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功为人 政协委员陈建功:人生最好的状态是始终在路上

2017-07-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从著名作家到接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从接受慰问到拿着鲜花果品去慰问别人本报记者杨妤面对人生的一个个诱惑,带着趣味的感觉一步一步走进去,甘愿经历一次次探索和磨炼,并将其变为丰富自己.激励自己的财富,直至生命的周遭掌声响起,花环纷涌,再一次次躲过令人炫目的光环,去挑战一个新的未知的诱惑. 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陈建功就是在种种诱惑的林子里穿梭而行,他习惯不断走新的路,不断进行选择,即便与共和国同龄,也始终没有泯灭"走异路,寻他乡"的愿望.荣辱浮沉都是人生阅历的财富从<飘逝的花头巾>开

从著名作家到接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从接受慰问到拿着鲜花果品去慰问别人

本报记者杨妤

面对人生的一个个诱惑,带着趣味的感觉一步一步走进去,甘愿经历一次次探索和磨炼,并将其变为丰富自己、激励自己的财富,直至生命的周遭掌声响起,花环纷涌,再一次次躲过令人炫目的光环,去挑战一个新的未知的诱惑。 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陈建功就是在种种诱惑的林子里穿梭而行,他习惯不断走新的路,不断进行选择,即便与共和国同龄,也始终没有泯灭“走异路,寻他乡”的愿望。

荣辱浮沉都是人生阅历的财富

从《飘逝的花头巾》开始,细品着《北京滋味》,合作电视剧本《皇城根》《青春之歌》……陈建功一路走来,文学成为他生命的底色。

“文革”十年,我被送到煤矿挖煤,有人问我从18岁到28岁挖煤,不仅生活劳累艰辛,还被打成反革命嫌疑,政治上挨整,你不觉得绝望吗?我说我觉得很充实,挖煤回来找到一本书如饥似渴地读,旁边还有那么多风趣的工人,那么丰富的民俗世象,生活在一群有趣的人中间是不会绝望的。

1973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我被工人们推荐后,因为“政审”而被刷下来。那时的我发表了诗歌处女作《欢送》,讴歌“工农兵上大学”这一“新生事物”。那时的我,被时代所挤压,却拿起笔,歌颂那个挤压我的时代;对现实充满了怀疑,却努力寻找理论,去证实存在的合理。

我在女儿18岁时曾写了封《致吾女》的信,我说作为人文知识分子,任何坎坷都是他难得的精神财富和情感积累的过程,荣辱浮沉都是你的人生阅历的财富。所以搞文学的人是把这些感受变成思考世界的一个方式,然后再用这种方式替我们的读者来铸造这个世界,用情感世界来理解这个世界,增加情感厚度,将阅历的丰富性变成作品的财富。

从作家到组织工作者是创作生活的一种丰富1978年上北大期间,我开始发表文章,1982年毕业后到北京作家协会当专业作家。按理说,我已经找到一个稳定的比较合适的工作,1995年时作家协会问我想不想担任领导职务,我考虑作为一个作家十几年了,情感资源大约用罄、生活日复一日的重复也没什么意思,必须开拓新的生活领域,就到作协当了书记处书记。

当领导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曾经概括这样几个不同:第一,过去是人家给我发奖,现在是我给人家发奖;第二,过去都是我往银行里存钱,现在是我往银行外取钱了,你当作家时还有稿费,现在只吃工资了;第三,过去过年过节时都是领导拿着鲜花果品来慰问我,现在是我拿着鲜花果品去慰问别人;第四,过去最不爱读文件,现在我得拿笔大量地写文件,这些生活体验是过去当作家时所没有的。

这种体验是有得有失,失的是写作时间少了,作品少了,但是我却有所得,得的是积累了另外一个层面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受,可以变换一个角度看待人生,所以我觉得并没有什么后悔,这是一种很有趣的体验。每开拓一个新的领域,你都会接触新的人物、事件、工作方式、思考样式和未知的东西,并不断向新的领域挑战,能发现过去凭想象不能猜到的感受。比如党组会是怎么开的?当一个头头儿可能面对着什么?写小说的人,开拓更新不同的生活领域才有可能丰富文学视野。

对一切新鲜的事,我都永远抱有好奇心。《史记》中司马迁夸庄子“其学无所不窥”,即学问没有不涉猎的,当然做学问还得更扎实一点,光靠耳食之言是不行的,术业要有专工。但涉猎未知领域,好奇心的培养也很重要。上世纪90年代初刚接触电脑,我便组织北京市的作家换笔大会,帮助好多作家去买286电脑,现在流行mp3mp4,我便琢磨如何下载,任何新鲜东西出来,不弄明白是不甘心的。在北京作协从事专业创作,我踏访过很多地方。除了旅游景点,更喜欢到那些不被人们所注意的地方探胜求宝。比如很有老北京特色的同仁堂、有“百年老卤”的“月盛斋”、荷花市场的“烤肉季”,还有赛金花的旧居、安葬的墓地……我都探访过,这也为我后来的写作积累了不少素材。

我到作协后,工作应该是卖力气的,我要保留自己的长处,说话实在,不说官话套话,既然是文学界的组织者,我就要全身心地投入这个工作,只有投入才会有所收获。文学界前辈那种追求完美、追求境界的精神,对我还是有影响的。我觉得现在很多年轻人缺乏这种精神,太安于现状,不求进取。

陈建功谦和地说,自己能够被选为作协副主席,参与文学界的领导工作,并不是自己的文学成就有多高,不过是人缘好,不参与任何一派纷争,思想上不激进也不保守,性格平和,注重人情的结果。当记者问及他如何看待机会时,他说,当偶然的机会来临时,各方面的准备做好了才会有必然的选择。至于以后个人的发展道路,他说退休后不排除再次回归文学创作的可能。

人生选择是和这个社会不断磨合、碰撞的过程

陈建功生性喜欢不断开拓不同的领域,他将这种情结归因于家族的出走情结。他认为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始终在路上,带着一颗“走异路,寻他乡”的心。

所以,他建议当代的大学生不要把安稳作为人生的目标,而要用不安稳来追求人生的机遇,拥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才能不断地选择,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到与你的性格、爱好、事业相匹配的最能够发挥你才华的地方,这是一个和社会磨合、碰撞的过程。他强调任何人的人生选择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是时代潮流和个人准备相结合的结果。年轻人不要好高鹜远,过高估价自己的能力,要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合拍互动。另外,要善于设计自己,不要过于偏执,要找一些专业人士分析。他说有些人想当作家,文通字顺,但毫无新意,毫无独特的个性,只能是个文学爱好者而已。

同时,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比较功利,因而选择职业时往往有比较功利的目的。他说,人生的选择与其说为了功利,不如说为了让生活质量、情感体验更丰富,活得更潇洒自在,更超脱。他感叹说,宠辱皆忘,这是一种境界,然而并不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