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方逝世 安徽省政协主席王明方昨病逝 曾用笔名撰文回忆母亲
今年农历三月初六,清明节,正是我母亲的百年生日。这些天来,我更加怀念母亲,怀念她给我的教诲。
1952年初冬时节,我出生在大兴安岭脚下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一岁多父亲就病逝了,脑海里没有父亲的概念。母亲虽然没上过一天学,但她给予我的家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精神,在我成长、进步,直至成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万般珍贵的作用,奠定了我一生做人做事的思想品格根基。
谚语箴言教诲做人道理
母亲的家教在我们村是独树一帜的。记忆里,村里其他人家父母管教孩子几乎没有不打骂的,而母亲对我们兄弟姐妹从未打骂。我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都长我十多岁,我记事时,他们都已长大成家。母亲对年纪最小的我,特别疼爱、呵护,走到哪把我带到哪。
闲时,母亲常到前院的堂二舅母,或西边姥姥家串门聊天。和别人不太一样,母亲发表议论、评点事情,总说些警句谚语。我不管懂不懂,听多了也就记住了。再长大些,母亲教育我时也常讲些箴言警句,使我一点点懂得人生事理。几十年来,那些话经常在我耳畔回响,有些情景也常常在脑海浮现,成为滋养我成长、进步的原生态营养。
那些话好像很平常,但在那穷乡僻壤、文化荒芜的小山村,没有读过书的母亲,能传承并践行那些主张,让我在耳濡目染中得到启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比如,在我上小学前后,母亲就常和我讲:"这个国家好,不是赶上了这个国家,咱的日子没法过呀!"母亲又讲毛主席好共产党好。毛主席有画像,我能认得,共产党是谁,我不懂,但心中埋下热爱党的种子。到我成年时,母亲积极支持我入党。当时村里青年人中,主动申请入党的还没有别人。
母亲特别讲究修身做人。教育我要品行端正,就说"做人不能丧良心""人要走得正、行得正,脚正不怕鞋歪""吃凉饭,花脏钱,早晚是病";教育我要勤俭节约,就说"心宽不怕房屋窄""笑破不笑补""知足常乐,不能有福不会享";教育我处事要有分寸,要多替他人着想,就说"说话要知深浅,做事要懂倒正""人心是肉长的,以心换心""事怕颠倒颠,遇事替人想""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教育我要有感恩之心、坦诚待人,就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怕见面,树怕扒皮(有误会有疙瘩,说开了就好;有遮着盖着的,见了面就清楚了)""不能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教育我做人干事都要着眼长远、不畏困难,就说"处人要有长远劲儿,淡淡泊泊长流水儿""做事要有耐性,有抻头""不能有心采花无心戴(要干啥像啥,干就干好)""没有过不去的日子"……母亲言传身教,令我受益匪浅。
我长到20岁才告别母亲到省城去读书。这虽然看上去有些晚,但有智慧的母亲用精神乳汁喂养的优势,让我在离乡四年半的时间,就走完了一个农民到副处长的路程。这首先是党组织培养的结果,也与母亲的家教密不可分。我永远感恩党、感恩母亲。
非常之举供养上学读书
打记事起,我就常听母亲讲:"你父亲没念过书,他经常发誓,当裤子当袄也得供儿子念书。你长大好好念书,念到哪我供到哪。"父亲去世时,哥哥小学毕业,只好辍学,承担家庭重担。我上小学那年,19岁的哥哥当上民办教员,我三年级前都是他教的。
