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开国将军后代现状
粟裕将军之子粟前明 粟裕将军之子粟前明,中将,二炮副司令员,***的妹夫粟戎生,中将,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粟戎生说:从幼年开始一直到他当学员、排长、连长、团长、师长,在 不同时期父亲都对他有不同的要求。军校毕业后,粟戎生被分配到抗美援越的云南一线,从战士到排长,一干就是四五年,跑了上千次战斗警报,不断地移防,基本 上都住帐篷。艰苦生活把粟戎生磨炼成一名真正的军人。
粟裕将军之子粟前明
粟戎生不仅枪打得好,陆军地面武器他差不多都能熟练使用。他告诉记者:“5岁时,爸爸曾送我一支小手枪。他教我爱枪,就是要我热爱当兵的生涯,培养兵的气质。我和枪结下不解之缘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粟戎生将军的客厅,四壁白墙,蓝布沙发,陈设极为简单。
唯一引人注目的是沙发后面整整一堵墙上有他自己精心设计的、以“八一”军徽为背景的木隔断,上面摆 满了各种兵器模型,从枪械弹壳、飞机坦克到火箭导弹,让人有误入兵器博物馆之感。
加上主人一身戎装,在这样的客厅里落座,话题无法离开军事而言他。 粟戎生当军区副司令员7年,每年都在大漠基地抓实兵训练,先后组织过数十场对抗演练。 粟戎生在军区训练基地每次组织部队对抗训练结束时,都要给大家灌输这样的理念:训练讲评就要直接讲问题。
训练场没有批评,战场就没有胜利。 如何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是粟戎生特别关注的问题。在当军长时,他就曾组织研制出一套能联通所属团以上部队的野战指挥自动化系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徐海东将军之子徐文伯,原***文化部副部长,徐海东长子2000年,徐海东百年诞辰时,徐海东之女编了一个纪念他的画册,为此徐海东之女还到美国见了一 次张学良。那时候张学良还清楚地记得,她是红25军军长、15军团长徐海东的女儿,他还记着当年打仗时徐海东的番号。
这也说明张学良对徐海东深刻的印象。 这正像周总理当年所说的,这是打出来的友情。 徐文伯说:“红25军一个巨大的凝聚力就是不丢伤病员。打完仗,下了战场,第一任务就是去看伤病员。这是我父亲的作风,他跟战士的关系非常亲密,但在战场上却从不含糊。
徐海东将军之子徐文伯
“长征路上,在一个村子里,大家累得不行,随便找个地方就睡着了。这个时候***的军队上来了,从团长、政委到战士,都睡着了起不来。我父亲就找了根棍子,先从团长、政委打起来,在一个村里撵出了200多人,不然就全军覆没了。 “后来全团的人都非常感动,说:‘要不是徐海东那一棍子,我们全死了。’
十大开国将军后代现状
“有的叔叔就跟我说:‘你爸爸打起仗来是个凶老头,打完仗是个好老头。’父亲后来就说,在战场上你要不厉害,时机就丢了,是要牺牲人命的。” 黄克诚将军之子黄楠 黄克诚将军之子黄楠,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黄克诚长女黄熙,清华大学毕业后担任工程师,黄克诚长子黄晴,北大新闻系毕业,现任人民日报社海外部主任。
黄克诚次子黄梅,中国科学院外文研究人员,黄克诚次女作为我军的高级将领,黄克诚大将素以耿直、敢说真话而着称。
他在历史上多次因为坚持正确意见而受到错误的批判、打击,甚至被降级、撤职,但他坚持真理始终如一。 黄克诚在党内军内享有崇高的威望,大家都尊称他为“黄老”,连年长他9岁的*********也叫他“黄老”。
******在1954年的***扩大会议上曾 有一段话:“我4年未管军事,一切推给了***同志。讲责任,第一位是我,第二位是***,第三位是黄老,因为他是秘书长。”可见黄克诚当时的地位和作 用。
黄克诚和唐棣华夫妇一共有4个儿女,两男两女,个个事业有成。大女儿黄楠北大毕业,在高能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人员,大儿子黄熙清华大学毕业后担任工程师,二儿子黄晴北大新闻系毕业后在人民日报社工作,小女儿黄梅是中国科学院外文研究人员,曾留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
黄克诚对家属子女要求十分严格。他曾给子女们订过许多家规,其中有两条是:不准动用公家的汽车,不准找工作人员帮自己办事。 黄晴说,母亲性格内向,喜欢读书,孩子们从小就是在她的教诲中成长的。
