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泰院士一千万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国泰:人民军队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
访谈现场周国泰院士回答主持人刘燕提出的问题(季拓摄)
习主席在部队调研时明确指出,强军梦是国家的梦、军队的梦,也是每个官兵的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和工程技术界的最高学术称号,作为各自领域的资深专家和意见领袖的他们,也是实现中国梦和强军梦的领军人物。
新华网和新华社军分社联合推出“两院院士谈强军”系列访谈。节目的第一期邀请到的嘉宾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个体防护专家,原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副部长周国泰。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新华访谈。习主席在部队调研时明确指出,强军梦是国家的梦、军队的梦,也是每个官兵的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和工程技术界的最高学术称号,作为各自领域的资深专家和意见领袖的他们,也是实现中国梦和强军梦的领军人物。
新华网和新华社军分社联合推出“两院院士谈强军”系列访谈。今天是我们节目的第一期,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到场的嘉宾:中国工程院院士、个体防护专家,原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副部长周国泰,周院士欢迎您。
院士畅想未来数字化士兵
周国泰: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网友对特种防护装备非常感兴趣,就比如说防弹衣、头盔,他们问到现在用什么材料能抵御什么样的子弹?我们的士兵是不是够安全?
周国泰:随着现代战争各种新概念武器的出现,军服对防护的要求就提得更高了。更加验证了一个问题:从一战到二战,战场上死亡逐步由以前冷兵器时代的剑、刀等直接伤害和后来的火枪等直接的子弹伤害,到现在主要是弹片,也就是炸弹。据统计,二战和朝鲜战场上,80%的人是来自于炸弹弹片的伤害,而只有10%左右是直射弹打死的。因此,各个国家,尤其是西方一些国家特别注重发展头盔和防弹衣。
主持人:我们关注和研究这方面是在哪一年?
周国泰:我国对防弹衣的研究起步较晚,在1989年、1990年的时候,我开始研究。但对防弹头盔的研究比较早,是在六、七十年代,命名为GK80头盔,用的是232钢,是总后232部队研究出来的。随着部队的发展,我们正式装备的头盔其综合性能一般指:一是防弹性能。二是防护面积。三是重量。这几个指标是互相制约的。
我们现在的防弹头盔的综合指标和美国现在部队装备使用的头盔相比,其综合性能比美军现行装备的头盔要好。防弹衣方面,我们不如美国。目前根据我军的特点,是专门防弹片的,但美军因为战争性质决定,防弹衣是能防狙击步枪的。
主持人:那我们国家的单兵防护装备,保护士兵安全的几率有多大?
周国泰:当我们把胸腹部等主要脏器以及头部保护好后,战场死亡率会下降70%以上。
主持人:那这种防护的原理您能不能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一下?
周国泰:这个其实原理很简单。高速运动的弹头打上以后,要迅速地把它的能量化解掉,通过分层,消耗掉子弹的能量,最后就嵌到盔上了。
主持人:那解放军在单兵防护方面未来的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趋势?
周国泰:我主张搞士兵系统。西方的一些国家都在搞士兵系统,也就是后来说的数字化士兵。这对士兵的感知、认知能力和传送能力,以及火力系统打击能力等要求非常高,一个士兵可能发挥一个班甚至一个排的作用。
主持人:数字化士兵从装备到作战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是不是像美国片里面钢铁侠那样的?怎么去作战?
周国泰:的确有相似之处。未来士兵,大家很关心。它首先是自我防护能力强;二是观察范围广;三就是通信性能,可以把所发现的东西随时成象传送到后方,同时它的破坏能力也很强。
主持人:那美国士兵距离我们刚才说的这种数字化系统的这种士兵他们达到那种程度了吗?
周国泰:他们可能研究得更快一些、更深一些,但从起步来说,我们不比他们晚。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雏形已经形成,如美国的特战队,但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真正形成战斗力。未来士兵系统成熟后,用机器人来代替,我相信就不会太远。
周国泰院士和主持人刘燕商谈访谈细节(陈竞超摄)
周国泰院士:新能源在军事领域应用广泛
主持人:我们也想请您聊一聊新能源,网友很感兴趣,我们国家现在电动汽车的发展跟国外来比,现在的水平到底怎么样?而且还问您,未来的电动能源会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甚至我们的电动汽车会不会就取代了汽油的汽车呢?您在这方面持什么样的观点?
