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课堂行为管理理论:高尔顿理论
高尔顿理论又称教师有效训练理论,是由托马斯·高尔顿(J.Gordon)于1974年提出的,它相信教师可以通过明确而友善的交流或控制不良行为,因而教师必须放弃其作为权威人物的角色,应以友善、自由的方式同学生讨论分歧,不宜以任何方式强迫学生。
对于学生出现的不正当行为,教师应在“不迷失”(no—lose)的环境中同学生一起讨论。如果教师对学生表现出关心与爱护,学生也就会相应地对教师表现出尊敬。
当课堂中出现行为问题时,按照这一理论,首先就应该确定问题出现在谁的身上。如果教师因为学生课堂行为的困扰而无法实现其目标,那么问题就是出在教师身上。但是,如果教师因为学生的行为而感到烦恼,希望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或者为某位学生而感到尴尬,那么,问题就可能出现在学生一边。
当学生有问题时,教师决不要轻视,更不要认为所有问题都终将得到解决,而必须主动积极地倾听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问题做出反馈,甚至鼓励学生谈论他们的挫折、焦虑与恐惧,以帮助他们寻找自己的解决办法。
另一方面,当问题出现在教师身上时,教师也必须采取主动,向那些以不正当行为扰乱或困扰教师教学的学生发出明确的信息,以改变其行为。问题出现在谁的身上,谁就必须去解决这一问题。
高尔顿认为,教师出现问题时,常常通过“你信息”(you—message)攻击学生,如“你很笨”、“你很懒”等,而采用这种对抗方式来接近学生,反而很难改变学生的行为。相反,改变学生行为的最好办法是通过“我信息”(I—message),如“作为教师,我对你的行为感到生气”、“我对你的行为感到失望”等。
教师通过传达一种“我信息”告诉学生其对问题情境的感受及其对学生正当行为的要求。“我信息”可分为三个不同部分,一是描述违反规则的行为;二是描述此种行为对教师的影响;三是描述这种行为是如何使教师感受到的。
“我信息”是教师有效训练的中心概念,它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不用卷入“权力斗争”或运用强迫策略来改变学生行为的机会。
如果“我信息”未能改变问题情境,教师和学生会处于一种冲突的境地,这时教师要采用一种“不迷失策略”(no一losetactic),让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与协商。
“不迷失策略”大致可分为六个步骤,一是确定具体的问题;二是教师和学生对可能解决的办法提供对等的意见;三是对这些意见进行检评,并删除那些不能接受的意见;四是从那些保留下来的意见中选择出最佳的办法;五是决定如何实施所选择的办法;六是对这一办法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
在整个过程中,由于惩罚会把学生置于一种“迷失的境地”(a losing situation),因而不能作为“不迷失策略”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