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润秋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黄润秋:两次获国家承认很欣慰

2018-04-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黄润秋:两次获国家承认很欣慰我省唯一两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得主来自省科技厅的消息,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润秋成为我省唯一一个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科学家.2006年,黄润秋主持研究的<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获得了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时隔9年,他主持的<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再次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52岁的黄润秋说:"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国家的承认,很欣慰,很有成就感."

原标题:黄润秋:两次获国家承认很欣慰

我省唯一两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得主

来自省科技厅的消息,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润秋成为我省唯一一个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科学家。

2006年,黄润秋主持研究的《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获得了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时隔9年,他主持的《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再次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52岁的黄润秋说:“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国家的承认,很欣慰,很有成就感。”

指导新北川选址 向芦山地震救灾传经验项目

作为地质人,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黄润秋教授及其团队意识到,如果紧紧抓住汶川地震这一极震事件,并将其作为地震天然试验场,做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不仅是汶川地震灾区灾后科学重建的需要,更是提高我国地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进行长期减灾防灾的需要。

6年前的目标,并非为了获奖。但6年后,因其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理论价值,《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在《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科研项目中,黄润秋及其科研团队通过系统调查,及时获得了地震滑坡分布的基础信息;提出了以“发震断层效应”、“地形地貌效应”为主导的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系统揭示了汶川地震同震地质灾害和震后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复杂斜坡动力响应规律以及强震大型滑坡形成机理;建立和发展了震区泥石流灾害预警预测模型和灾害治理新技术。

“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经济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科研团队许强教授、裴向军教授与黄润秋教授一同前往北京领奖。他们描述,在汶川地震后三五天内,团队拿出危险性评价图,在当时建议了如何规避在活动断裂带上救灾、重建。

汶川地震后地震带周围的山区、峡谷的城镇公路、铁路选址均采用了《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中的结论与建议。例如新北川为何选择在现在的位置,团队一同评估了20多个乡镇的建址地点,涉及到非常直接的经济效益。而这套方法又在芦山地震、云南鲁甸地震、成南高速铺路中得到运用。同时,科研成果还指导了汶川震后的200亿资金如何优化重建,避免浪费。

谈野外工作 如果你热爱它你就会享受它

作为工程地质学家,黄润秋科研工作的地区大多是自然条件及生活环境十分恶劣的地区。曾经,黄润秋从马背上掉下来,险些摔下数百米深的峡谷;由于痴情于地质调查,数十响开山炮在离他仅十余米的距离爆炸才把他从忘情中惊醒;从山上掉下的石块擦着他的脑门飞过,好在是同伴的一声惊呼救了他……

“干这一行的,要勇于与这些风险做斗争。如果哪里都不敢去,那还搞什么地质研究?”黄润秋说,搞地质研究工作,就是要深入危险的一线地带,要具备一种挑战精神。每排除掉一次风险,他就会多一份成就感。顾华宁华西都市报记者席秦岭肖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