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前罗布泊:怀疑我们杀了彭加木(2)

2018-02-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彭加木在'720'休整三天后就闲不住了,带着队往罗布泊北部考察去了.5月30日队伍汇合开始再次的穿越湖盆行动,这一次为减轻嘎斯车的负重,决定只有彭加木.汪文先.陈百录.王万轩.包继才外加电报员萧万能6个人穿湖,8座车拉着其他人从罗布泊外围到米兰汇合.  经过一周异常艰难的努力,考察队终于从东戈里克穿出了罗布泊湖盆.这是人类首次成功穿越罗布泊湖盆,为了庆祝这次艰难的胜利,也为了庆祝考察活动圆满结束,考察队在农垦总局米兰农场购买了3只羊杀了吃,大家都特别高兴."每个人都不成样子了,脸晒得暴了皮嘴唇干

彭加木在‘720’休整三天后就闲不住了,带着队往罗布泊北部考察去了。

5月30日队伍汇合开始再次的穿越湖盆行动,这一次为减轻嘎斯车的负重,决定只有彭加木、汪文先、陈百录、王万轩、包继才外加电报员萧万能6个人穿湖,8座车拉着其他人从罗布泊外围到米兰汇合。

  经过一周异常艰难的努力,考察队终于从东戈里克穿出了罗布泊湖盆。

这是人类首次成功穿越罗布泊湖盆,为了庆祝这次艰难的胜利,也为了庆祝考察活动圆满结束,考察队在农垦总局米兰农场购买了3只羊杀了吃,大家都特别高兴。“每个人都不成样子了,脸晒得暴了皮嘴唇干裂,但每个人收获挺大,特别是彭加木,一个硬皮的笔记本都快记完了”。此时大家的心情就是休整几天之后回家。

此时彭加木有了新的想法,他想到罗布泊的东南去考察,然后从东北方向绕道“720”返回。彭加木对陈百录说,罗布泊东南是从来没有考察过的地区,应该乘机多做些工作,得到对罗布泊的完整认识,罗布泊的北部、西部、南部他都走到了,只有东部没有去过。他希望借这次难得的机遇,扩大考察成果。

“大家对这个想法情绪不高,意见相当不一致。又是从来没有走过的路,又是冒险。在地图上看,新的路线有900公里,比穿湖还要长,大家怕吃苦头。”王万轩记得去还是不去讨论了四五天。

三个司机都坚决不去。沈冠冕不太坚决,从科学考察的角度,多考察一些是求之不得的。从身体的角度又有些吃不消。就在争论中,新疆分院批准的电话到了。

“党员要带头”。但是大家也达成一个原则:往前走,当水或者油消耗一半,探险的路还没走到一半的时候,就立即原路返回。

6月11日早晨,米兰农场食堂提前开饭,考察队三辆车匆匆向东出发了。

前苏联地图的“幻景”

陈百录回忆说,错误起于那张前苏联的地图,这张图在库木库都克的位置清楚地标出了一眼泉井。

作为行政总管,陈百录曾要求彭加木对此行的给养做出预算。但是考虑到车子只能拉8只汽油桶,多了也带不了,这一次决定带5桶油,3桶水。

“彭加木把希望寄托在库木库都克的水井上。在维吾尔语里,库木库都克的意思是‘沙井子’,彭加木相信在那里可以找到水的补给。就是不成,再向东到八一泉,也可以补充到水。”陈百录说。

从地图上测算距离,到库木库都克只需要三天的时间。

但是罗布泊是难以测算和想象的,况且这是一条完全没有人迹的路。第一天,遭遇“假戈壁”,土很虚,正面虚实深浅不清,车子不敢走,“一小时只能走4-5公里,耗油却很惊人。一连三天,走了不到200公里,水和油消耗快一半了。”王万轩说。

按照约定,应该返回了,前路漫漫,大家都有些动摇。这天夜里,一场大风乘机“打劫”了考察队的营地。

“大风掀走了帐篷顶,大家伙一人抱一根帐篷杆在风中摇晃,彭加木就抱着帐篷杆在大风里给大家打气。”

所有人都对这一幕记忆深刻,沈冠冕、陈百录、王万轩、包继才,所有的人在回忆中都加重并强调了这个大风的晚上。

“彭加木在风里连喊带叫:科学精神就是探险,最困难的时候,就是胜利将要到来的时刻,大家要挺住,决不后退一步,风不会永远刮的’风刮了一夜,那一夜没有人能睡着觉。”他们说。彭加木的勇敢鼓舞了大家。

大家都知道彭加木是患有两种癌症的人,年龄又是考察队最大的,在职务上是队长又是新疆分院的副院长,他都能坚持挺着,大家就不能躺下,他向前,大家就不能后退。

“昂藏七尺志常多,

改造戈壁竟若何。

虎出山林威失恃,

岂甘俯首让沉疴!”

