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万林:雁荡山的知音

2017-11-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采访对象:滕万林中学高级教师 书法学者(简称滕)特约主持:金辉(简称金)滕万林,1931年9月出生在乐清大荆.1960年毕业于华东师大语文系,毕业分配在山西晋北师专教文艺理论课.1962年调回乐清,在乐清中学.大荆中学等校任教.长期以来,滕万林潜心雁荡山人文历史和中国书法的理论研究,出版著作有<文艺思想>(与人合作).<雁荡山揽胜>.<雁荡山楹联赏析>.<书学漫步集>和书法作品选<清风集>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

采访对象:滕万林中学高级教师 书法学者(简称滕)

特约主持:金辉(简称金)

滕万林,1931年9月出生在乐清大荆。1960年毕业于华东师大语文系,毕业分配在山西晋北师专教文艺理论课。1962年调回乐清,在乐清中学、大荆中学等校任教。

长期以来,滕万林潜心雁荡山人文历史和中国书法的理论研究,出版著作有《文艺思想》(与人合作)、《雁荡山揽胜》、《雁荡山楹联赏析》、《书学漫步集》和书法作品选《清风集》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会员、乐清书协顾问。

几年前,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朱光潜全集》。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20世纪60年代他撰写的《西方美学史》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专著,影响很大。《朱光潜全集》中收录了朱光潜致滕万林的两封信,一封是1960年3月28日写的,一封为1961年1月23日写的。朱先生在信中谈了他对自己著作的态度,同时热情鼓励滕万林要好好钻研美学。收信人滕万林就是我们温州人,也是今天我们采访的对象。

汽车从雁荡山东麓的迎客僧旁经过,我们来到了大荆镇绿玉溪边上的滕家。滕家门口的石榴开得火红火红的,即便是在暴雨如注中仍像是一团火焰在雨帘中跳跃着,不失风采。滕先生真是与雁荡山有缘,不仅出生在雁荡山麓,家里养的兰花也是珍贵的雁荡素兰花,这是很能代表雁荡山的名兰;在他的书房里,推窗就可遥望雁荡山有名的五峰山;家中墙壁上悬挂的是歌颂雁荡山诗句的书法作品。

我与滕先生相识好多年了,相识的媒介也是因为雁荡山,记得他在报纸的版面上写了许多有关雁荡山人文历史的文章。在我眼里他是位对雁荡山有思考,而且也是很痴迷雁荡山的人,他是雁荡山的知音。我很理解他的痴迷,因为雁荡山给了他许多人生的感悟。

与胡兰成在雁荡的斗争

金:这些年来,您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您对雁荡山的思考颇有心得,并且运用美学理论研究雁荡山,深化了雁荡山的研究,这可是不易啊!我想这与您生长在雁荡山的怀抱里,喝着雁荡山清澈甘冽的泉水长大,是个地道的雁荡山人有关,可谓得天时地利吧?

滕:是啊,雁荡山是家山。我家离雁荡山著名景点石门潭不远,碧如翠玉的石门潭是我小时候的精神家园,那时夏天几乎每天在石门潭里游泳,因此练得在水面上仰卧漂浮的功夫。

我就读的初中淮南中学,学校就在雁荡山。那时老师经常带领我们去观赏风景,百岗云海和雁湖日出的壮美景象,至今记忆犹新。因此从小对雁荡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十分熟悉,雁荡山的一切溶化在我的血液中了。有时我觉得自己就是雁荡山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我也了解了雁荡山的一些人文历史。

金:雁荡山确实是个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非常丰富的风景名胜,我也很喜爱。刚才您说到初中是在雁荡度过的,据我所知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中有写到他在雁荡山的淮南中学当教师的经历。他曾任汪伪政权掌控下的《中华日报》总主笔,抗战胜利后,曾躲避温州,后经香港逃亡日本。以时间推算,他在雁荡山时正好是您在雁荡淮南中学读书的时候,您知道这个人在雁荡山的所作所为吗?