周国泰:我的团队里面有搞电池的专家。大家迫切地需要清洁、干净的车,那什么最好?电车最好。关于电池、电车,主攻的是锂离子电池,它储电量比较大,比能量也比较大,但存在使用寿命和充电时间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有安全问题。电池里装的是有机电解液,这是类似煤油、酒精的有机溶液,有机的液体本身安全上没有问题,但一旦出现短路或撞车,就会着火、爆炸。这些都是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主持人:这种交通事故也是很难免。
周国泰:是的。比如我现在搞的这个镍碳的超级电容电池,安全性没有问题,用凝固汽油烧、用枪打、短路,都没有安全问题,使用寿命和充电时间也没有问题,但它的弱点就是在比能量上要比锂离子低。举个例子,公交车在运行的过程中,正常情况下行驶续航里程是200公里,但是打开空调后,夏天只能跑100公里,现在我们也正在改进这个问题。
主持人:在军事的新能源方面,它的远景是什么样的?
周国泰:我作为原军需物资油料部的一个领导来说,对油料是比较关心的,作为军队来说,我们是对一些特殊油料进行研究,比如各种润滑油以及供汽车、坦克、军舰、飞机使用的通用油料,目前我的团队在研究,同时这方面主要依赖国家。
周国泰院士回答主持人刘燕提出的问题(陈竞超摄)
院士建议:跨行且跨领域协同创新
主持人:我们军装设计这方面机制体制上您有什么建议?
周国泰:我目前负责科研,进行着自己的一套改革和实验。我在军需装备研究所当了十年研究所的所长,一个研究所好几十个专业,不可能每个专业的顶尖人物都在一个所,因此,我主张打开大门,提出的口号是“大科研”,就是要广泛地和大专院校、研究院所、生产企业,尤其是和部队要紧密地结合。
部队到底急需什么?在部队找课题;和工厂的结合就是保证我们产品的质量能够好;和大专院校、和研究院所的结合,就是在研究的时候要加强科研力量。
我们特种功能服装国家研究中心对其他一些学校是免费开放的,同样一些院校的重点实验室也对我们开放。因此在科研体制这个问题上,无论如何不能闭门造车。
主持人:这跟您的理念有关系。
周国泰:我们用小核心、大联合,搞协同创新。比如一双胶鞋,就大学里面设置的专业来说是什么?橡胶和制革。但这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专业,鞋面涉及到纺织专业;鞋形设计,又是设计专业。
我作为一个研究院的院长,下面有很多专业,比如电池、空气动力、生命科学、生物质能源,下设又有很多研究中心。我领着我的团队,组织了各方面的专家,这不叫越界,而是协同创新。
周国泰院士聆听主持人刘燕提出的问题(陈竞超摄)
人民军队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主持人:从您的个人成长经历和研究领域上来讲,您这么多年看到我们国家的军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您认为我们谈强军怎么样能够强军?我们实现强军梦又主要要靠什么?
周国泰:从我参军以来这四十多年,可以看到我们军队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一是在武器装备上,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得比较快,如歼十飞机发展得非常快。只要政策路线对,科研人员就有使不完的劲儿,大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都是很强的。
二是从人员来说。由过去的高中生到现在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有些武器装备若没有这些高学历人才是很难操纵的。
三是风气面貌。现在几乎连队里面都有网络,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世界。
所以,下一步强军,我觉得一方面从硬件、武器装备考虑,另一方面更应该从系统上考虑。我们拥有了装备,怎样成系统地形成战斗力就很关键。作为一个舰队来说,要考虑一个战斗的集群出去怎么样发挥威力。作为单兵来说,并不是火力越强打击能力就越强,这里有一个协同作战的问题。
习主席提出的强军梦,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作战能力上。战斗力表现在哪些方面?一个是作为武器装备等的发展;二就是战斗精神,他的理想、他的信仰到底怎么样?尤其现在学生兵在增加,在理想上、在奋斗精神上恐怕都需要进一步地提高才行。
实现习主席的强国、强军这个要求,是需要全体的努力,某一个环节的努力我认为是实现不了的。所以说强军梦那也是一个系统,需要全国人民一起的支持,才能真正实现。
访谈现场,周国泰院士和主持人刘燕交流(陈竞超摄)
一套成功的军装应50年不大变
主持人:周院士,您是我军07式军装的总设计师,我军官兵穿着07式军装已有5年时间,给我们讲讲新式军装的总体特点好吗?
