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彤经济观察报 舌尖上的力量(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刘彤 在中国,还没有一部纪录片像《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火爆,到了人人争说的程度。吃货们不仅津津乐道其制作的精美,还纷纷身体力行建立起相关的小小产业链,"淘宝数据"在新浪微博上发布称,仅节目开播后5天,584万多人上淘宝找零食特产,成交729余万件,其中,最"受宠"的是云南诺邓火腿,5天内成交量增长了17倍。
一家淘宝上的诺顿火腿店近一月卖出的45件火腿中,有44件是在节目开播后才下单的。
一部纪录片走红,本是文化现象,但被普遍读出文化之外的深意,显然与当下食品安全的现状挂钩。不知多少人"看完《舌尖上的中国》,怔怔地看着广告升起,心里空落落一片。他叹息了一声,继续给韭菜浇上蓝矾。妻子低头不语,含泪为白菜喷上甲醛。
夜深了,咸鸭蛋安安静静躺在苏丹红上,四下无声,收地沟油的板车吱吱扭扭驶出深巷……"引号里那段在网友中广为流传的帖子,一点也不夸张。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按说我们是有福之人,却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无法让人不悲叹。
食品行业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这个行业的普遍失守,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市场如此之大,做假成本如此之低,惩罚如此之轻微,商人的趋利本性只需克服小小阻碍就能得到极大回报,中国的食品行业焉能守得安全?口口声声要让危害人民健康的食品企业罚得倾家荡产,但食品行业至今还没有一家无限责任公司。
中国乳制品产业可以算个典型,一个三鹿倒下去,千万个蒙牛站起来,我们今天执行的乳业标准,居然低于25年前的国标,成为全球最低标准。跟乳制品商人谈道德,简直是开玩笑,牛根生还一肚子委屈呢,人家是在创民族品牌。
有个明显的事实是,从震惊到愤怒再到调侃直至麻木,基本是国人对待食品安全问题的步步撤退,因为要活下去。问题天天都在曝光,但饭还得一顿顿吃,头脑不迟钝点,是要活活饿死的。明知是地沟油,小饭馆生意依旧好,明知是明矾,早上人人都在啃油条,麻木,成了活下去的策略之一。
《舌尖上的中国》却挑动得日渐麻木的以食为天的人又兴奋起来:片中向我们展示,原来,其实有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人和食物是平等的,一样有尊严,而且,这才是世界本来应该有的样子,这个世界我们值得拥有。
食品安全的恐怖现状让人类尊严消失殆尽,这部片子却让人们在戾气中发现了尊严,那种欢欣鼓舞,稍加引导,就能成为一种正面的力量。片中提到的美食,大多数并不是松茸之类奢侈品,而是青稞、莲藕、豆腐、牛奶这样的基本食物,维持着我们生活最基本的需要。
找回基本面的食品尊严,才能维持人类起码的尊严。还是在淘宝上,片子播出5天后,淘宝烹饪套装搜索次数环比涨143.75%,用于传统烹饪的蒸锅、砂锅、石锅等成交量涨幅最大,分别为70.86%和33.4%。这种对美食的DIY热情,对传统的回归,无疑就是正面的力量所拉动。
不知编导是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一部纪录片,居然在让人窒息的食品安全铁皮墙上凿开一个出口。这才是真正文化的力量,不是学几个讲话,上市几个文化企业所能比拟。
《舌尖上的中国》是可以复制的,以中国的文明程度,光是衣食住行,拍出同样精良的《笔尖下的中国》、《城墙上的中国》、《瓷器折射的中国》、《丝线缠绕的中国》不是难事。但如果那些维系了我们几千年的笔尖、瓷器、城墙、丝线只能出现在纪录片里,而我们的现实生活不过是如梦魇般充满毒素和戾气,到处是被无良商业扭曲的文化,拆毁的古建,假冒的古董,那真的就是说,有尊严的"中国"早已远去,我们将死无葬身之地。
即便如此,我们也盼望着一系列的《中国》出现,好一点一点积聚正面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