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清泉廖耀湘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缅甸战役(四)—邱清泉与廖耀湘
同古保卫战看似皆大欢喜,200师沉重打击了日军,为大部队集结赢得了时间,并且完美的撤了出来。实际上,从大局上来看,同古保卫战得不偿失。
200师死守同古的根本目的是配合大部队歼灭日军,反攻仰光,可是结果呢,200师孤军奋战,大部队却始终无法集结,若不是新22师拼死救援,200师可能就交代在同古了。
同古保卫战也激化了杜聿明和史迪威的矛盾,外行指挥内行不出矛盾才怪呢。当200师被日军包围后,杜聿明要求200师放弃同古突围,史迪威表示反对,他还在幻想歼灭55师团,反攻缅甸。
史迪威计算中日军队战斗力的标准是一对一,也就是说一个中国士兵可以对付一个日本士兵,现在中国已经集结了七八万人,对付日军没有任何问题。
杜聿明的算法是中国军队与日军的战斗力换算为3:1,远征军好一点,勉强可以达到2:1。所以,他认为日军增援部队已到,远征军无法消灭日军,反攻仰光更不可能。
对于杜聿明的解释,史迪威表示呵呵。
蒋介石也表示杜聿明说的对,史迪威在日记中狠狠黑了委员长一把,说蒋介石懦弱怯战。
按照盟军的命令,缅甸战场上的盟军最高指挥官是亚历山大(毕竟是英国佬的地盘上),其次是美国人史迪威,最后才是罗卓英。事实上,亚历山大只能指挥英国人,史迪威和罗卓英只能部分指挥中国远征军,杜聿明也可以部分指挥中国远征军。
什么叫部分指挥?就是你说话起点作用,但是不全起作用。
三方共事,却各有各的打算。
亚历山大的打算是顺利跑路,让中国人顶雷。你说你想要逃,偏偏注定要落脚。
史迪威的打算是尽量争取英国人的帮助,在缅甸打败日军,用中国人的鲜血成就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梦。(他崇拜当年洋枪队的华尔,渴望凭一己之力成为一个国家的英雄。)
杜聿明的打算是尽可能的减少中国远征军的损失,最大化的维护中国的利益。
很明显,这三个打算是严重冲突的,前两个想法实现的代价就是牺牲中国的利益,二比一,中国输定了。
200师从同古撤到了后方,廖耀湘的新22师负责殿后。
新22师虽然没有200师有名,但也是国军中的一流部队,可以这么说,除了机械化这一属性之外,新22师哪一点都不比200师差。
在桂南会战中我们提过新22师,当荣誉1师和200师进攻昆仑关时,邱清泉带领的新22师正在阻击由南宁方向赶来的日军援兵,在这场阻击战中,新22师以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战力击败了日军第21旅团,击毙了旅团长中村正雄。邱清泉在此次战斗中负伤后,副师长廖耀湘接任师长职务。
邱清泉和廖耀湘想必很多人略有耳闻,多年前的电影《大决战》中都有这二位将军的身影,只不过是“站在了人民对立面”,充当“蒋匪帮”发动内战的急先锋,这就导致了这二人的形象一直不怎么好。淮海战役,邱清泉战死,辽沈战役,廖耀湘被俘,后死于文革。
人的复杂性不是一个电影片段能反映出来的,何况还是那种具有强烈意识形态气息的电影。
那么真实的邱清泉和廖耀湘是什么人呢?
笔者才疏学浅,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这二人,只能找一个万能词来敷衍,姑且称他们为猛人吧。
先说邱清泉,作为中央军的师长,黄埔毕业那是必须的,邱清泉是黄埔二期学员,毕业后先后参加过东征、北伐、中原大战,屡立战功。邱清泉有一个特长,那就是考试,翻开邱清泉的履历你会发现,只要有邱清泉参加的考试,不管考场如何变,对手如何变,唯一不变的是邱清泉的名次,永远第一。
以后考试别拜春哥了,拜邱将军吧,这才是学霸。
1934年,邱清泉以第一名的成绩前往德国陆军大学深造,在德国陆军大学学习期间,邱清泉拜古德里安(别说你没听过这个人)为师,学习闪电战和机械化作战,研究现代化战争。
别以为邱清泉好成绩全靠天资聪慧,不努力,天资顶个球。邱清泉自述在德学习期间的生活:余日日早起出操风雨无阻,每每攻书苦读致深夜,亦不敢稍有懈怠。
1937年5月,邱清泉学成回国,任教导总队(德械师)参谋长。很快,邱清泉参加了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在南京保卫战中,中国军队一败涂地,高级将领纷纷带头逃跑。桂永清邀邱清泉一起撤,邱清泉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你先走吧,部队还未撤下来,我还要打电话安排撤退事宜。
直到日军进城,邱清泉才撤离,同时撤离的还有廖耀湘。可这时候已经撤不出去了,邱清泉无奈,扮作难民逃亡,后被日军抓住,好在日军不知道他的身份,把他打发去做了劳役。被南京期间,邱清泉目睹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
1938年2月,邱清泉带领大量幸存中国军人逃出南京城。3月,邱清泉被任命为200师副师长,10月,任新22师师长。再往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邱清泉很有性格,用一个词概括:悍!