周国泰:我们的军装经过了很多次变革,从红军、八路军,到解放战争,再到建国后。军装是军人的标志,我认为军装是有生命的,是永恒的。它的寓意很深,代表着一个武装集团。
军装和其他服装的区别在哪?首先,军装讲究群体美,一种集体的美感。其次,有个体美,要考虑美的同时又不能太另类。第三,军装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一套军装来说,从颜色、结构、号型尺寸、服饰等要考虑。部队分为陆军、海军、空军、二炮等,这是兵种的不同。同时服装又要适合不同的使用环境、季节。
主持人:不同兵种对于服装的设计要求也不同?
周国泰:对。比如陆军是棕绿色,以前的是草绿色,而武警是橄榄绿。这次的服装换的是松枝绿,当时我们几乎采集了所有松树和柏树的叶子,最后选的是在最寒冷的季节,大兴安岭的一种松针的颜色。绿色代表和平,我们的军队是向往和平的。松枝绿表明着军人的一种抗雪临风的坚强意志。
关于空军的颜色。空军和蓝天打交道,我们最先开始给驻港部队设计的空军服装是蔚蓝色的。蔚蓝色装备空军以后意见不一,于是在此基础上加深,就变成了空军现在的颜色。
从传统来讲,海军属于国际军种,从很早时期的西班牙、英国建了海军以后便有了传统,比如飘带、帽子、海魂衫,从而一步步演变而来,因此设计要综合中国军队的特点和整个国际的传统。
关于服装结构。过去有种说法人们把它叫“大裤裆”。实际上这是基于功能的考虑。在作战训练中,战士们需要跨越战壕、翻越障碍,这就要求服装宽松灵活。
关于穿着人群的年龄跨度。我们的军队里,最小的战士只有十几岁,而最大年龄的有八十多岁的。如此大的年龄跨度,要求既显精神,又显稳重。
此外,关于服装上的服饰。比如袖标,有的是军旗,而长期从事外事活动的部门则是国旗。比如资历章,这是与国外不一样的。国外叫资历功勋章,我们是资历级别章,它既表明资历,又表明级别。
面料也有考究。比如夏裤,要求易洗、快干、免熨。这就是为什么一般裤子穿后褶比较多,而军裤不会。因为科研人员在里面加了一种弹性纤维。
再比如海军的白色衣服,雪白的衣服往往通透性较高,容易透出里面衣物的颜色。最初,服装是加衬的,但加衬既热,成本又高,后来则把它做成了防透视,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主持人:在样式和设计上,我们跟国外的这些军服来比有什么优点和弊端吗?
周国泰:与国际相比,我们的服装利用率最高,穿戴时间最长,避免了浪费,这是一个优点。其次就单件服装的性能来说,我们和美军不相上下,甚至有些性能比他们的要好。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价格便宜、又保证性能,这套服装是很值得骄傲的。
当然这里面有一些问题没有?有。比如说我最不满意的是鞋子。硬且透气性不好。但军鞋既要笔挺威武,又要柔软舒适,这是有难度的。
主持人:怎么解决好这个矛盾?
周国泰:这是普遍的,各国都在研究,目前都没能解决。如果我要为这套衣服打分的话,应该可以打七十分,及格了。但是要达到非常好,下一步还有很多需要继续改进的。比如能否可以防紫外线?这些课题我们也都在研究中,我相信未来我们的军服会一步一步更好的。
主持人:网友还很关心,说我们现在的军装已经穿了六年的时间了,下次换装大概在什么时候?而且您对我们军队这个军装设计这块的机制体制上有什么建议吗?
周国泰:当时我作为总设计师,对于这套军装的设计思想是希望50年,或者以后基本不要有大的变动,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进行一些修改。一套服装的一次大的变动耗费的财力、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是很巨大和漫长的。比如俄罗斯,服装也在不断地变革,但从沙皇时期、后来十月革命以后,这套军装到现在来说变化没有多大,美军也是这样的。所以军服也是逐步沿革下来的,需要一步一步地完善、提高、更换。
主持人:非常感谢周院士。网民朋友们,两院院士多为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他们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和军队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他们个人的成长经历往往就是国家和军队跨越发展的缩影。非常感谢周院士给我们讲述了这么多,也非常感谢网友的关注,我们下次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