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的反人民悍将黄百韬 zt
黄百韬(1900-1948)祖籍广东梅县,客家人,生于天津。原名黄新,字焕然。黄百韬一生坎坷,不嗜烟酒,不沾恶习,对国民党反人民政权愚忠到死,对蒋介石愚忠到死。他是国民党军后期数一数二的战术家。淮海战役最后时刻不愿当俘虏,而举枪自杀。
黄于1916年毕业于直隶省立工业专门学校中学部。毕业后赴江西投军。先在军阀江苏督军李纯手下当传令兵,李失败后,已当营长的黄投靠山东军阀张宗昌,后又随张宗昌部下徐源泉投降蒋介石。
关于蒋介石同黄相识,有段故事。蒋介石听说张宗昌部下投降过来的有个姓黄的团长,对北伐军作战十分凶狠,于是命令黄来见蒋。蒋原来以为黄百韬是个五大三粗的北方大汉,一见面大吃一惊。但见黄百韬身材高挑,清瘦,两眼大而有神,目光坚定,说话声音低沉有力,很象年轻时的蒋。蒋看了十分喜爱,又问了一些军事问题,黄对答如流,令蒋更加满意,从此蒋对黄百韬尽力栽培提拔,黄为感谢蒋的知遇之恩,努力训练军队,每战必效死力。
1935年黄升任国民党政府第四十一师师长。1936年任鄂湘川黔边区“剿总”总参议,参加对红军作战。同年冬,入庐山的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受训,和杜聿明同学。黄学习非常努力,为同期陆大生会考第一名。1938年抗日战争开始,黄百韬投身抗战,在鹿钟麟的第六战区冀察战区做参谋长,同国共联合下的八路军接触很多,对八路军的战术很有研究。
后来到顾祝同第叁战区做参谋长。1940年为顾祝同策划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设伏茂林,生俘叶挺的就是他,对人民犯了罪。后被顾调任中央军的二十五军为军长。1943,黄百韬升为陆军中将。
2)进攻苏北解放区
解放战争开始后,黄率以缴获日本武器为主的整编25师(二十五军)参战。
整编第25师下辖第40旅、第148旅、第108旅。第40旅系由国民党税务警察总团一部发展而来,第108旅系由原东北军张学良麾下于学忠部发展而来,第148旅系由原川军范绍增部发展而来。为方便黄百韬见蒋介石,蒋特发给他编号第17号的总统府特别通行证,可以在任何情况下直接见蒋介石。这是蒋给他的特殊荣誉。
在内战中,黄战则争先,退亦谨慎,拼死搏斗,逐渐以反人民的显赫战功取得了蒋介石的信任。黄带的25军非常注重平时训练,黄本人善于同士兵打成一片,甚至同士兵一起参加训练,很受士兵爱戴,这在腐败的国民党军中是不多见的。黄部作战极为机警,战术有点像解放军,枪炮都打得很准,敢于夜战和近战。能攻善守,特别强调以攻为守。
黄先率整编25师从南京进入苏中,进攻邵伯,虽未成功,但也是粟裕苏中七战七捷收获最小一仗。随后在46年4至12月黄对苏北解放区发动了疯狂的进攻,先后攻占泰县,高邮,宝应,盐城,阜宁,特别卖命,特别积极。国民党进攻苏北解放区有两把尖刀,南为整编25师黄百韬,北为整编74师张灵甫,达成了把解放军挤出了苦心经营多年的苏北解放区的战略目的。
3)进攻山东解放区
47年1月10日,黄率部攻占苏北沐阳,18日进攻新安镇(今陇海铁路上的江苏东海县)地区。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期间,黄指挥整编25师和整编74师,负责从南向北攻击山东解放区腹地。当他发现74师孤军突出,迅速命令张灵甫回撤至垛庄桃圩之线,与整编25师,整编83师(后编号为第100军)靠拢。整编74师陷入重围之后,只有25师增援最为积极,黄倾25师全部兵力不顾牺牲拼死增援,最后功亏一篑。