小学毕业时,全班只有我和另一名同学考上初中。当时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哥哥民办教师的工分收入,可这连口粮都不够,我上学的钱从哪来?母亲早盘算好上县城当保姆。现在当保姆很平常,但当时十里八村未曾有过,有人说"这老太太不知天高地厚,供儿子念书能怎样?到头来还不是顺垄沟找豆包"。母亲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说:"顺垄沟找豆包,识字也比不识字强。"
就这样,母亲准备十几块钱让我带着上学了,学校也给我评了每月3元钱助学金。母亲不会写信,更没电话,我到校后联系不上她,不知道她在哪儿,心中想念,很是难过。这种留守儿童的心情不经历是难以想象的。
那年11月份的某天中午,总务处张老师通知我:"到街里军政旅馆找县中医院张院长(张老师的大哥),你母亲捎东西来了。"我高兴得连跑带跳见到张院长,他告诉我:"你母亲在我家帮忙,托我捎来了钱和棉鞋。她挺好的,你别惦记。"母亲给我捎来20元钱和一双棉胶鞋。这是我第一次穿买来的鞋,还有母亲做的棉鞋垫。当时心里轻松了许多,但一想到母亲在人家干活,心里又有说不出的滋味。
父亲的遗愿和母亲的教诲、支撑,让我动力十足,学习成绩在全年级领先。初一第二学期开始,我从少先队小队长当上中队长,没到期中又当上大队委员。就在那时,我买了有生以来第一本课外书—《毛泽东著作选读》乙种本,学习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反对自由主义》等文章,还参加了学习王杰、学习焦裕禄等活动,这些奠定了我的思想政治基础。
但好景不长,1966年春,国家政治形势发生变化,加之张院长家庭变故,母亲被解雇。而学校知道我母亲当保姆,也没再给助学金,我的经济来源断了。母亲攒下几十元钱,我自作主张紧缩开支,就着捡来白菜叶腌成的咸菜,每天只吃六两饭,每月饭费只花3元钱。饿得难忍时,手抖得握不好笔。这样过了两个月,我的胃出了毛病,母亲决定让我休学治病。
初中一年级暑假过后,我兴致勃勃返校,可只上了一天课,就停课开始文化大革命的大串连。我在家呆不住,就和母亲说:"想去北京见毛主席,听说去北京坐车不花钱,到北京后吃饭也免费。"母亲将信将疑,但还是支持我去,拿出了家里仅有的八块钱。我去了北京,参加了毛主席第八次接见红卫兵,还参观了一些高校、景点,一共只花了三块钱。北京之行开阔了我的眼界,对我影响深远。
1967年,学校继续停课,我热切地盼着上课。母亲也不甘心,继续上县城、去市里,寻求当保姆,都没能如愿。夏天,母亲在学校所在地镇上的堂妹(我称三姨)家住下来,帮助干家务,我返校也在三姨家吃饭帮忙。三姨每月给母亲一些钱,她是我的重要恩人。
我断断续续回学校,母亲特别嘱咐,"不能整人,不能当坏小子"。虽然那段时间没复课,但母亲支持我上学,使我有了两大历史性的收获。一是在老师引导下,开始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开启了我对哲学学习求索的理性人生。二是受同学指点,我开始给报社写稿。
刚开始相当一段时间稿子发出去,泥牛入海,但我坚持不懈地写了下去。没钱买稿纸,用废大字报代,信封用报纸糊,幸好那时寄稿件不用贴邮票。于是,感动了地区报社,吸收我为通讯员,并安排参加培训,政治敏锐性、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得到锻炼。这两大收获,有力地支撑了我的从政生涯。
不畏艰难传承坚强力量
父亲去世时,我们四个兄弟姐妹尚未成年,家中还有年近八旬的爷爷。母亲把苦痛埋在心里,抚幼赡老,挑起全家的重担。
上世纪50年代初,农村还是一家一户的生产体制,不长时间就成立了互助组。哥哥虽然还小,但有亲友帮助,家里的地每年都种下来了。日子过得很艰难,但母亲从不叫苦、从不畏难,她常说:"没有过不去的日子。"
1968年春上,母亲为了挣钱,走很远的路,漫山遍野采一种草编草帽卖。编一顶草帽要几天功夫,还要走很远去卖,一顶卖一元钱。母亲共编了十来个,卖了十来块钱。过了很多年,母亲聊天时和我说:"那段时间手里一分钱都没有,心想哪怕有一块钱呢,也能买点油盐酱醋。多亏编草帽卖了几块钱,管了大用。"记得当时我回到家,看到母亲精神头可足呢,哪知她那样为难!
