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钢上海滩 《文化之约》专访著名作曲家陈钢 心系上海文化
搜狐娱乐讯提起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您一定不会陌生,它已经超越了一个作品,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符号。半个多世纪以来,一双美丽的蝴蝶飞出国门,翩翩飞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中国音乐与中国精神的代表。BTV文艺频道4月27日23:25播出的《文化之约》,就将为您讲述《梁祝》的作者之一,我国著名作曲家陈钢的故事。
无形之中的音乐启蒙
陈钢的父亲陈歌辛是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人称“歌仙”,《玫瑰玫瑰我爱你》、《夜上海》、《凤凰于飞》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均出自他手。在家庭的影响和熏陶下,陈钢与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从小便学习钢琴,接受音乐教育。在陈钢的记忆里,童年学习钢琴的生活,就是老师?——匈牙利钢琴家瓦拉的一双长着黑毛、随时会落下打手板的大手。
其实,从小父母并没有对陈钢兄妹提出一定要做音乐家的期望和要求,相反,陈钢从小跟弟弟妹妹写文章、办家庭报纸,立志做一名文学家。也许正是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和从小的音乐启蒙为陈钢打开了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
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1997年7月2日,香港回归的第二天,群山环抱中的美国洛杉矶市碗形剧场内座无虚席,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庆典宴会,华人华侨们欢聚一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引子”音乐一响起,掌声的浪潮就仿佛从群山后面涌出,一浪一浪推过来。演出结束天幕上打出大字“Bravo China!”(向中国喝彩)。向中国喝彩,这是献给中国由衷的赞扬和欢呼。其实,这首曲子早在1959年中国首演后就已经迅速传遍世界,作者陈钢和他的大学同学何占豪蜚声中外乐坛。而创作这首曲子时,两个人还仅仅是二十出头的学生。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诞生有着怎样的背景?两个如此年轻的学生怎么能够谱写出世界经典旋律?《文化之约》将为您讲述。
创作生涯以情动人
《梁祝》之后,陈钢又创作了红色小提琴系列作品和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有人曾帮陈钢总结过,《梁祝》是纯情,红色小提琴是激情,《王昭君》是深情,陈钢一生的创作都不开一个“情”字。
老“克勒”心系上海文化
陈钢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文质彬彬,谈吐优雅而讲究。除了自己的老本行作曲,陈钢最关心的就是日益流逝的上海海派文化。那么,他又为此做出了什么样的努力呢?“克勒门”又有着什么样的含义呢?
想了解更多作曲家陈钢的故事,敬请关注BTV文艺频道4月27日23:25播出的《文化之约》,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