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签名 【声音】上海科协主席:科学家张杰没有歌星张杰有名 是谁的错?
“你知道吗,就在我们这个会场,既有歼—20的总设计师,也有量子通信专家,还有研究引力波的科学家”,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陈凯先在科技界会场告诉记者,“隔壁还有歼—15的总设计师,就是在‘辽宁’号航母上起降的飞机”。
去年“两会”期间,一篇《陈凯先之问》引发了对于科学工作者价值的讨论。文中感慨,无论是在人民大会堂,还是在宾馆会场,很少有记者认识他们。这个问题在今年科技界委员中讨论的更热烈,这源于上海交大前校长张杰院士出机场时看到年轻人打着“欢迎张杰”的横幅,感慨科学家的社会地位提高了,结果发现他们欢迎的是歌手张杰。
“我并不是想贬低文艺界、体育界明星”,陈凯先说,“但在将科教兴国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大背景下,目前全社会在树立对科学、科学工作者尊重的氛围方面,确实存在不足。我们对科学家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决定我国科技创新的高度。”
“你看现在有几个孩子会说,长大了之后想成为一个科学家?”陈凯先拿西方社会与我国作比较,那里科学家的社会地位非常高,青少年从小阅读他们的传记,不少年轻人将之视作人生学习的榜样,“我年轻时读了许多苏联科学家的著作,比如门捷列夫,这些是照亮人类进步的灯塔。”
对于如今社会崇尚科学氛围不足,陈凯先并不把责任全推给社会。他坦言,科学家不善于面对媒体也是原因之一,“大部分科技工作者不习惯面对聚光灯,众目睽睽之下会感到不自在。他们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下思考,全身心沉浸在自己的探索中,感受苦恼、思考与愉快。”
然而时代要求科学家走出自己的世界,“过去科普的责任只是传播科学知识,现在还应该包括传播科学精神、科学理念、科学态度,让科学走进大家的生活,引起共鸣。”
“是不是媒体在宣传方式上也要有所转变?”陈凯先说,过去宣传科学家更多提到他们的成果,但很少介绍科学家的人格与价值,“这样的话,科学家就被看作是个枯燥的人,没有人格的魅力让社会学习,”陈凯先建议,要把科学家当作活生生的人来宣传。
说到这里,另一位委员提到了作家徐迟,这引起在场科技界委员的频频点头,他是上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数学家陈景润。陈凯先也很有感触,“我读了这部作品后净化了自己心灵,坚定了我从事科学之心,期望这样的好作品能在当下更多些。”