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玉明教授 上海复旦大学教授 骆玉明(发言节选)
[骆玉明]各位朋友好,非常荣幸参与这次论坛,这既是我的心情,也是大家共同的心情,对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陈士良院长推动这个论坛,以此促进两岸文化认同表示高度的赞赏,对他们付出的劳动表示内心的感激!
因为是自由发言,我就可以自由的说一些。我念一首我非常喜欢的诗,“簪花楚楚归宁女,荷锸纷纷上冢人”,在寒食的道路上可以看到两种景象,一种景象是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回家的归宁女,同时又看到去上坟的人们。“万古人心生意在,又随桃李一番新”。
这种声音存在万古的人心,当桃花、梨花人心又是一番新的、向前的兴奋。以前对理学的评价有一些误解的东西,在理学当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这种生意和新意,在历史的传统当中追求创新。
清明节本身就有一个特点,既是一个对欣欣向荣的春天表示欣喜、愉快,同时又是怀念先人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最重要的是通过怀念先人,而追求生命的心意,付出我们的努力,达成我们的成就,这才是这个节日最核心的,对于一种民族文化来说也是这样。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上引用一句古话,“与古为新”,我们是往前走的,但是我们不是没有根基的,没有传承的,盲目的、随意的走一条新路,我们的新是和我们的祖先,跟我们的过去,跟我们的文化传承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的祖先没有文化传承,我们的心会是盲目的,不稳定的,慌乱的。
同时我们也一定要不断的往前开创,我们怀念我们的先人并不是坐在先人已有的成就上诉说他们的伟大就够了,你总要做出自己的事情。这是现在两岸读书人共同的心情。
在这边说起两位民国时代就非常著名的学者,一位是胡适之先生,一位是陈寅恪先生。陈先生没有去台湾,我们不讨论去台湾对还是不对,我就说他们的心情。陈先生为什么没有去台湾,很多研究里面都没有说,我也没有写,我的理解陈先生知道可能会赞同一点的,因为陈先生是把民族文化的传承当做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的人,而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要跟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的。
陈先生从祖父开始就是个政治家族,这种政治家族他们非常清楚的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跟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去了台湾他还能不能完成他所说的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我想他是有疑虑的,这是他不去台湾的重要原因。
我再讲胡适之先生,我最近在读他的晚年谈话录。胡先生在他的书里对他早年的生活,对故乡的土地,故乡的习俗有非常深的怀念,一些琐事,一些细小的景象,家乡的竹园都勾起他非常深的怀念。胡先生和陈先生有一个相似的地方,他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大贡献的人,包括他早年说过不太正确的话,他晚年也一直坚持,因为他觉得他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值得历史纪念的,但是台湾偏离,所以胡先生晚年寂寞,这是难免的。
从陈先生的不走,从胡先生的晚年寂寞,我们都可以感受到。
我想说的意思是,我们虽然有很多问题一直不能解决,但是我们现在可以从加深民族认同开始,民族认同首先是文化认同。在不断加深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我们越走越近,然后我们就能够走向未来,继承民族文化传统,走上我们辉煌的未来。当两岸加在一起的时候,看吧,看我们中国人是怎么样子,看她的光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