滕:我知道胡兰成这个人,而且还与他作过斗争,那是1948年的事。当时胡兰成教我们语文,改名叫张嘉仪。当时我是班长,他对我比较欣赏,有时找我交谈,鼓励我用功读书。我也很佩服他有学问。

不过,后来我改变了对他的印象。一次,我们班的几个同学在教室里玩骰子,他进来不问青红皂白就给一个同学三记耳光,这个同学现年逾古稀,还居住在仙溪镇。教师怎么可以打学生呢,我们不肯,个个义愤填膺,于是就组织罢课。我们贴出“教师打人是法西斯!”“张嘉仪滚出去!”等标语表示抗议。当时校长仇约三不在学校,我们全班同学打着标语,爬过谢公岭,跑到校长家中请愿,提出不要张老师教语文课。校长听了我们的反映,写了一封信叫我带给教务主任项章五,请他妥善处理。大约过了一个星期,学校撤换了张嘉仪,让著名画家周昌谷父亲周庸平先生教我们语文。

雁荡山的美学感受

金:这些故事也是雁荡山的人文历史啊!一个地方的所谓文化底蕴也就是如此积淀的,至今仍有一定的价值,需要我们一笔一笔地收集记录。

您后来对雁荡山的研究提升到美学高度,有人评价这是雁荡山研究中的首次。这是否与您在大学读的专业有关?

滕:是的。我的美学兴趣是在年轻时形成的。在中学时,从旧书店里买了朱光潜的《谈美》和《文艺心理学》,一读就被迷住了。就读华东师大期间,在徐中玉、钱谷融老师的谆谆教诲下,把美学当作了学习的主攻目标。因而还不知天高地厚地写信给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讨论美学问题。可惜,我从大学毕业后,仅担任短短的文艺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因水土不服从山西晋北师专调回家乡,以后就一直在中学任教。因此,后来的美学研究大多是业余的。

金:美学理论是抽象的,而雁荡山是具象的。我在风景区,特别在雁荡山旅游时,时常听到一些游客在讨论这山像什么,那峰像什么,我不以为然。这简直是审美过程中的强加审美,有点俗气。审美应该是具象的升华,而不是具象的套用。不知您的美学理论是如何解决雁荡山的审美问题?

滕:先说说我1996年出版的《雁荡山揽胜》一书吧。这本书原是应雁荡山旅游学校之约,于1993年动手编起来给旅游学校的学生当教材的。后因学校经费困难,改由我个人出版,为此我把阅读对象从学生扩大到旅游者。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一版再版,连续印行6次,成了畅销书。

我在这本书中,安排8篇谈山水审美的文章,每一篇联系一个风景区的某个特点来谈一个风景审美的专题,藉以揭示雁荡山风景美的形象特色和内涵。我认为,旅游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欣赏自然风光,也就是欣赏自然美,要想领略自然美的内涵,必须升华到美学高度。所以,我在阐释景点中注意美学升华,如抓住“灵峰夜景”的特点,运用“移情”这个美学原理,解释人与自然景物交感达到共鸣的效果。如显胜门景区,我的观点是自然美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要反映某种社会内容的,宇宙间没有绝对的自然美,同时自然景物具有美与丑的双重性,而且彼此混合在一起。人们在欣赏中要具备一双审美的“眼睛”。这双审美的“眼睛”就是人的审美观,而文化素养的提高,是提高审美观的前提,等等。不过,这些是一种尝试,不一定很正确,有待专家指正。

金:您对雁荡山审美过程的解构,也道出了您的审美观。现在美学理论发展很快,国外不断有新的观点传播而来,我相信这对雁荡山的美学研究还将起到新的作用。

我还听说您在写了《雁荡山揽胜》之后,又出版了《雁荡山楹联赏析》,这也算是雁荡山研究的又一成果吧。倔强豪爽是雁荡山的精神

滕:我曾经说过,如果没有雁荡山旅游学校,就没有前面说到的《雁荡山揽胜》。现在我要说,如果没有《雁荡山揽胜》,也就没有《雁荡山楹联赏析》,后一本是前一本带出来的。

我收集雁荡山楹联始于上世纪40年代,那时我才十几岁。与收集雁荡山其它文史资料一样,只是凭兴之所至,并无明确目标,更没有想到过将来要出一本这方面的书。

直到1998年秋天,《雁荡山揽胜》出版后发行很顺利,已经是第三版了,我才萌发了出一本《雁荡山楹联赏析》的念头,并着手撰写。于2000年4月由西泠印社出版。此书出版后,口碑似乎好过前书,因此有人推崇这是一本“填补空白之作”,是我省整理评析风景名胜的楹联文物方面的开拓性著作。

