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榆生诗词 《龙榆生词学论文集》的笔记

2018-01-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页码:第1页 2011-10-06 02:57:34 <词体之演进>一 正名"词原乐府之一体","上不类诗,下不入曲者",以所依曲调论,非文词风格之差别.引元稹<乐府古题 序>佐证.后以别名为总名,称"曲子词""今曲子"等.见于欧阳炯<花间集序>及<北梦琐言>."曲子"见<画墁录>,<古今词话>."今曲子"见于<

页码:第1页 2011-10-06 02:57:34 《词体之演进》一 正名“词原乐府之一体”,“上不类诗,下不入曲者”,以所依曲调论,非文词风格之差别。引元稹《乐府古题 序》佐证。后以别名为总名,称“曲子词”“今曲子”等。

见于欧阳炯《花间集序》及《北梦琐言》。“曲子”见《画墁录》,《古今词话》。“今曲子”见于《碧鸡漫志》,《朱子语类》百四十。诸名间存卑视心理,原所依之声,既非雅乐,宋初士大夫以为忌讳。

例《东轩笔录》。以小词为郑声,与远佞人对比。然自隋以来,此曲已盛行朝野,士大夫爱其音调之美,故于“曲子词”上加“诗客”二字,将其“风雅化”,此外如“乐府”“诗余”“琴趣外篇”等皆为此类。此下据四大丛刻统计各类别称标题。

知词为“曲子词”之简称,而所依之声,乃隋唐以来燕乐新曲,则“词为诗余”之说,不攻自破,即词之起源问题,与诗词曲三者之界线,亦可迎刃而解矣。二 乐曲之嬗变及其繁衍词既依曲而生,考词体之建立,亦须留意乐曲。

古乐崩坏,见《碧溪漫志》。溯流汉晋以来曲调流变。南北朝时,南有吴声歌曲,北有胡戎之乐。至隋不考寻梁乐,吴声歌曲,日久沉沦,何论正声?后有琵琶七调之说,新旧稍稍融洽,遂成隋唐音乐系统。

《词源》八十四调之说,即源于此。然唐宋乐只有二十八调,源于琵琶四弦,弦各七调。燕乐在隋唐间自成系统,产生“近代曲”。燕乐为俗乐,包涵乐曲,虽源出雅部,实变用胡声。琵琶曲大行,汉魏旧曲,澌灭殆尽。

古乐府之体制,不适于“今曲子”,此词体酝酿之所由来也。唐时杂曲、大曲罗列。此为唐时教坊流行乐曲,五代宋贤依曲调填词,今有传作可考者大半。以《乐府诗集》与《教坊记》合者,有三十二曲。开元、天宝间,胡乐之中国化,大曲遍数既多,未易谙习,后世制词者,乐于简易,令近慢引皆由大曲中来。

如《白石道人歌曲》。又有一种乐曲,历时稍久,变易宫调,旧曲翻新。如《碧溪漫志》。凡乐曲几无不分隶数宫调者,同一调名,宫调不同,依声制词,句读参差所表之情各异。

万氏《词律》所载,唐五代词所用调,“又一体”者不胜数,盖因宫调不同。因而词中所表之情,必与曲中所表之情相应,不得率意。故新曲至唐大盛,而新词必至唐末五代。大曲因繁琐固有引近慢令,引近慢令因单薄固有传踏,如欧阳修《采桑子》十一首。

高丽时有“唐乐”五曲,又有唐时基础小曲四十三种,并录其词。其间体制与中原相类。如《抛球乐》与“圆社”。既明隋唐来乐曲流变盛衰,考求词体之历程,不得不从歌词体制新旧过渡中注意。

三 本论长短句歌词之产生,为吻合曲调,免用和声,此为公认。沈括《梦溪笔谈》。朱熹、方成培“泛声”、“散声”。长短句既为此做,则一字一音,一句一拍。然为何古乐府必用和声,至燕乐方有长短句?隋炀帝《记辽东》,依声制词之祖。

词体发展必待新兴乐曲大行之后,初期作品必不完美,出于尝试,必经时间涵养,深识乐曲配合之理,方能契合无间。词体源于隋唐间“近代曲”,除炀帝外,贞元以前无长短句。

开元虽入新曲创作期,尚未深究声词配合之理。开元天宝时乐曲,皆配时贤词句。长短句未兴之时,无论何人做诗,无论歌行绝律,皆可入曲,配合之权,操之乐工。文人亦有入乐之望。此亦长短句发展缓慢缘由之一。

乐曲缓急相间,诗则平板,乐工用泛声与重叠歌唱救济之。然各遍七言或五言,各有规定。然泛声叠唱,只能见乐曲之美,不能见歌词之美,此五七言不适于诗者,其势必变为长短句。然而文人不乐于依附曲子,此为长短句发展之大碍。

士大夫专为旧体诗歌,犹以自夸。李白《菩萨蛮》《忆秦娥》。来历不明。太白復古自命,律诗尚不屑为,难信为太白之制。长短句之体,开元天宝间尚未为士大夫采用。唐中叶诗人,略能注意民间歌曲,如元白,刘禹锡。

中唐后,作者遂多,然多为小令,无有慢曲者,且多为游戏。民间更得风气之先。《云谣杂曲》中所载曲调几乎全出于《教坊记》。其词简陋,思想朴素,当为流行歌曲,此为词体创制之伟绩。凡同一调名而句读参差,平仄不严者,往往为较先作品,或深通乐曲之文人所为。

纯粹文人只能依一定成规,注重技术精巧。《云谣集》中有同调而字数不同,有令慢等曲,同起于开元天宝间。然直至柳永方注意慢曲。刘白后小词进展则起于温庭筠。

此后大行于朝野。后有《花间集》加以“诗客”之谓,遂登大雅之堂。此时所用曲调罗列。所用为蜀中盛行曲调,且一曲两段者居多,为进步。所用曲调也渐雅化。南唐自作新声,而今传词与《花间》无大出入。“诗客曲子词”经西蜀南唐两朝涵养,渐脱离里巷杂曲面目,而日趋精妙,乃至为当时风气。

北宋繁庶,因旧曲创新声,歌词体制随之进展。此时士大夫专工小令,于慢调仍有歧视心。虽为歌词,然雅俗有别,如柳永。慢词经长时间之酝酿,至柳永而开阔。

永与歌姬接触既多,娴熟其曲调,且不介意世俗毁誉。用十七宫调,一百五十三曲。词体之进展,至柳氏而至矣。其后慢词大行于士大夫间,苏轼驰骋浩怀逸气。此后词格日高,而去原始曲情日远。后周邦彦创调亦多。姜夔亦有创制。四、结论总结笔记比预计时间长了很多。还要简练些才好。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