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斗与黄万里为三峡“决斗”

2017-05-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当日下午3时21分,是中华民族历史值得记录的一个神圣而又庄严的时刻.就在那个时刻,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亿万双眼睛在注视着电视荧光屏,有亿万颗火热的心在收音机旁静听播音员的实况转播----人们关注的事件,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了争吵73年的三峡工程实施方案.国人梦修三峡工程已久.早在 1894年,孙中山以忧国忧民之心,上书清政府直隶总督李鸿章,在洋洋八千言畅谈富国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中,对电能的作用进行陈情.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孙中山在上海用英文撰写<国际共同中国实业

当日下午3时21分,是中华民族历史值得记录的一个神圣而又庄严的时刻。就在那个时刻,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亿万双眼睛在注视着电视荧光屏,有亿万颗火热的心在收音机旁静听播音员的实况转播----人们关注的事件,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了争吵73年的三峡工程实施方案。

国人梦修三峡工程已久。早在 1894年,孙中山以忧国忧民之心,上书清政府直隶总督李鸿章,在洋洋八千言畅谈富国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中,对电能的作用进行陈情。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孙中山在上海用英文撰写《国际共同中国实业计划——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之方法》,呼吁西方实业界到中国投资,其中在谈到改良现有水路及运河时提出开发三峡的方略。此后,英国工程师波韦尔专程到三峡进行了考察,提出了《扬子江三峡水电开发的意见》。

1924年8月17日,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明确提出应建三峡大坝发电。但由于当时认识有限,孙中山所谈的仅仅限于航运和发电,而没有涉及防洪减灾功能,加之当时国力有限,他的想法只能限于想法。

1932年,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组织了一支长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队,对三峡地区进行了考察,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三峡的考察。结论是:在西陵峡内黄陵庙和葛洲坝分别修建一座水电站。但这个结论低估了三峡地区的水利资源的潜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结为盟国。美方给予中国大量资金与技术的支持。1944年4月初,时任国民政府生产局顾问的潘绥提交了一份《利用美贷筹建中国水利发电厂与清偿贷款方法》的报告。建议由美方提供9亿美元的贷款并提供相关技术与设备,在三峡地区修建一座1000万千瓦的水电站;同时提出修建一座年产500万吨的化肥厂,在工程完工后向美方出口化肥还贷。

那年5月,世界著名水工专家萨凡奇博士到达重庆,对长江上游水利资源进行考察,提出《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在南津关至石碑之间选定了坝址,设计坝高225米,总装机容量1056万千瓦。

1945年,国民政府原则同意了萨凡奇的“初步报告”,并开始准备动工。但在1947年5月,国民政府叫停了与三峡大坝有关的所有工作。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毛泽东非常关注长江的水患治理问题,为此成立了长江水利委员会。1953年,毛泽东大胆提出在三峡修建大坝的思路。1956年,毛泽东畅游长江,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著名诗句,开始了他在三峡修建大坝的梦想。

1957年,毛泽东提出亲自考察三峡库区地貌,看是否适合修建大坝的要求。中央为安全考虑,没有同意他的要求。但毛泽东修三峡大坝的美梦不减。从1953年到1958年的5年时间里,毛泽东先后6次召见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提出了三个关键性问题。一是如何解决泥沙淤积;二是国力能不能承受;三是如何解决防空炸问题,尤其是考虑防原子弹问题。

1958年1月,毛泽东主持召开南宁工作会议,期间专门研究三峡工程问题。会上,主上派的林一山和主下派的李锐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而这个争论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

在清华,这个工程的主上派代表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光斗,而主下派代表则是著名水工专家、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民主人士黄炎培之子黄万里。

1958年3月30日,毛泽东视察三峡工程坝址中堡岛,他对陪同视察的林一山说,你能不能找个人替我当国家主席,我来给你当助手,帮你修三峡好不好?

————————————————————

张光斗,1912年出生于江苏常熟,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1934年秋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美资格,赴美学习水利工程,1936年至1937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工学院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任职,期间曾受政府派遣,到美国垦务局实习。新中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

黄万里,1911年出生于上海,193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后赴美国留学,改修水利工程,获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伊力诺伊大学工程博士学位,并在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工作。1937年回国,在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任职。半年后任四川水利局工程师和测量队长,1947年任甘肃水利局局长。1949年任东北水利总局顾问,1951年回唐山交大任教,两年后,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