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天中将讲述父亲秦基伟的长征故事
秦天中将讲述父亲秦基伟的长征故事
秦天,秦基伟,长征,红军,红军长征
军史
秦基伟在国庆35周年大阅兵仪式上担任阅兵总指挥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壮举中,涌现出了众多可歌可泣、功勋卓著的高级将领,开国中将、国防部原部长秦基伟上将无疑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
时值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秦基伟次子、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参谋长秦天中将,请他讲述其父秦基伟在长征途中,是如何奇迹般地克服了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环境,又是如何与战友们一起战胜了国民党的重兵围堵,最终取得红军长征伟大胜利的传奇故事。
三次爬雪山、两次过草地
秦基伟,湖北红安县人,1914年11月出生。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中共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曾任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原北京军区司令员等重要职务。1955年,秦基伟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7年,秦基伟在北京病逝。
一代名将秦基伟,走过革命年代的九死一生,荣立无数战功,彪炳青史。虽然他曾指挥千军万马下太行、逐鹿中原、驰骋淮海,更曾血战朝鲜战场,但是,据秦天介绍,父亲向子女讲述自己的戎马一生时,说的比较多的还是长征时期的故事。
秦基伟任国务委员、国防部长期间,一次出访交流时,他曾掷地有声的对周围人说:“经历过长征的人,比谁都更懂得什么叫军人、什么叫战争。不信你把麦克阿瑟叫过来,我们两人一同到地狱里走一趟,我能活着回来,他未必。两万五千里长征对于中国军人是意志的锤炼,是10个西点军校也培养不出来的。”从这段话中不难发现,秦基伟将军对长征情怀与长征精神的那份坚定与执著。
秦基伟10岁时,家乡连年灾荒,瘟疫流行,父母先后病逝,成了一个孤儿。1927年,13岁的他,拿起梭标就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1929年8月,还不满15周岁的秦基伟,就来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正式成为红军的一员。
第一次参加战斗,对手是国民党第二十军郭汝栋的部队,秦基伟由于表现勇敢,被提拔为副班长。后来他对儿孙们讲述,第一次真刀真枪,当时也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想如何在这次战斗中搞到一支枪。
战斗打响后,他见老战士趴在土堆上射击,而自己只是拿着一根梭标,就很着急。等到敌人开始撤退,红军发起冲锋时,秦基伟才手持梭标,向敌人冲去,机智勇敢地缴获了一支汉阳造单套筒枪。
1935年4月,为了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红四方面军放弃川陕根据地,踏上了漫长的征途。长征途中,秦基伟先后担任过红四方面军补充师师长和梯队长,他带领着战士们三次爬雪山、两次过草地。
秦基伟曾鲜活地记录下了这段生死难忘的经历:一路艰辛,一路熬煎。再往西南,又遇上个横卧在前进路上的大巴山。当地人说,大巴山,路漫漫,风如刀,雪似箭,寒冷腊月走一遭,十有八九不回还。翻越大巴山,寒风像刀子,雪粒打在脸上当当地响。在山上宿营人挤人搂在一起,胸贴胸都是凉的。白天还稍好些,半夜里狂雪飞舞,人都成了雪人。天亮上路,一清点人数,许多人没有了。
扒开雪,人都在里面,已经硬了。没有棉衣,没有棉鞋,没有棉被。上山之前,每人发一捆稻草,穿是它,盖也是它。稻草怎么能挡住风雪啊!肚子里没食,心胸里没火,人身上那点体温,狂风一刮,全没了。翻越大巴山,冻死了多少人啊!
大巴山再冰冷再险峻,也未能熄灭中国红军炽热的信仰以及在信仰下爆发的惊人毅力。秦基伟没有倒下,硬是挺过来了。多年之后,秦基伟谈起这段经历时,他认为是意志救了他,是信念给了他顽强的生命力。当他从死亡线上摆脱后不久,19岁的他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部警卫团的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