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演金华青 80后中国导演凭《瓦全》获国际纪录片评委奖
为了给观众提供一个看片指导,今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破天荒地在前晚,也就是活动开始的第二天揭晓9项大奖。其中大奖由捷克与意大利合拍片《与海豹和睦相处》获得,中国年轻纪录片导演金华青的作品《瓦全》则获得评委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金华青没有流露太兴奋的表情,他更多的是无奈和清醒。他知道自己正行走在一个艰难的领域。
最便宜的片子,花了800元
跟周围的纪录片前辈比起来,金华青显得相当年轻,像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一问,他出生于1980年。在这次纪录片大会的上百部作品中,他是唯一获奖的中国导演。天才吗?也许。不过,他并没有什么传奇经历,也没有靠拍纪录片改变生活。现在,他在电视台做新闻节目,有发稿任务,一个月要发25条。
他回忆,大学毕业后,他进了浙江台州电视台。3年前,他开始拍自己的第一部纪录片《柳菲的暑假》。这部投资3000元的处女作,让他一举斩获四川电视节、中国电视金鹰奖等国内8个奖项。在两三年时间里,他执导的3部纪录片,在20多个国际电影节中一半入围,6次获奖。
让人惊讶的是,这些纪录片成本都很低,《铜门日记》只花了800元。备受好评的《瓦全》也只花了6000元。这部片子拍了3个月,焦点对准一个小镇上处理洋垃圾的民工。“片子是我自己出钱拍的,吃住都跟民工在一起,没花什么钱。
导演、摄影、剪辑、字幕等都是我一个人。摄影助理也都是台州学院影视专业的学生们。后期是在台里做的,没花钱。”据学生们透露,金华青是个纪录片“疯子”,特会玩命。《瓦全》的结尾里有一组闪电镜头,只有短短12秒。学生们回忆说那晚大家正准备歇息,突然外边电闪雷鸣,大雨倾盆,金华青马上用被单裹住机器往外跑,对着天空足足拍了半个小时。
跟探索频道合作,太累了
做个独立或者半独立制片人,很大程度是出于无奈。找不到投资,只能自己投资。因为,大多数纪录片缺少商业价值。《瓦全》虽然得了很多奖,但它还没在任何一个电视台播出过。其实金华青已经把900多分钟的片子剪成了两个版本,一个是评委们看到的版本,一个是只反映民工生存状态的版本。
但是,无论哪个版本,只有少数人看得到。其实在这次纪录片大会开幕的时候,有记者问到广州纪录片的发展情况,主办方一个发言人就坦承,停滞不前还是客气的说法。因为收视太低,有些纪录片栏目已经停播了。
有些导演把希望寄托在国外投资。大名鼎鼎的Discovery(探索频道)有一个跟中国纪录片导演合作的《看中国》计划。Discovery向它感兴趣的拍摄计划提供资金,中国导演拿这些钱来完成作品。金华青的朋友参加过这个计划,但认为“太累了”!
“Discovery的纪录片比较商业化、类型化,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但会打破你原有的拍摄方式,按照他们的模式来拍纪录片,你的个人风格就没了。”但是,如果有机会,他仍然愿意拍摄Discovery那种纪录片,大制作,强大的销售团队,遍布全球的大批观众。这是中国纪录片人的梦想。
除了我,还有谁看纪录片?
中国纪录片到底有多难?金华青说,他所知道的人里,拍纪录片挣了钱的不超过5个。他的老师梁碧波甚至有些耸人听闻地对他说:“你一定要把纪录片当成一门快要绝种的手艺,一代代传下去。否则,它会失传……”他常常问自己,在中国这个电视剧大国,什么纪录片能够让观众坐在电视机前?什么纪录片能够让观众进影院?“我每天都在想,除了我之外,还有谁在看纪录片?”
金华青也承认,造成这个局面,原因不仅仅在于观众。和国外纪录片相比,中国纪录片的差距很大。不少中国纪录片不会讲故事,解说词太多,或者主题先行。“拍纪录片必须要事先想好,要不然会拍一大堆无用的东西。但是又得做到客观地呈现,让事实说话,而不是自己在里面评论。”
但是一些外国纪录片又太过好莱坞,纯粹的搞笑让他难以接受。“贾樟柯是我的偶像。我关注的还是一些底层的人群、阴暗的角落,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去温暖他们的内心。”但是,现在的人们似乎难以接受沉重的主题,沉重的讲述方式。金华青自己也很困惑:湖南卫视的《变形记》很火,但是在专业纪录片制作者看来,这是肥皂类纪录片。“如果说是我们抛弃了观众,怎样能让他们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