她很少参加“带夫人的活动”,曾被当时的苏联专家称为“关在保险箱里的夫人”。 黄梅是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颇有书卷气,更让人联想到她父亲黄克诚的那副大眼镜。
在问到作为大将之女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时,黄梅平静 地说:“在生活上其实还是和其他老百姓的家庭一样的,没什么特别之处。该劳动时就劳动,该吃的苦,我们还是要吃,我也穿我哥哥姐姐的旧衣服。我是一个普通 的劳动者,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普通人。”
陈赓将军之子陈知非
黄晴说,父亲喜欢争论,他和彭老总相知甚深却吵架次数最多。 彭黄之间有一条原则:言不及私。是责任心和原则性使彭黄走在了一起,这是一种同志之情,也是上下级之间的心心相印。和平时期,每当作为国防部长的***下 去视察、出国考察和访问,他就让黄克诚负责日常工作,并授权黄克诚召开联席会议,商讨问题。
黄克诚有责任心、有能力,也有魄力,所以***对他是真切的信 任。 陈赓将军之子陈知非 陈赓将军之子陈知非,航天部高级工程师,陈赓长子陈知健,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少将,陈赓次子陈知庶,甘肃省军区司令员,少将,陈赓三子陈知涯,中国国际 战略基金会秘书长、军事科学院外军研部研究员、少将,陈赓四子陈知建说:“我感觉我父亲根红苗正,因为我的曾祖父,也就是我父亲的爷爷是湘军,在湖南湘乡 我们老家这个地方是湘军的故事,无湘不成军,民风影响,男孩子们都想当兵。
“在民风的影响下,父亲从小立志当兵。因为他接受了一些新的思想,进过私塾,又上过新学,跟毛***上过一个学校,接受了一些新的思想,为了反封建包办婚姻参军,参军也是到了湘军,当了4年兵,打了4年仗。 然后接触到***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入了党,被组织上派往黄埔军校学习。
到了黄埔军校以后,他表现得很出色,他的文化程度在当时也算比较高,又是个***员,再加上他的性格爱交朋友,在那儿认识了国共两党的领袖,是一个国共两党领袖都很喜欢的一员将领。
“父亲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在***的领导下,又做了地下工作。他做团长的时间不长,做了10年的师长,是在******思想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他是每 一级都做主官,他没做过副手,而且在很多时期,他是军政集于一身,司令员兼政委。所以,对于一个指挥员来说,我就十分羡慕他的这个经历。 “而我虽然当兵39年,但从未打过仗,一个敌人没杀过,这是很遗憾的。
谭政将军之子谭泽代,谭竞生 谭政将军之子,长子谭泽代,次子谭竞生,许多熟悉谭政的老同志曾风趣地说:谭政就是“坦正”,一生坦正。可他命运却艰辛坎坷。 谭政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楠竹山村一个绅商家庭。他与陈赓的四妹秋葵结婚,夫妻恩爱。
1927年春,谭政在陈赓引导下毅然投笔从戎,到武汉参加国民革命军。同年9月参加了******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跟随******上了井冈山。 10月加入中国***。可不曾想爱妻在他离开不久,因突发盲肠炎医治无效而去世。得知秋葵病逝的消息,谭政哭了。
张云逸大将之子张光东
1937年5月,经***和林月琴夫妇介绍,谭政与红军女战士王长德结了婚。王长德是个坚强不屈的女革命家,经过生与死的考验。她参加革命后,摆脱了当童养媳的命运,养成了开朗活泼的性格。婚后,王长德很满意谭政的儒雅长者的性格。
谭政和王长德互敬互爱。 谭政的胸怀风范和个性品德在全军闻名。谭政一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政治工作者的光辉楷模。他少言寡语,勤勤恳恳,刻苦钻研,作风严谨。他提出:“一专 多能、一兵多用”的建议,很快在部队开展起来,促进了部队训练。
