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鸣心新疆 杜鸣心的夫人 我的创作与分析的新思路——杜鸣心
2016年12月21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乐派名家讲坛”(第四期)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歌剧厅举行。著名作曲家杜鸣心先生为国音师生带来一场题为“我的创作与分析的新思路”的讲座,分享其音乐作品和创作思想。讲座由作曲系主任金平教授主持。
金平教授在主持中谈到:杜先生的音乐创作非常强调表达自己内心最真诚的思想,在技术上强调作曲材料的节减和相互间的联系,用最精简的手法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详细内容
杜鸣心先生认为“中国乐派”的提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几代人前仆后继的努力来实现这个宏伟的理想。现在有些年轻的作曲家们热衷于学习现代技法是可以的,但还是应该认识到我们的根在自己的本土,切不能学习了国外现代技法而忘掉了自己的传统。
杜鸣心先生回忆50年代在莫斯科学习的经历,提出作曲的过程就是如何将音乐材料在一定的结构规模上合理地组织起来。以音乐主题的构成来说,一个完整的乐句可以包括主题核心的呈示、巩固、展开、结束四个阶段。音乐围绕主题核心不断展开,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主题和变奏曲主题大多都是如此。
这种以结构组织的视角看待音乐比仅从动机、副动机、乐汇、乐节、乐句的方式看待音乐作品更清楚和有说服力。杜先生现场钢琴演奏了2005年创作的芭蕾舞剧《牡丹仙子》中《最后的双人舞》选曲,并播放了1982年创作的交响幻想曲《洛神》,分析这两首作品的创作构思和技术手段,在场的师生对这两部感情真挚的优秀作品报以热烈的掌声。
结语
讲座结束后,针对师生们的提问,杜先生说:“我要写我自己内心的、自己所感动的、自己比较熟悉的、自己喜欢的那种音乐,这是我的创作理念。”杜先生谦虚地表示自己还是一名学生,应该好好向年轻有为的作曲家们学习,期望在有限的生命之中,继续创作自己所感动的、喜欢的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