补丁衣服的农民兄弟深感愧疚。(人民日报2004年8月2日报道《将军的嘱托红安的承诺》)
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开国将军轶事》一书中,对这次将军回乡与发小的见面有更为生动的描述:
一七十老汉头戴破毡帽,身披破棉袄,脚蹬破草鞋,见将军下车大呼:"祖宝(将军小名)。"将军急上前,当胸一拳:"陈尊友,你还没死啊!"老汉对曰:"你小子官当大了,不认人了。"将军仔细打量儿时好友,笑道:"你小子,咋球搞的,几十年了还是这个老样子!"老汉对曰:"你这个官咋球当的,几十年了还让我这个样。"
见了陈尊友老汉后,将军一日沉默无言。
人民日报的报道《将军的嘱托红安的承诺》说,寝食不安的韩先楚,连夜命令从兰州军区调拨5万件旧军衣发往红安……韩将军面对乡亲们动容陈词:"早在你们刚知道红军的时候,你们就把最后一碗米,最后一尺布,最小的儿子奉献给了革命。你们有权利过上好日子!"
程子华等人1987年5月21日的回忆文章写道,韩先楚"文革"中曾主政福建,一些曾经喊过"打倒韩先楚"口号的群众,清队中在下面受到审查。韩先楚得知后,在省委召开的干部大会上就这件事再三强调:凡喊打倒我的不算错误,更不能装档案。"我们党内不能一个搞初一,一个搞十五,昨天你整我,明天我整你!"这是在枪林弹雨中死里逃生的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文革"后,韩先楚与一大批几十年政治运动劫后余生的党内老同志共同推动了拨乱反正的伟大历史进程。人民日报1978年10月31日报道,兰州部队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司令员韩先楚、第一政委肖华均鲜明地拥护真理标准讨论。
韩先楚披露了1971年毛泽东在南昌对自己亲口说过的一段话:什么天才,我不是天才,读过孔夫子、资本家的洋学堂,后来才开始读马列主义。"全世界几百年、中国几千年才出一个",马克思列宁呢?中国历史上还有陈胜、吴广、洪秀全、孙中山呢?这不符合实际。
韩先楚提出:不能"用宗教迷信的方式来对待革命领袖和革命理论",把自己的思想搞僵化了。要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真正做到广开言路,让群众讲话。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韩先楚身上闪耀的,是起于卒伍的共产党人的朴素良知。1986年10月韩先楚、刘伯承、叶剑英相继病逝,引起了党内元老的悲痛。81岁的陈云、82岁的邓小平、77岁的李先念相约,到陈云家进行了一场长时间的不带秘书的谈话。三位老人都高声说:"烟,拿烟。"等到谈话结束,身边工作人员发现,烟灰缸里有六个过滤嘴烟头,邓小平在80分钟内抽完了6支香烟。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事业,在老一辈革命家陆续走进历史后,如何在剧烈的变革中,确保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这是老一代在香烟缭绕中的深层思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