1968年9月,我16岁初中毕业,正式参加生产队劳动。正值秋收大忙,收割庄稼我累得直不起腰,还跟不上趟。当时最艰难的活儿,是冬季搂烧柴。凌晨出发,冒着零下30摄氏度左右的严寒,到20里外的草甸子上,用很大的耙子搂柴草。天气酷寒,人却累得汗珠从狗皮帽子帽沿处直流,帽遮上结着冰霜,棉袄后背却冒着热气。
12月,我和另外4名社员组合一辆马车,轮流捞烧柴,每天捞一车。第五天轮到我,草甸子上刮起大风,好不容易捞来的柴草,被风刮跑不少。风越来越大,柴草无法装车,只好空车而返,要我自己第二天再来拉回。到生产队队部,队长通知我第二天一早去县里开会,参加工作队。但甸子上的烧柴还得去拉,怎么办呀!我回到家跟母亲说着就哭了。母亲轻松地说:"我带你去求人明天帮咱拉烧柴,你放心去开会!"后来一位堂表哥帮忙拉回了烧柴。
这件事给我触动很大。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有母亲榜样的力量,我勇于面对任何情况,反倒没觉得有什么困难了。
从容晚年昭示人生智慧
我在省城读书、工作,成家后立即将母亲接来,几年后我调到北京,她又跟着我们到北京,至母亲去世这两段共13年,这是我们尽孝,享受特殊意义家教,其乐融融的宝贵岁月。
小时候,母亲常给我讲北京是古代皇上住的地方,有很好看的金銮殿,又讲李自成进北京等故事。我们来到北京,在母亲内心是最富有成就感的事。到北京一安顿下来,我们就陪母亲游故宫。她走不动,我们就带个马扎,边走边歇。到太和殿前,我背着母亲走上几十个台阶,看到了金銮殿,母亲坐在马扎上凝望、沉思良久……
从农村到大城市,母亲丝毫没有不适应、不习惯。老人家把心放在我们这儿,住得安生、住得自在。当然她也思念故土,想念那里的儿女、孙辈。身体允许时,我就安排她回老家住住。
晚年的母亲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对生活智慧的极致运用,在帮助我们干家务和照顾自己身体上很好地达成和谐统一。她特别想帮我们多做些事情,但身体越来越力不从心,特怕生病给我们增加负担。早年的过度操劳加上寒冷的气候环境,让母亲患上肺气肿、肺心病,我们专门雇了保姆,尽力保养母亲的身体。
到后几年,她已是弱不禁风,但仍奇迹般地调控着自己的身体,到北京的七年里硬是没得一次感冒。她天天盯着天气预报,嘱咐我们大人孩子每天穿好衣服,自己则精致掌握,预感有凉,先加衣服,稍微有热,略减衣服;流鼻涕了,团个棉球堵住鼻孔,还真管用。
饮食方面,她也精心把握,凉的不吃,硬的不吃,不撑着,不饿着,更重要的是心态保持平和、宁静,随遇而安、随遇而悦。这是母亲晚年人生的高级境界。最后母亲一觉未醒,几天后离开了我们,享年八十岁。那以后的三个多月里,我每天都梦见母亲……
人生在世,作为儿女,完全理解父母的心并不容易。不论多大年纪的儿女,哪怕已是60岁、80岁,在父母眼里仍是孩子,还要牵挂,要叮嘱,要唠叨。做儿女的一定不要烦,不要顶。这方面我没做好,有时不耐烦,有时有犟嘴,后来每想至此都深感内疚。
和母亲晚年的这段生活,让我在人生感悟上又得教益和提升。我深深领悟到:作为儿女,积极干事走正道,是对父母的最大关心,最大照顾;作为父母,身体健康精神好,是对儿女的最大支持、最大帮助。为人子女者,善顺父母心,谓之大孝;为人父母者,善传子女道,谓之大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