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长镜头 姜文与侯孝贤(长镜头与蒙太奇)

2017-07-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姜文.侯孝贤都是我异常偏爱的中国导演.然而,两人的电影区别鲜明.他们看待世界的视角,特别是他们的电影表达方式截然不同.但是,他们的电影都是优秀的电影,或者说,他们的电影是优秀电影的两极.    从电影制作的角度讲,姜文电影和侯孝贤电影的最大区别是,前者的叙事.表述采用的是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当今世界主流电影常用的"蒙太奇"的创作方式,侯孝贤电影则是非主流的"长镜头"创作方式.    世界电影创作有两大体系:"长镜头创作方法

    姜文、侯孝贤都是我异常偏爱的中国导演。然而,两人的电影区别鲜明。他们看待世界的视角,特别是他们的电影表达方式截然不同。但是,他们的电影都是优秀的电影,或者说,他们的电影是优秀电影的两极。

    从电影制作的角度讲,姜文电影和侯孝贤电影的最大区别是,前者的叙事、表述采用的是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当今世界主流电影常用的“蒙太奇”的创作方式,侯孝贤电影则是非主流的“长镜头”创作方式。

    世界电影创作有两大体系:“长镜头创作方法”与“蒙太奇创作方法”。“蒙太奇创作方法”的核心是通过镜头组接(即1 1=3)来叙事、刻画人物和表达思想。

“长镜头创作方法”是通过一个镜头中的场面调度来叙事、刻画人物和表达思想。    前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美国电影大师格里菲斯对“蒙太奇创作方法”均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

    爱森斯坦在中国电影界的地位异乎寻常。许多中国电影人言必谈爱森斯坦。与爱森斯坦同一国度的塔尔科夫斯基在他的《雕刻时光》一书中对爱森斯坦的批判明确而果断。

    塔尔科夫斯基说:“‘蒙太奇电影’的理念──即运用剪接将两个不同的观念结合起来,如此产生了一个崭新的第三观念──对我而言,我觉得与电影的本质格格不入。

艺术无法以观念的交互作用作为其终极目标。” ?    塔尔科夫斯基又说:“我反对‘蒙太奇电影’的原理,因为此等原理不容许电影在银幕范围之外继续生存。

他们不允许观众将个人的经验加诸其眼前的影片。‘蒙太奇电影’向观众呈现拼图和谜语,让他们读解符号,并以讽喻为乐,一再地以其知识经验为诉求。然而,这些谜题每一道都有自己的准确、一字不差的答案。

因此我认为爱森斯坦阻碍了观众......他的手段变成了目的,正如瓦莱里所指出的:影像的建构本身变成了目的。” ?    首先,我钦佩当年的塔尔科夫斯基毫不畏惧权威的勇敢。

但是,我要指出的是:塔尔科夫斯基犯了一个哲学上的“角度”的错误。哲学认为:首先,世界上有不同的角度,世界是多角度的;其次,世界上的角度没有“对”与“错”,就是说,世界上的角度可以说都是正确的,亦可以说都是错误的。

角度问题如此,电影创作方法问题同样如此。    爱森斯坦看电影,塔尔科夫斯基看电影,重要的是他们的观点都是建立在对电影迥然不同的理解角度上的。

    “长镜头创作方法”与“蒙太奇创作方法”是世界电影创作中的两大潮流,或者说两大分支。它们领导、主宰着世界电影的全部创作。

世界电影史中还有许多具体的电影流派和分支。但是,不管制作者承认与否,如何标榜,我们都能够从任何一部影片中,找到“长镜头创作方法”与“蒙太奇创作方法”的影子。    原因何在?    两种创作方法有着深刻的社会、艺术、文化、哲学的原因。