这是彭加木癌症缠身将被推进手术室前写下的一首诗,也是彭加木,亲笔向郭沫若写信,要求从上海到新疆工作。

可以说,从到新疆工作的那一刻,彭加木已经把自己的生命,同中国的科学考察事业连在一起了。第4页

但是罗布泊却使出各种手段折磨着彭加木和他的考察队。王万轩说,到第6天,后面两个车都跟不上了,一开始等半小时,后来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根本没有办法前进。

油、水已经只剩下四分之一了,大伙的信心随着油、水的减少而减少。

“一边吃饭,彭加木一边开动员会,已经动员了三次了,他说,现在还不是山穷水尽的时候”。

绝望的是考察队花了七天时间到达库木库都克的时候,发现在这里找不到沙井子。这比原计划超出了四天,油已经不够三辆车返回了,水只剩下半桶,而且经过长途摇晃,混杂了很多铁锈,已经变成了红色。

先是彭加木和王万轩、陈百录开着车出去找了一圈,没有找到沙井;接着搞水文地质的汪文先再出去找,回来作出一个判断:根据地貌判断,这里根本就不可能有水。

是地图的错误,还是民间的误传?为什么这里会留下一个叫沙井的名字?

罗布泊的水是最不可靠的水,偌大的一个罗布泊都干了,何况一眼泉水?陈百录讲,1980年他去寻找彭加木,看到八一泉里还有水,而到了他陪伴望长城剧组和彭加木夫人夏叔芳到罗布泊时,八一泉也干了,尽管他们向下深挖,还是没有水。

最后的晚餐

王万轩还记得彭加木最后的时刻。6月16日的傍晚,考察队最沮丧的时刻,王万轩和彭加木都在5座车上,“我说,这样下去,你会把考察队带入绝境。”

“彭大声地说,‘怎么连你也怕死了?’”

“‘怕死?怕死我就不来了!要不咱俩下车比比,看谁更怕死!’”王万轩激动地说。

彭加木低着头,沉默着,很难受的样子。十几分钟后,彭向王道了歉,但还是闷闷的。

就在这时,一群野骆驼出现了,十五六头,“野骆驼”有人喊了一声。

此时的彭加木一下子从车座上蹦起来,激动得浑身发抖,大叫,追、追

野骆驼受到惊扰,大群一溜烟地窜没了,只剩下一大一小两只。

8座车很快截住了小骆驼,5座车向前直追大的。彭加木在车上不停地激动地说,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野骆驼的标本,罗布泊野骆驼的标本都在国外。在绝望之中,他还在想着科学事业!

“我开着车围着它兜圈子,彭加木在拍照。又追出去6-7公里,拿它没办法,彭加木就说,打死吧,国家还没有野骆驼标本。(当时没有相关法律)”王万轩说。

开枪。

野骆驼倒下了。

彭加木说不能损坏了野骆驼的骨头,于是亲自就地剥皮取肉。因为车装不下,捕住的小骆驼又被放了,彭加木命令一定要再捉回来,“这是难得的活体野骆驼,求都求不来呢”于是又捉了回来,并腾空了一辆车拉回了营地。

彭加木亲手解剖完大骆驼之后,疲惫的老科学家又为大家准备晚饭。吃饭的同时,彭加木做出了决定:当晚向马兰基地救援,在水和油送来之前,就地休息,停止前进。很快,基地回电:停止前进,原地待命,等待救援。

“当时的回复非常明确,先送水,因为直升机严禁运送汽油,并答应水第二天就送到。”陈百录说,“我和彭加木商议,第二天一早,由王万轩开车,他和汪文先继续去找水。”

这一天大家都累极了,找水、追骆驼、吃饭,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两点钟,最后累得帐篷都搭不起来了。在陈百录的印象里,彭加木这一夜似乎也没怎么入睡。

    罗布泊不肯“交出”彭加木

“我往东去找水井彭17/61030”

彭加木留下的纸条被拿去做了字迹签定,它确实是彭加木留下的。在确定日期上,彭好像犹豫了一下,最后将16改为17。这句话像是一句巫师的咒语,又像是一个丢失了谜底的谜,26年无法解开。

“罗盘在沙漠里定位有一个致 命的问题,就是只能定一个大致的方向,无法定出你所在的位置。”“老沙漠”夏训诚说。比如,你拿着罗盘在A点上测出北的位置,你向西移5公里到B点,再测,面向的地方还是北,你再向西移5公里到C点,再测,面向的方向还是北。“在沙漠里你失之毫厘,就能差之千里,虽然你一直在向北,但你再也回不到原来的位置上了。”夏训诚说。

东,是一个多么大而模糊的概念;往东。水井。人们一直沿着这两个大定位,一直找到了敦煌。一直找了26年。

纸条指引了寻找彭加木的方向,也解了考察队所有人的围。但是纸条会不会也把寻找引向歧途呢?