他毕生的追求和建树是研究我军的政治工作。他的模范作风也渗透到了家庭教育中,形成了谭家 的模范家风。张云逸大将之子张光东 张云逸大将之子张光东——原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少将我感到我父亲的一生几乎跟中国的近代史有点同步。
几乎每段历史他都参与到里头去了:推翻满清实际上是反封建;后来又加入中国***,选择了马列主义,选择了共产主义。 建国之后张云逸大将是广西***,而且被称为懂经济的军事家。
老一辈革命家在军事方面的战功或者成就大家心里明白,懂经济的,这个称呼可不一般。 1946年,张云逸54岁的时候,张光东才出世,这自然使他成为张云逸夫妻俩宠爱有加的宝贝。 但是张光东却没有从父亲身上沾到什么光。从小学到高中,张光东履历表家长那一栏都只填着母亲的名字,直到1965年,张光东考入哈军工,才开始在履历表上填上父亲的名字。
****时期,尽管张云逸自己没有受到多少冲击,但是由于张光东岳父的原因,张光东多多少少还是受到了影响。张光东的岳父当时是国家体委军管会的组长,因 为当时运动员在一次比赛中没有让球,打败了朝鲜,拿了冠军,被说成“大国沙文主义”,接着就遭到撤职“靠边站”。
后来,因为不满“***”,被人打了小报 告,被安上了“大军阀”的罪名隔离批斗。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父亲还是同意了我和我爱人的婚事,他对我们说‘该结婚就结婚,生了小孩,我给你们养’。
而且他去看过我岳父,跟他说‘你不要把现在的事放在心上,要放开了看’。当时我岳父也不懂他的意思,但是事后证明,他当时看得是十分长远的。” “父亲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不管作战指挥还是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他还教我不要争名夺利。他本人从来不冲在功劳前头,从不为自己争成绩。”罗瑞卿大将之子罗箭
罗瑞卿大将之子罗箭
罗瑞卿大将之子罗箭——原解放军总装备部后勤部副政委、少将罗箭少将,1938年出生在延安,1958年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196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新疆某部研究所工作。 在****期间,其父罗瑞卿受到迫害,罗箭也未能幸免。
1970年,他转业到南充当工人,1976年,落实政策后重返新疆。1978年,罗箭调到国防科工委机关工作,1996年,从解放军总装备部后勤部副政委岗位上退休。
“我跟我父亲生活了几十年,我觉得我父亲外表虽然很威严,但却非常慈祥。他第二次反围剿的时候受过伤,一颗子弹从下颌部打进去,从太阳穴这边穿出来,牙也 打掉了,口腔张不开,说话老是‘咬牙切齿’的。他身兼保卫局长,以后又当公安部长,所以很多人不是太了解他,觉得他很严肃、很威严,不敢接近他,但是在我 们七个子女的眼中,他是很慈祥的。
虽然他在党和国家担任重要的职务,但是回家后他对我们非常关爱。” 罗瑞卿长征时是在政治保卫局工作的,建国后是第一任公安部部长,他比毛***高一厘米,让毛***觉得罗瑞卿“在旁边一站我就觉得十分放心”。“毛***曾向我父亲规定: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一个都不能出安全问题,出了安全问题你就提着脑袋来见我。
我父亲当了公安部长以后,把中央领导人的安全时刻放在心上。为什么毛***对他很满意,现在来看,是因为我们国家没发生国家领导人安全出问题的事。
在父亲任 公安部部长期间,只有两件事受到毛***的批评:一件就是***在上海当***的时候,***遗留的特务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刺杀******,当然最后他们没成 功。 再一件事是发生在***元帅身上。一次,他的车走到街上被特务拦住,双方开火了。这两件事情最后都处理了,过程很复杂,现在看来还有一些处理不当的地方。”
萧劲光大将之子 萧永定——国家机电轻纺公司总经理,萧伯膺——高级军官,萧策能——海南省经济合作厅副厅长,萧新华——武警部队高级军官,萧劲光大将一生教子治家甚严。 1948年,长子萧永定在苏联学习,萧老在紧张的战斗生活中给儿子写了长篇赠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定要有事业心、进取心,时刻要具有群众观 点,掌握群众路线。