他对同僚不拘小节,甚至粗鲁无礼,但是对士兵却爱惜有加。他打仗常常身先士卒,坐上坦克就带头往前冲(类似于古德里安),极其疯狂,因此,江湖人称“邱疯子”。
这不是现代版的张飞吗?不是!
人总是矛盾着的,邱清泉是悍将的同时,也是儒将,才华横溢。他精通英文和德文,能诗善文,在战争理论方面有很深的的造诣,写过很多军事理论著作。
邱清泉的诗气象恢弘,格调高雅。这里摘上一首,供大家欣赏(对古诗无感的读者可以略过)。
安论经纬起斯民,
终为浮云蔽日频;
独仰云山遥万里,
常挥涕泪泣孤臣。
这是1945年中国远征军收复缅甸后,邱清泉班师回国路经云南保山写的一首诗,个人感觉比什么“土豆烧熟了,还有牛肉,不须放屁,是看天翻地覆”强一万倍。
再看廖耀湘,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廖耀湘是湖南人。与邱清泉一样,廖耀湘的家庭也不富裕,由于没有凑齐去广州的路费,廖耀湘错过了黄埔5期的招生。第二年,廖耀湘攒足路费后,终于到了广州,如愿考入了黄埔军校。
1929年,廖耀湘毕业,此时黄埔军校已经不叫黄埔军校了,叫中央陆军学校。当时,国民政府计划打造一支精锐的现代化军队,于是开始在军队中选拔优秀军人赴法国留学。
廖耀湘也参加了考试,成绩很不错,在前三甲。不幸的是,他仍然被刷下来了,理由是个子太矮,其貌不扬。
廖耀湘虽然是知识分子,但更是湖南人,他性格刚烈,受不了这个冤枉。
激动的廖耀湘没有去找负责考试的人,而是直接找到了蒋介石。一见到蒋介石,廖耀湘就大呼留法生录取不公,一千多人参加考试,录取四十几人,自己名列前三,却因形象问题被潜规则,这是选拔留法军官,又不是选拔女婿,形象问题有那么重要吗?拿破仑不也是个矮个子吗?
廖耀湘噼里啪啦的一番控诉,蒋介石听后居然很欣慰,蒋介石很欣赏廖耀湘的胆量和勇气(老蒋自己当年不就是这种性格吗),特批录取廖耀湘,临别前还好好勉励了廖耀湘一番。
性格决定命运,然也!
贫穷落后国家的留学生和贫困家庭的学生一样,异常刻苦努力,他们往往背负着很重的使命和责任。国内好多人饭都吃不饱,挤出的钱供他们留学,不努力学好本事报效国家对得起谁?邱清泉如此,廖耀湘也如此。
在法国陆军大学学习机械化骑兵专业时,廖耀湘的学习笔记井井有条,对所学的主要课程烂熟于胸,成绩十分优异,并且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毕业考试,赢得了法国人的赞叹。
1936年,国民政府派著名军事家蒋百里出国考核派往各国的留学生情况。在法国,蒋百里召见了廖耀湘,面试廖耀湘的军事理论知识,并翻看了廖耀湘的笔记和论文。
廖耀湘对答如流,蒋百里极为嘉许。
蒋百里对廖耀湘的评价是:廖耀湘为蔡松坡(即蔡锷)以后湖南军人之第一人!
能被蒋百里看上的人还真不多,廖耀湘算一个。江山代有才人出啊!