从彭加木留下的最后脚印来看,他曾经做过向东,再向北,再向西的徘徊,他是在思考应该向哪个方向走,还是迷失了方向?

那一天的早上,陈百录天一亮就起了床,为彭加木等去计划找水的人做了早餐。“我没有叫醒他们,做好饭就又回帐篷睡了。中午,基地来电报,小萧叫醒我,说彭先生不见了,我一看,他们都没有吃早餐,并且汪文先和王万轩还在睡着。”

“我不知道早晨去找水的计划,彭加木也没来叫我。”王万轩说。

“一开始大家并不急,想彭先生不会走远,会很快回来的。因为他常常自己呆着思考或者出去溜达。”沈冠冕说。

下午3点,罗布泊的温度直线上升,大家觉得有点不对劲了,开始找。先是开着车顺着脚印找,但是天太热了,又刮着“抽屁股风”顺风,不利于汽车散热,一两公里,就开锅了,只能倒过头来等风吹凉了车再走。后来干脆弃车步行找。直到天黑看不到脚印了才返回。

“当晚我们在高处点了一大堆火,让火燃烧了一个晚上;每半个小时打一次彩色信号弹;把车开到高处,不停地闪车灯,希望他能找回营地。”

没有任何音讯。

第二天送水的直升机到达,在陈百录的要求下,机长沿着往东方向20公里的范围做了20分钟的反复飞行。“飞得很低,连草丛中惊出的兔子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但是没有彭加木。

至于后来的四次大搜寻,更是象梳头一样梳过了认为可能藏匿彭加木的地方。

“这让人想不通。”陈百录、王文轩参加了第四次大规模的寻找。“2004年,我甚至找到了当年我们丢失的一把铁锹。我回到了当年的营地,24年了,车辙印还好好地在那儿,但一个大活人你却怎么也找不到”。

而以后也没有找到,这位杰出的老科学家消失在茫茫戈壁中!

悬案最新进展

王万轩今年64岁。几年前得了扁桃体癌,左侧脖子凹下去一大块,是切除手术后造成的。

“活着从罗布泊出来。”被王万轩称作是那一次科学考察最大的收获。

沈冠冕是坐着救援的直升机从罗布泊里出来的。一下飞机迎头撞上了审讯的目光:“考察队的队长丢了,你怎么活着出来了?”想起当年的情景,满头白发清瘦儒雅的沈冠冕仍然觉得很难堪。

“有人怀疑我们把彭加木杀了,怎么可能!彭加木是考察队员,难道我们就不是?大家一起在沙漠里吃苦,有什么理由要杀老彭?”

沈冠冕说,从沙漠里出来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虚弱到了极点,头发在一夜之间全白了,白血球达到了3500。

行政总管陈百录领到64式手枪的时候,就感到了沉甸甸的分量:保卫考察队。行伍出身的他在彭加木失踪后被人议论:派他去保卫彭加木,他却把彭加木丢了。

彭加木失踪之谜,26年来一直没有解开。

2005年一位农民在罗布泊东缘发现一具干尸,发现地点距离彭加木失踪的地方不远。人们怀疑,这具干尸就是彭加木先生的遗体。

有关方面目前已经完成了对干尸DNA的确定工作,并且正在和彭先生的家属联系,以便进行最终确认。截至本报发稿时,谜底还没有最终揭晓。

而彭加木先生生前所在单位和部分家属并不认为这具干尸是彭先生的遗体,有家属认为,这么多年来,类似的消息太多了。

26年来,彭加木先生的亲属一直都在等待着彭加木先生的最终消息,“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怀念他,他是我们家族的骄傲。”一位家属说。

在没有足够的后勤支持条件下,那次考察过程有众多值得汲取的经验,但是,他对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却值得铭记。

后记:彭加木失踪后的第二年5月,彭加木的老战友夏训诚带领考察队再进罗布泊。此后的26年里,夏训诚对罗布泊进行了25次考察。“每一次考察都在寻找彭加木,在寻找一种科学的精神”他说。

中国各学科科学家的努力揭开了罗布泊地理特征、环境变化、人类文明失落之谜。中国人已经掌握在罗布泊的发言权。最近,最重大的两件事是罗布泊距今4000年小河墓地的发现与发掘,这是一个比100年前楼兰的发现更轰动世界的发现;另一个是由国家投资的26亿元的年产120万吨的钾肥项目今年4月25日在罗布泊开工,当年彭加木的梦想已经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