凡事都有困难,事业是在不断地克服困难中完成的,遇到困难就要勇敢地去克服它;碰了钉子,就要向钉子学习,并研究如何拔除它,千万不要 急躁,急躁没有用处,不能想出办法,只能使你垂头丧气;为人要正派,要有原则性,对党要忠诚老实,对同志要诚恳热情,要讲团结友爱。
对敌人要狠;诚恳热情、团结友爱是从高度的原则性产生的,没有原则性的阿谀奉承、迎合取巧是最不忠诚老实,最可耻的。
凡是事实,凡是真理,就应当承认,坚 定不移,哪怕用千钧力量来摧毁你,你也应当矗立不动,表现你的清高气节;如果事实证明你错了,就应当首先自我批评,立即纠正错误,这也是一种高尚品质,是 最聪明、最进步的表现。
如今这篇赠言早已发黄,但它一直是萧家的传家宝。 1961年,萧策能去哈军工上学,萧老将“赠言”再抄一份给他,勉励他好好学习。伯庸、新华参军时,萧老又逐一找他们谈话,讲做人的道理,鼓励他们为党、为国、为军队建设做出贡献。
如今萧老的子女都已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这也是对萧老最好的安慰吧。王树声大将之子 王鲁光——原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秘书长、副理事长王鲁光生于194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他1970年参军。
1972年12月26日清晨大雾,他在马路上被汽车撞出三四米,医生宣判为“四~五胸椎错位合并完全性截瘫”,这天,距离他的婚期仅有4天。 因为身体上的原因,他主动拒绝了曾经门当户对的婚姻。直到很多年后,他才与另一位女士结为伉俪。
出院后,王鲁光还是原来的习惯,对外表从不讲究。轮椅上的他,永远是一条空军蓝裤子,黑色的布鞋,只是在正式场合,他才会在上身穿一件西装。 身为残疾人的王鲁光,一生中最看重的还是残疾人的事业。
1984年,他与邓朴方一起创立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并先后担任秘书长、副理事长。 2004年,为了准备“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王鲁光足足忙了七八个月的时间,连专刊封面,他都亲自动手选择。
王鲁光说:“父亲一生打大战、恶战特多,他不迷信,可是很怪,逢七便倒霉。”所谓逢七倒霉,即为1927年黄麻起义、1937年西路军覆灭和1947年中原突围均失败了。 2005年2月20日5时30分,王鲁光离世。
这一年也是父亲王树声诞辰一百周年。 许光达大将之子 许延滨——装甲指挥学院院长、少将许延滨少将是十大将军子女里面唯一真正继承父亲衣钵的将军。 他与父亲都先后担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院长,并都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装甲兵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都喜欢理论着述和科研研究,都在军事着述方面有过骄人的成绩,让世人瞩目。
许光达大将对孩子要求严格,从不娇纵。 作为独生子的许延滨无论是上小学或中学,都被父亲“教导”说:填登记表时不准写爸爸的名字和职务,只写妈妈邹靖华的名字。一次,由于许延滨学习成绩好,学 校要推荐他到国外学习,征求许光达大将的意见时,没想到被他一口回绝,他的理由是:不能因为是国防部副部长的孩子就优先出国。
这件事让许延滨难过了好长时间,他当时十分委屈:“我上学你不让填你的名字,可这是我凭自己的实力为自己争来的出国机会,也被你回绝了。
”在他眼里,父亲的做法实在有点不近人情。 后来,当他也成为将军,并凭实力在中国军事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做出了一系列成绩后,他才明白,父亲不是不近人情,而是不希望自己的后人成为无所事事只靠父辈的荫封来获取官职和荣耀的寄生者。
背负着父亲的希望,1975年至1976年,许延滨参加了核试验,作为装甲兵部队指挥员,率先乘战车进入爆心。1978年至1979年,参加了对越自卫反 击战,在战争中光荣负伤。1983年至1988年,任陆军坦克二师师长期间,建立了全军第一个等级战备转换程序,研制开发了我军第一套数字化试验部队基本 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