    1.两种创作方法的不同    ① 戏剧化与生活化(作品的审美特征)。

戏剧化与生活化是艺术作品呈现的两种主要审美特征。    ② 表现与再现(艺术家的创作态度)。

“表现”与“再现”是艺术家反映生活、进行艺术创作的两种主要创作状态。    ③ 导师与朋友(制作者与欣赏者的关系)。一个是居高临下的、师长式的指点江山,一个是平起平坐的、朋友式的相互交流。

    ④ “写”与“读”(时代特征)。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重要标志一个是“写”(Write ),一个是“读”(Read)。

前者,创作者更多地注意的是“写”(自己的),他们高高在上,为欣赏者指点江山;后者,创作者虽然也在写,但是,他们更多的是为了读者的“读”而写。创作者与读者是平等的,他们把叙事交给读者,把结局交给读者,把判断交给读者,把思想交给读者。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更重要的是,使欣赏者变被动为主动,使他们更积极地深入作品,与创作者一道思考,一道参与作品的创作。电影中的“长镜头创作方法”与现代文学的“读”是一致的。

    2.两种创作方法的文化、哲学背景    ①“镜”与“窗”──审美需求。

许多电影理论家、艺术家将电影艺术的魅力总结为“镜”    (魔镜)与“窗”(窗户)。    “镜”是虚幻,是用电影表现我们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东西,表现我们人类的梦想,“镜”就是“月光宝盒”。

    “窗”则是表现我们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在电影中,我们透过窗户看左邻右舍,同时,我们看我们自己。

“窗”使电影中的生活比现实中更“生活”,即所谓的“生活扑面而来”。    “镜”与“窗”实际上是人类的两大审美需求。    ② 理性与感性──把握方式。

我们生活在世界中,人们总想把握世界,包括我们人类自己,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而理性和感性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个基本途径。    理性:具体,精密,分析,科学。

    感性:整体,浑然,感悟,“艺术”。    ③ 西方与东方──世界构成。这里的东方、西方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概念。

它们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构成。    这里我们涉及到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问题。而“东、西方文明”问题又是一个纠缠不清的世界性问题。

    首先,东方文明、西方文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其次,就像科学是理性的,艺术是感性的一样,西方文明的核心是理性的,东方文明的核心是感性的。

最后,东方文明、西方文明不应该有优劣之分。它们都能反映世界的本质。但是,它们的角度、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它们是反映、把握世界方式的两极。    3.两种创作方法的各自优势    “长镜头创作方法”的优势有:    ① 它能够增加影片的真实感,使影片更加接近生活,使影片充满生活的魅力。

    ② 它使电影的影像减少了剪辑所造成的人为痕迹,使影片更加自然,更加贴近观众。    ③ 它能够增加观众的参与意识。

电影中的“长镜头创作方法”与现代文学的“读”是一致的。    ④ 它是“不露技巧的技巧”。我们不能认为在一部影片中,长镜头多,镜头组接少,它的电影技巧处理就相对减少。

“长镜头创作方法”虽然减少了镜头组接,但是,它却得把更多的工作放到镜头拍摄时的场面调度中去,也就是把组接溶入到场面调度之中,或者说是把技巧溶入到了生活和自然之中。因此,“长镜头创作方法”实际上是一种“不露技巧的技巧”。

    “蒙太奇创作方法”的优势有:    ① 它形成的镜头组接关系, 能够鲜明、有力地表现戏剧性, 制造冲突, 表现故事、人物和思想。

    ② 它形成的镜头组接关系, 有利于表现特殊的电影时空关系。    ③ 能够使电影形成较快的节奏, 这与今天人类生活的快节奏一致。

    ④ 更加合乎一般电影观众、电影消费者的电影观赏习惯。从实际考察出发, 电影特性主要有两个: 一、电影是商品, 电影是一种大规模的工业生产, 电影需要票房, 没有票房, 电影立刻灭亡; 二、电影属于人民, 观众看电影的状态主要是放松消遣, 而不是接受教育。

电影百年的历史证明,“蒙太奇创作方法”是电影实现票房价值的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