蒋百里回国后,在向蒋介石汇报考核情况时,极言廖耀湘之学识才智及其刻苦努力的精神。蒋介石大喜,自豪的说廖耀湘是他亲自点名赴法学习的得意门生。
从法国学成归国后,廖耀湘也在教导总队任职,南京保卫战期间,廖耀湘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最终被困在了城内。与邱清泉不一样,廖耀湘没有被日军抓去做苦工,他化装成难民躲进了栖霞寺,最后在僧人和特务的协助下逃出了南京城。
当邱清泉任200师副师长时(师长是杜聿明),廖耀湘任200师参谋长。邱清泉任新22师师长后,廖耀湘任新22师副师长。两人随后参加了昆仑关战役。
如果说邱清泉的性格特点是悍,那么廖耀湘的性格特点就是正。廖耀湘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谙世故,宅心仁厚,廉洁自律,堪称道德典范。在为将方面,廖耀湘智、信、勇、严兼备,有古代名将之风。
一支部队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由指挥官塑造的,指挥员是什么性格,部队的作风就是什么性格。看过电视剧《亮剑》的朋友们可能对李云龙部队的狼性有深刻的印象,李云龙是什么性格,独立团就是什么性格,李云龙是一只狼,独立团就是一群嗷嗷叫的狼。
可是事实,李云龙和李云龙的部队是虚构的,真正像狼一样嗷嗷叫的部队是国军新22师,这一切都是邱清泉和廖耀湘调教的。
举个例子,新22师的一个小参谋朱锡纯,在缅北小镇畹町目睹英国官员带着缅甸土司傲慢的对待中国士兵。
朱锡纯火冒三丈,上去就对准这个英国军官吐了一口痰。英国人刚要发问,朱锡纯又是一口痰。
英国人大怒,要教训朱锡纯,朱锡纯拔出枪和英国人对峙。英国人一看遇到了硬茬,灰溜溜跑了。
对待欠揍的英国人,和他们说话是浪费口水,最好的办法是成全他们,揍他。
廖耀湘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也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家。新22师在他的指挥下,节节抵抗,步步后撤,多次利用有利的时机和有利的地形痛击日军。直到4月16日,日军才推进到斯瓦河一线。在这半个多月的追击战中,新22师歼敌2000多人,自身伤亡1500余人。
200师和新22师撤回来了,第5军终于在平满纳地区完成了集结。第5军对付55师团还是绰绰有余的,更何况,第5军的后面还有一个孙立人的38师。
杜聿明的设想是尽量让日军靠近平满纳阵地,以96师和38师在正面挡住日军,然后200师和新22师从左右两翼包围日军,全歼55师团。
96师打的很英勇顽强,200师和新22师也在等待机会迂回包围,杜聿明的围歼计划似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想得美,只要有英国人在,中国军队的任何计划都会变成泡影。英国人用活生生的例子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关键时刻,盟军的东西两线都掉了链子。西线,英国人在仁安羌垮了,东线棠吉危急。
英国人在缅甸从来都是一触即溃,恐日病严重的时候,日本人只要朝天放上几枪,英国人就会抛弃装备逃命。
仰光失守后,第55师团向北追击英军,第33师团则是向西追击英军,英军节节败退,部队中的印度兵和缅甸兵纷纷逃亡,沿途的缅甸人民也很敌视英军,亚历山大很无奈,恐日病再次发作。
4月15日,英军破坏仁安羌油田后,立即开溜。日军远远望见油田的熊熊火光,知道英国人又开溜了,于是派出一个大队火速追击英军。
日本人也是真拼,好像这种追击压根不是打仗,而是抢劫,他们玩命似的狂奔,终于在英国人到来之前占领了渡口,切断了英国人的退路。
一个大队有多少人呢,1000左右,而且为了保持追击速度,这个大队几乎没有携带重武器。
英军有多少人呢?7000多人,还有上百辆坦克。
英国人看到退路被日本人截断了,心凉了半截。
总不能坐以待毙吧,英国人终于鼓起勇气向日军发动进攻。
日本人乐了,这群英国傻货终于进化了一点,知道反抗了。日本人凶性大发,摆出和英国人玩命的架势,疯狂反击。
英国人很快怂了,跑到仁安羌附近的森林里躲了起来,一个劲的呼叫援军解围。
此时,日军的后续部队正在飞速赶来,试图包围了这伙英军。
亚历山大惊呆了,这是一群什么猪啊,打不过本人还跑不过日本人吗?不过怎么说也是同类,不能不管。亚历山大严令已经跑远的英缅第1军团和英印17师赶回来救援仁安羌的英军。这两支逗逼部队不得已硬着头皮赶回来解围,在与日军激战几个小时后,差点没把自己搭进去,全线溃败。
亚历山大快绝望了!
各位看官如果喜欢或有不同见解,敬请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