金:这样的评价算是高的。凡到过雁荡山的游客都知道,这里景区的楹联丰富,随时可见,为雁荡山增添了人文氛围。记得一次在去灵峰观音洞途中的路亭旁边,我看到一对随意摆放着的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在雁荡写下的“四壁岩华开太古,一行雁字写初秋”,楹联石刻,任凭风吹雨淋,心中真还有点心疼呢,也许是楹联多了的原因吧!

好,我们回到您的书中来。我想请您能介绍一下,书中所说的“填补空白”指的是什么?其中有哪些突破?滕:雁荡山素称“海上名山,寰中绝胜”,历代文人学士,名家政要留下了许多诗文、题辞与楹联,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如果从唐朝贯休的“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晏坐雨蒙蒙”算起,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可以说,雁荡山楹联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可惜长期以来,没有人写过一本较全面系统评价雁荡山楹联的书。从这个意思上说,我的这本书是“填补空白”之作。

要说有哪些突破,这只能与目前全国各地风景区的楹联书籍相比较。我所见到的各地的风景楹联介绍,常停留在作品汇集和做几条简单的注释上,而我这本书则对所收楹联一一作了分析评论(含注释)。

金:您对雁荡山总是那么的深情。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想雁荡山的山水、人文是否对您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您能说说雁荡山的精神是什么吗?

滕:我想会有的吧。雁荡山既有山谷“幽深”的一面,又有奇峰“雄伟”的一面,最主要的是“奇特”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可谓得天独厚。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耳濡目染必然会受到影响。我觉得朴实而好奇,倔强而圆通,含蓄而豪爽,也许就是雁荡山人的人文性格。你可以在与雁荡山人的接触中体会到。记得也是从雁荡山出来的著名画家周昌谷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雁荡山里的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生存,不怕曲折,而且十分直爽。

金: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区域的地理环境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因为特定区域里的人深受区域环境的影响,同样道理,雁荡山的奇特的地理地貌,也影响了区域里的人。我曾看到有乐清的学者对众多画家描绘雁荡山水的国画,称之为“雁荡画派”。我想,雁荡山有那么丰富的文化积淀,研究雁荡山的专家学者也日益增多,而且涉及的学科有地质地貌学、远古生物学、考古学、文学、历史学、佛学、儒学、美学和画派等。那么能否把这些分散的研究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学科,称之为“雁荡山学”呢?我只是把这问题提出,希望得到专家学者的论证。

对了,我还有一个问题。您是乐清市第一位成为中国书协的会员,在您家中看到好几件您创作的书法作品,能否谈谈您的书法之路?

滕:这个问题,说来话长,我看还是长话短说吧!我搞书法是创作和理论并进的。我6岁开始习字,至今兴趣不减,书法是我的一个情结。我青少年时期喜欢上美学,在读大学时以之为主攻方向,美学也是我的一个情结。书法理论原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我走书法创作和理论并进之路,是顺理成章的。

再一点,我搞书法,主要是从兴趣和修身养性出发,所以,我不采取玩命式,而是采取“漫步式”。我在书法园地里悠游自在地漫步,不急不躁,不趋时,不跟风,甘于寂寞而自强不息。我以为这个漫步的过程是最主要的,至于结果如何,还是其次。前年,我出了两本书法方面的书,其中一本叫《书学漫步集》,被称为“我市书坛第一本书法论文集”。所谓“第一本”,只是说时间上早一点,其实也算不上第一人。我搞书法是业余的,从目前书法的日益专业化的趋势来看,我不过是一个在书法园地里漫步的“客串”或“票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