47年6月,国军对山东解放区发动第叁次全线进攻,在决定山东解放区生死存亡的二次战役中,即南麻和临朐战役中,黄率部增援,冒死血战先后解了南麻的整编11师(即后来的黄维兵团主力军18军)和临朐的整编8师(后来的李弥兵团主力军8军)之围。在南麻牛心崮战斗中,7纵司令员成钧同志被25军特等射手击中,受了重伤(成钧同志是华野12个纵队司令员中唯一临阵受伤的)。
在这两次的战役中,25师伤亡很大,团营长死伤半数以上,官兵伤亡上万。南麻和临朐战役的结果,使解放军彻底丧失山东沂蒙山根据地,沂蒙山区根据地失守,使华东野战军进入最困难的时期。
在彻底占领沂蒙山区后,整编25师被派往胶东半岛,同两个国民党广东部队整编64师和整编63师,以及整编8师一起,扫荡胶东,进攻烟台。1947年10月2日攻占烟台。解放战争开始后,烟台与苏军控制下的大连航运往来频繁,东北解放军的兵工厂制造的炮弹,炸药,枪支和药品,布匹等物资,源源不断海运烟台,再由陆路运到华野部队和冀鲁豫解放区,支持关内解放战争。整编25师攻占烟台切断了东北解放军与山东解放军海上通道
随后黄的整编25师被蒋介石错误地调到大别山战场,使山东国民党军失去战略主动权。又于1948年4月,作为救火队的整编25师又被调回到苏北战场。
4)豫东战役
48年6月,豫东战役爆发,黄在这个战役中为国民党反动派立下了头功,战后蒋介石亲自为黄佩带最高级别勋章-青天白日勋章。
豫东战役第二阶段,解放军以消灭区寿年兵团为目标。区兵团由整编72师、整编75师和新21旅组成,解放军开始顺利达成了围歼75师的任务,准备转兵进攻位于杞县铁佛寺72师。国军以黄的整编25师为主,并入第3快速纵队和第2交警总队组成一个兵团,星夜来援援72师。当时解放军对黄的来援是没有准备的。
黄兵团突然杀到是“刺斜里杀出了程咬金,”令解放军措手不及,只得令中野11纵阻击黄兵团,中野11纵急驰逻岗和董店一线设防,谁知黄兵团行动迅速,以迅雷不及掩耳势,已越过这两地。黄兵团迅速靠近铁佛寺,华野不得不停攻铁佛寺72师,使得72师得以完整脱险,日后成为邱清泉兵团主力。
由于黄兵团威胁太大,华野转兵进攻黄兵团,抽调主力,1、4、6及两广纵队围攻黄兵团于帝丘店,开始了豫东战役第叁阶段。
再说整编25师见华野蜂拥而上,镇定地退入帝丘店为中心的村庄内防守。华野不顾伤亡,日以继夜猛攻,希望一鼓作气吃掉25师,黄部连日血战,形势危急。在最危急时刻,他亲率2营部队,在4辆坦克掩护下,反守为攻,发动逆袭,创造了国军战史上兵团司令带队冲锋唯一战例。
面对绝对优势解放军,他的部队伤亡重大,团长李景春也重伤倒地,黄本人也受伤,仍死战不退,站在坦克上高呼:中华民国万岁。部队受司令激励、鼓舞,拼死猛冲猛打,一举夺回4、5个村庄,遏制了华野进攻势头,稳定了阵线。与此同时邱清泉五军绕到包围黄兵团华野部队背后,出其不意地猛烈进攻,迫使华野撤退。
在谈到豫东战役时,皮定钧同志说:“此次战役,我们杀伤敌军也很大 ,要谈起来,我们就是杀伤敌军一个整师75师,但是我们“叁弟兄”(华野1、4、6纵 )都残废了”。《皮定钧日记》228页。1、4、6纵是阻击黄兵团和围攻黄兵团的主力。
5)淮海战役
1948年10月,黄为第七兵团司令官,下属25军,63军,64军,100军,44军,为国民党军在关内最大的野战兵团。位于江苏新安镇。目的是阻拦华野主力南下两淮地区。100军是由抗日战争时的荣誉第二师(由抗日归队伤兵组成)发展而来,也曾经多次同25军并肩战斗。
63军和64军为广东部队,士兵以客家人居多,参加过抗日战争中的很多硬仗,如江西会战,长沙会战等。也跟解放军多次交手。64军的军长刘镇湘经常说:我们连小日本都不怕,还怕***?
