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飞作品 首届“沙飞摄影奖”获奖作品展暨沙飞摄影回顾展
持久地激活一种关注 第一个具有民间意义的摄影奖“沙飞摄影奖”评选出来了,评选结果可能不会让所有人满意,但却实实在在是组委会和评委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产物,其中不无兴奋,也不无遗憾。兴奋的是,四个获奖者名至实归,尤其是增加的“特殊贡献奖”,体现了评委们对一种不计成本为恢复历史真正价值与本来面目的工作的高度认可与赞许。
尤其是,这个奖项并不是常设的,那就更能说明评委会的价值取向。遗憾的是,在被提名者当中,的确还有优秀人选,由于名额不够而忍痛割爱。
至于获奖理由,评委会已经负责任地给予了恰当解释。 “沙飞摄影奖”体现的自然是沙飞精神。在“沙飞摄影奖章程”的“总则”已经表明,沙飞精神指的是“使用摄影关注社会与人类自身的命运”,而奖励对象则是“华人世界中那些持续关注社会与人类自身命运的个人,关注那些在推进摄影和使用图像方面对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华人个体”。
如果我们把这一精神具体化,那就是强调一个影像工作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价值,这种社会责任与道德价值,不仅包含在他们的作品中,而且还要体现在他们的行动里。
也就是说,“沙飞摄影奖”首先是针对实践中的个体,是那些自觉承担人类命运的勇敢前行者,而不是躲在狭小天地里各得其乐的自恋狂。
这也正是沙飞本人用他的实践乃至生命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遗产。继承与发扬这份遗产,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沙飞摄影奖”的评奖基础与授奖理由。 在评选结果尘埃落定的时刻,参与这项工作的全体成员不禁想起了沙飞本人,想起与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半个多世纪以前的那场悲剧。
无情的枪响掩埋了一段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也把在民族危亡时刻毅然投身残酷战争的知识分子的情怀推向了记忆深处。其实,一百多年来有多少人身处空前惨烈的大变局,而被掩埋、被推向记忆深处的又何止沙飞一人!
虽然那一段历史才过去不久,但是,回顾往事,我们惊讶地发现,近在眼前的历史,已经因为各种原因而斑驳模糊,支离破碎。 当年沙飞离开家庭和孩子,只身一人远赴北方,投奔革命,走上沙场,他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像一粒沙子,在祖国的天空自由飞翔。
可惜,当年的祖国不复旧观,正陷入空前的危机。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到1938年进入晋察冀边区,成为一名职业军人,然后在1950年悲剧性地结束年轻的生命为止,短短十几年中,沙飞用自己的相机,把一段悲壮的历史留在了底片上。
今天我们有幸审视他的遗作,就会发现,那原来是一部独一无二的微观视觉史,其中的细节不仅让人震惊,而且还让人肃然起敬。
正是在这些珍贵的图片中,历史不再抽象,不再模糊,而是充满了血和泪,充满了情和爱。历史转变成具体的个人,转变成活生生的事实。历史不再被删改,被抹除。历史就站立在那里,发出本来的声音。
曾几何时,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资源稀缺的年代。我们的视觉受到控制,受到蒙骗。历史转眼而过,像呼啸的风,居然没有留下一点痕迹。现在我们知道,在这沉默的时刻,一直有人用手中的相机在纪录,在拍照。
也就是说,虽然那个年代沙飞连同他的精神湮没无闻,但有一粒沙子始终在暗夜中飞翔,直到有一天落在高山上,成为众人瞩目的亮光。 而亮光闪烁着的,不正是沙飞的精神吗?! 三十年来,中国经历了一场重大的变革。
就文化领域而言,最令人难忘的就是遍及全国的纪实摄影运动,它是由无数的摄影家用他们手中的相机来共同书写的。今天,人们可以发现,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闪烁着摄影家敏锐的目光。 当所有这些目光汇聚在一起时,便激活了一种关注,对历史和现实的持久关注。
获奖本身就是对这种关注的支持。 而沙飞的在天之灵也一定会感到欣慰,因为他同样感受到了这种关注。 “沙飞摄影奖”组委会 首届“沙飞摄影奖”评委会 2007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