此时黄通过侦察电台,知道华野主力已集中到鲁南。于是向蒋介石提了以下建议:
陈毅的华野主力将进攻第七兵团,而刘伯承的中野主力将牵制其他各主力兵团,使之不能救援第七兵团,如此击破第七兵团,再循环击破其他各主力兵团;建议各兵团全部集中在徐州附近,而不是呈十字架形状分散在陇海铁路和津浦铁路线上,如果能打胜解放军,则乘机前进,如果败了,则退守淮河。此意见上呈后蒋介石后,久无消息。
11月4日深夜,蒋介石终于批准了黄的建议,主要是放弃连云港,第七兵团撤回徐州,其他各兵团向徐州附近靠拢。黄对此时的25军军长陈士章说: 可惜我这计划批准太晚了,来不及了。
黄预感到凶多吉少。11月6日,他对总统府战地视察官、陆大同窗好友李以劻说:看来这次,我这个兵团是首当其冲了。现在我兵团的战略位置很不利。在新安镇打则孤军无援,如侧敌西进,到不了徐州就会遇敌。而且徐州的工兵团迄今没来运河架桥。
国防部作战计划一再变更,处处被动。国防部作战厅郭汝瑰等人做出这样的计划,使人伤心。兵团主力10多万人,陈毅主力达三十多万,如果集中来攻,我兵团必败。如果我被围,希望其他主力兵团来救。古人说:胜则举杯相庆,败则出死力相救。我们是办不到的。请你面报总统,我黄某受总统知遇之恩,生死早置之度外,绝不辜负总统期望,我临难是不苟免的。
一向谨慎小心的黄此时也乱了分寸,没有及时用本兵团工兵部队(被100军借走在次要河段架桥)在运河上加浮桥,导致5个军以及随国军撤退的几万连云港地区老百姓堵在唯一的运河桥边。而这时解放军先头部队已经到达附近,大炮猛烈向大铁桥轰击,无数国民党军民落水,一片混乱。当时运河两岸已经有些冰冻。黄立即命令各军同时强渡运河。士兵们拼命用船将辎重渡过河,有不少人冒着严寒从刺骨的河水中泅渡了过去。
结果很有战斗力的广东63军要求南下单独渡河,黄也只好同意。63军于11月11日被单独消灭。过河时,25军和44军和100军都损失过半,只有广东64军完整。
11月9日过河后的第七兵团本来是可以快速到达徐州的,但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长郭汝瑰于11月9日来命令:第七兵团在碾庄就地抵抗。11月9日张克侠带领国民党军一个兵团两个军在位于徐州和碾庄之间的台儿庄起义,解放军从此缺口南下,完全堵住了第七兵团的退路。
此时,黄的第七兵团在以碾庄圩为中心的1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还有7万人:
25军两个师,还有一个主力148师被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长郭汝瑰调到宿县护路,被单独消灭;64军两个师;100军一个师;44军两个师
第七兵团在碾庄遭到解放军9个军的围攻,每日对黄的第七兵团发射炮弹三万发。解放军的进攻如同排山倒海。解放军的冲锋常常摆开一个极大的扇面,象一阵潮水般地涌上来淹没第七兵团的层层阵地。这种情况逼得国民党炮兵不得不压平炮口,以密集的炮火把成百吨的钢铁倾泄在的阵地上。
但是炮火一停,前沿马上又压过一层层人流。黄伯韬在战斗打响以后,一直保持着镇静。这个身经百战的反共宿将,每天用上万人的伤亡做代价,沉着地逼着士兵们死守每一寸阵地。他知道,这块战场上的进退得失,不但关系着他一个人的命运,而且关系着党国的命运。
由于没有预计到张克侠带领国民党两个军起义,第七兵团没有计划在碾庄作战,导致第七兵团军火和粮食专用列车提前开往徐州,最后粮弹无着。其中第44军军属炮兵营的所有大炮到11月12日就没有炮弹了。但第七兵团战斗一直坚持打到1949年11月22日。
第七兵团所有的军官和士兵都战斗到底,非死既伤,直至弹尽粮绝。参加过此战的解放军老战士回忆:碾庄国民党军打得狠啊,只要有一口气就往外打枪,打死不投降。国民党俘虏没一个完好的,都是缺胳膊断腿。那些广东的俘虏伤兵要自己走回家,好多走着走着就歪倒在路边死掉了。广东几千里远,天寒地冻,那个年头谁能走到啊。
63和64军以杂式装备为主。64军的装备:每个步兵连配汉阳造步枪60支、马克沁机枪4挺。这种装备比解放军的装备还要差。其战斗力全靠老兵们的素质和广东人的团结精神。
63军和64军以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广东兵为主,年纪都不轻了,很多人三十好几了,已成家。不远千里来到苏北,生命在一夜之间走到尽头,撇下成千上万孤儿寡母,着实令人慨叹。倘若不是因为这场内战,他们是应该享受政府的军人养老金安度晚年的,就象欧美的二战老兵那样。也难怪现在找不到象样的抗日老兵了。
第7兵团的覆没,就已决定了淮海会战的胜负。
黄百韬兵团的战斗意志,也成为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为数极少的可圈可点之处。这一胜利确实来之不易,华野伤亡近五万,而且多是各部的战斗骨干,排、连、营各级干部伤亡非常严重。有些部队发生气馁叫苦,“伤亡太大了”,“部队不充实了”,“不能再打了”。
当时华野有一个连报了220人伤亡,一个连满编才120人,由于不断冲锋不断补充兵源,所以伤亡竟超过了满编的人数。战后无论是战斗总结还是个人的回忆,都一致认为,这一阶段的战况之惨烈,是淮海战役之最。
碾庄战役最后,黄知外援无望,对25军陈士章军长说:反正是个完,突围做什么?不如在此地一个换一个地打下去,最后不过一死,也对得起党国和总统。使别人还知道有忠心耿耿的国民党人。叫黄浦同学看看,也好鼓励他们以后不要再勾心斗角地图私利。万一党国转危为安,也是我们的贡献。
说完便拔枪自杀身亡,结束了反共反人民的一生。
黄死后被国民党政府追授陆军上将。黄子黃效先,黃百韬之女黃麗珍以前是台湾華視的新聞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